藝術 Art

「當回望日常,才最能共感」專訪方序中、程漢傑談客家電視台頻道包裝及新聞鏡面視覺設計

「有別於觀光所賦予給客家文化的符號,在這次的設計中,我希望將客家文化自然而然地呈現,不用為了吸引別人注意給出答案,就只是,客家人就是這樣生活而已。」在採訪一開始,設計師方序中就以這句話破題了客家電視台所做的頻道包裝及新聞鏡面視覺設計。

客家電視20週年記者會甫剛結束,頻道包裝及新聞鏡面視覺設計也緊接著呈現在觀眾面前,本次邀請了平面設計師方序中與動畫設計師程漢傑共同創作。
適逢客家電視台開台 20 週年,特別邀請設計師方序中擔任藝術總監,為頻道打造全新視覺包裝與新聞形象(Photo Credit:客家電視台)

過去方序中曾經為客語歌手黃子軒操刀設計,入圍了金曲獎「最佳專輯裝幀獎」,他提及與客家電視台的緣分始於「日頭下‧月光光」的相聲專輯,他的舅舅是老戲骨,相聲演員的金士傑,但是在那時是他首次深入客語相聲的世界。

「我是眷村長大的小孩,客家的文化是截然不同的。我們以為山歌是在歌頌大自然,但細聽有很多採茶時的情愛故事,甚至有些限制級的內容。」開啟了他對客家文化的視野縫隙。
 
平面設計師方序中(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以前看到的都是花布、油桐花、客家菜,我可以理解政府為了宣傳需要找些觀光的切入點,但對我們來說文化不只有這些。」方序中提到。當他接到了客家電視台頻道包裝及新聞鏡面視覺設計的任務,便與程漢傑一直在思考,如果沒有了這些既定的符碼,客家文化還有什麼存在於日常幽微的,屬於客家人的靜好?

「客家電視台主要的族群是50歲以上的客家人,這群人比我們都還要了解客家文化,如果再去跟他們說客家文化多好又多偉大,那會顯得很多餘,我們想做的是,從外人的角度去理解他們後,再重新詮釋出來。」程漢傑說。

面對這樣的族群,方序中更害怕的是,他們過度的表述讓對方覺得很有壓力。「當談越巨大的事物,你就會覺得肩膀越沉重,就像有人會說設計師要扛社會責任,但有些人就只是想做好設計而已,我不想讓動畫讓看得人覺得:『啊!我們客家文化原來背負這麼多』,想用更輕鬆的氛圍去談。」
 
動畫設計師程漢傑(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電視台是每天存在於身旁的陪伴


對他倆而言,電視台是有人將每天發生的大事小事彙整起來,有條理地分享資訊,不論是新聞或是製播的節目,每日把資訊丟過來,觀者會有自己的想法,接收的過程像是在對話,甚至不同的時段分享不同的資訊,那樣的陪伴形塑了強大的安全感,不只是接收資訊的媒介,也是有聲的陪伴,設計概念就這樣長出來了。

「所有的文明都是自身環境的觀察,慢慢匯聚與釋放,變成文字、變成語言,進到家家戶戶,形成聚落。」聲音與語言成了他們發想的出發點。
 

動畫設計師程漢傑(左)、平面設計師方序中(右)(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這次他們不談大山大海,寄情於小情小愛,在頻道包裝裡擷取客家人最有感的日常,如茶園、藍染及竹編,構築一座充滿客家細節的聲景城市。從生活開始,畫面逐漸化為流動的聲線,進到巷弄裡,流淌到城市中,最後變成一座不斷變化的聲音地景。

「通常動畫的結尾會有個定點或結論,但在這裡我們選擇讓它動畫持續流動的感覺,因為城市會一直成長下去,未來會有未來的樣子。」
 

將聲音具象化賦予「聲景城市」豐富的視覺想像,以不同球體樣貌流動於生活場景之中,展現客家文化的獨特風貌。圖為「竹編」畫面(Photo Credit:客家電視台)


頻道包裝的拍攝過程亦是有趣,當程漢傑來到客家的傳統書院,嚮導帶著他看著富有歷史意義的建築,牆壁、天花板都顯得耀眼無比,他卻一直被坐在庭院裡編竹籃的職人吸引,午後的陽光灑在編織人身上,粗糙的手緩慢而堅定地織著,後來竹編才成為畫面的主軸之一。

