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品牌學 Branding

用跨文化設計語言打造 MIT 商旅品牌— HOME HOTEL 專訪

在地品牌因應全球化市場,除了善用文化中的獨特性和故事性,更重要的是將這些故事轉化為跨文化 (Cross-cultural) 的設計語彙。HOME HOTEL 在精品品牌旅店角逐戰的信義區中,堅持走一條台灣路,用不需翻譯的設計語言向各國的旅客述說 MIT 的品牌故事。
採訪整理/林宛縈

「做品牌」( Branding ) 是近年消費文化下的熱門課題,不少台灣發芽、全球綻放的台灣品牌也逐漸在國際間受到矚目。做為一個走向全球化市場的品牌,「在地文化」往往是品牌故事重要的元素,亦能帶領品牌找到市場上的立足點。
 
2011下半年 HOME HOTEL 在信義區打開了家門,歡迎各國旅客在住宿的經驗中進一步認識台灣。藉著與飯店總經理王念秋以及負責品牌識別設計的藝術家王九思對談,我們更加了解這 MIT 品牌的創設歷程。

Q:一個品牌往往藉由產品的各個元素去緊扣他的核心價值,請問在空間設計的材質和運用中,您認為如何去找到合適的成分來呼應/表現這樣的核心價值。
 
王念秋:當我在定位 HOME HOTEL 這個品牌的過程中,希望呈現的是「台灣的家」。許多飯店試圖去提供旅客「回到自己家一般 (Just Like Home) 」的空間,然而我認為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可以取代自己的家,便也不去強調這點。相對的,我們期待能提供旅客一個在台灣‧台北的家,其中包含「台灣」元素的獨特性。在這個空間中可以看到很多MIT (Made in Taiwan) 的東西,不論是家具、洗髮精、備品、電視都使用台灣製造的產品,也藉著這些產品讓旅客認識台灣品牌,使他們的住宿經驗能因這些 MIT 元素有或多或少的觸動 (touch) 。
 
至於材料方面,「家」對我來說是溫暖的,不該有太多的現代元素,所以在用色上多採暖色系、也使用木頭帶出舒適感。比較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還運用了洗石子這個非常台灣本土的建材,另外像是台灣常見的大理石面材和木製質感,都緊扣著台灣這個概念而延伸。
 
王九思: 我認為空間中的細節處理相當重要,注重細節更成為HOME HOTEL的特色,我們在其他人不會去注意的地方用了許多心思,例如逃生圖、備品包裝等。空間中材質的運用往往是每個旅店都會注重的地方,比方說木材本身就是溫暖的,所以空間自然而然就達到溫暖的效果;所以除了當大方向明確,我會希望連細節都是無可挑剔的。

Q:在與其他品牌聯名 (Cross Over) 的行銷策略之中,您認為該如何去挑選這些MIT設計品?而其中又有甚麼合作的默契與模式?
 
王念秋:必須很誠實的說,我會先挑自己喜歡的。而我喜歡的前提是這個商品必須說得出自己特殊的的品牌故事,也就是背後有某種精神力量去支持這個品牌,好比說我們使用新太源藝術工坊的馬克杯,杯子上客家花布的圖騰代表著台灣文化。

至於cross over的概念,因為這是一個相對新穎的嘗試,大部分的廠商一開始會認定這只是一個單純的採購案,而不能理解我們想要的是更進一步的行銷合作,藉彼此交乘的力量相互推廣品牌。令人開心的是,比起剛開始盡力地說服夥伴們「我們不只是想買產品,更希望推廣與合作」的那般艱辛,目前飯店營運四個月下來,配合媒體宣傳,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廠商主動找上門來與我們談合作。我們近期目標是希望客人這次和下次來訪時,能看到不同品牌或同一個品牌不同的呈現,最快速可行的諸如房間內的茶、點心、迎賓禮,都可以找不同廠商來常常做替換和變化。此外,將來行銷合作也不會侷限於產品採購,好比說我也願意提供房間作為一個平台,純粹讓品牌出現在空間中增加被看見的機會,也期待開啟更多不一樣的合作。

Q除了 MIT 設計商品之外,您認為還有甚麼元素或甚麼形式的合作是未來能夠運用進而強化 MIT 旅店的概念?
 
王念秋:我們一直很想要推廣台灣在地文化的體驗。比如說一般飯店有 happy hour,於是我們發想了屬於自己的 family hour,在這個時段中可以教房客包水餃、捏麵人、泡茶、寫書法,這些是有關於如何把外國人帶進來在這裡聽我們介紹台灣的文化。另一個方向是,如何把他們帶出去體驗台灣生活和文化。好比說我們曾經和劉維公教授聊過有關今日常見的達人帶路等活動,由在地深耕的文化工作者帶大家親近小巷弄而非主流景點。這些想法都是我們當初開店時列出來的目標,也是我們持續研究的課題,我們一直沒有忘記這件事情,也希望在未來飯店經營更上軌道更穩定後,計畫能夠一步步的實踐。

Q:您認為一個 MIT 的旅店品牌在因應全球化的品牌旅店之下,最具競爭的優勢是甚麼?而未來希望達到的目標是甚麼?
 
王念秋:我們倆常聊 Chinese Culture ( 中華文化 ),因為台灣是最完整保存中華文化核心價值的地區,也因此文化是在地品牌可以大大發揮的素材。只要我們抓住自己的核心價值和想要宣揚的概念,當自身的核心價值及特色夠強大,不論走到哪裡都可以生長,識別度也夠大。現在很多台灣品牌是做給自己人看開心的:做出來的成品只有台灣人能夠欣賞,但換了一個環境卻無法引起他人的共鳴。我覺得 HOME HOTEL 或是其他 MIT 品牌在未來都有能力帶著中華/台灣文化的走向國際、跨越文化被認同,成為 國際化的台灣品牌 ( International Taiwan Brand ),然而這是一個花時間的過程,所以何不在其他人尚無法完全接受之前先用一個他們也相對了解的語言去溝通,未來,他人自然就能夠理解我們文化原本的樣子。
 
王九思:就像Logo,台灣人很快就能認出我們把 H 和人結合的概念,但對外國人來說也許就是特殊設計的 H,所以更重要的是這個 H 必須是大家都能欣賞的設計。有些太過強調文化的設計,只有文化內的人才有辦法欣賞,文化外的人卻無法分出好與壞。因此如何把文化的差異性用一種普世皆懂的方式呈現出來我覺得是在目前資訊發達的全球化的環境中的設計趨勢。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