「很多人會說客家人就是節儉,在這次創作的過程中,我認為那是一份對事物的珍惜。」程漢傑說,米粉架已經很舊了,但老人家們依然維持著手工製作的習慣;編織竹籃修修補補都還能繼續用,因為那是與家人一起生活的痕跡。這些吉光片羽都成了他們的靈感,一點一點地放入,呼應新聞,偶有重磅的大新聞,但扣人心弦的是每日每日有感陪伴的日常小事。
 

動畫設計師程漢傑開心的分享看到職人竹編作品的感動。(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聲音進入城市變成文化


客家的腔調多元,在選擇畫面配對腔調時程漢傑閉上眼去感受每種腔調給予的感覺,「有些腔調很溫柔就像風吹拂著藍染飄逸的感覺;有些聽起來很順,如茶入喉的口感;鏗鏘有力的則像編織般篤定。
 

顏色上以藍、綠、紅色為主,其萃取自代表客家符號的藍染、茶園、竹編。圖為「茶園」畫面(Photo Credit:客家電視台)

 

音樂的配合也是如此,方序中邀請了音樂家柯智豪,除了他客家人的身份之外,過去也有過多次廟宇文化、地方習俗結合現代的創作,敘事上便有許多有趣的碰撞,如風拂過藍染時的聲音,方序中不希望純粹是「風聲」,因為在日常生活裡除非強風,感官聽不到風聲,最後摒棄過往的思維,在頻道包裝影片中放入代表聲音細胞的球體,布、茶園、竹編隨著畫面轉動變成軌道,細胞靈動地滾入日常人家,以純粹的音樂創作取代大自然的聲音,讓頻道包裝的呈現更加有現代韻味。
 

運用球體將聲音具象化為細胞,球體的體積象徵聲音的大小、材質則代表聲音的感受。圖為「藍染」畫面(Photo Credit:客家電視台)


「整個團隊有客家人也有非客家人,客家電視台也給予了意見,當我們想得太多,柯智豪跟同是客家歌手顧問黃子軒會把我們拉回來,告訴我們什麼事可以放掉的,什麼是客家人會有感的。」過程像是一段漫長的採集,先全部撿起來,再慢慢丟掉不合適的。

「如果一開始就有很明確的方向,那對我們動畫來說最簡單的,沒有當然過程中會很霧,感覺看不清楚結果會怎樣,很開放,很好玩,可能帶點小痛苦,但是我很享受。」程漢傑說。
 

合作團隊組成多元,兩人認為過程中偶爾會想太多,但都是一段有趣的經驗。(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跟我一起工作會有很辛苦的地方,因為我沒有一定要怎樣,常常比手畫腳,說喜歡這樣又這樣,啊是哪樣?我希望大家要一起走出來。」方序中總是把界線畫得很模糊,讓大家盡情發散丟出想法,再慢慢收束,大家不必執行他的意志,而是所有人才華的極大值。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比起未來感更想要生活感


從頻道包裝延續到新聞播報的畫面,保持既有的乾淨風格,放大材質視覺,以顏色點綴,例如夜間新聞就是擷取藍染的藍,延伸像是星空的感覺。也因客家電視台不是商業媒體,一直以來不以花俏的顏色譁眾取寵,更不用放上本日運勢或是過多的跑馬,讓資訊傳遞更加純粹。

方序中分享,「現在的新聞台攝影棚常常做成冷冽的未來感,但我覺得在這次的發想中,可以把日常的溫度延續進來,跟觀眾的距離拉得更近一點。」
 

(左)客家電視台晚間新聞畫面(Photo Credit:客家電視台);(右)客家電視台午間新聞畫面以茶園為背景(Photo Credit:客家電視台)


不談花布、油桐花、客家小炒的客家文化,方序中與程漢傑留下曖昧的語境,日常符碼變成了各種意義悠長的設計語彙,讓觀看的人沈浸其中,提供觀眾另一個觀看客家文化的方式,當我們回看日常,原來那些渺小的陪伴,每個人的每一天,每一天的每件小事,拼湊成了一幅美麗的拼圖,稱之為文化。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