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獨立書店風景】專訪鹿港書集喜室:「歷史是無止盡的故事,透過他們的眼睛我們可以看見幾百年前台灣的樣子」
誰不喜歡聽故事?當我們走進一間書店,翻開一本書,映入眼簾的可能是關於這片土地歷歷在目的往事,像台劇《斯卡羅》裡出現的李仙得、必麒麟,也如同《茶金》裡的輝煌盛世。
一如《開店指難》所說的,「書店,是在最糟時代裡,能夠與時代最好的部分相遇的所在。」尤其獨立書店的選書,總能跳脫固有思維引領我們看見一道道未曾領略過的風景。
這次MOT TIMES以《彰化獨立書店風景》為題,依序介紹三間在地書店,從位於彰化火車站搜羅黑膠唱片與小誌的「地平線書店」、員林 24 小時無人書店「好好生活書店」,到這次鹿港碩果僅存的老屋獨立書店「書集喜室」;它們分別擁有截然不同的風格屬性,卻也同時具備讓人佇足停留的理由。接下來就跟著我們一起走進書店感受不一樣的閱讀時光吧!
一如《開店指難》所說的,「書店,是在最糟時代裡,能夠與時代最好的部分相遇的所在。」尤其獨立書店的選書,總能跳脫固有思維引領我們看見一道道未曾領略過的風景。
這次MOT TIMES以《彰化獨立書店風景》為題,依序介紹三間在地書店,從位於彰化火車站搜羅黑膠唱片與小誌的「地平線書店」、員林 24 小時無人書店「好好生活書店」,到這次鹿港碩果僅存的老屋獨立書店「書集喜室」;它們分別擁有截然不同的風格屬性,卻也同時具備讓人佇足停留的理由。接下來就跟著我們一起走進書店感受不一樣的閱讀時光吧!
那天下午陽光燦爛,路上沒什麼行人,安靜的空氣襯著歲月的掌紋,像一部餘味猶存的老電影,久久捨不得離席。拐進鹿港杉行街,窄巷兩側的質樸建築立面側寫了老街的復古況味,其中一棟正是從1931年便矗立於此的老宅街屋,也是如今「書集喜室」書店的所在。
一踏進店裡,眼前是由台灣書法家林俊臣題字的「書集囍室」,抬頭一望則有口字型樓井透露天光,老房子深厚的閱歷如辭海,每塊磚瓦都是一趟遠行,但更多的,是老闆黃志宏開店八年以來,從崩坍頹圮的荒蕪,到如今以懷舊氛圍所承載的閱讀時光。
位於鹿港杉行街的「書集喜室」,前身為一間建自昭和六年的和洋建築,為街屋形式,至今已有91年歷史。門面設有「亭仔腳」(騎樓)採檐廊式,夏天能遮陽,雨天可蔽雨。(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最初入手時,屋況極差,不只坍塌還把樓都壓垮,多虧黃老闆盡力修復,才回復了老屋原先的模樣。(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最初入手時,屋況極差,不只坍塌還把樓都壓垮,多虧黃老闆盡力修復,才回復了老屋原先的模樣。(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一進門,即可看見由台灣書法家林俊臣為書集喜室題寫的「書集囍室」,其以精微的筆法,展現個人的書寫特質。(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鹿港街屋基本形式為二進,面街道的建築門面多用木帷幕製作。第一進深較大,可容納商業店鋪,通常在正堂會設有一處方形樓井。(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老房子原樣修復!從建築反映鹿港變遷
56年次的黃志宏,原本是彰化福興鄉二港村人,在台中住20幾年後,因太太喜歡鹿港巷弄氛圍,他又因緣際會看到這間原本屋頂已垮、預備拆掉的廢墟老屋,便決定將它買下來當住家,同時也經營書店。
喜歡歷史的他,不想只保留建築外觀,連內部格局都選擇原樣修復,因為老房子可以反映鹿港在不同時代變遷的過程,對他來說,這些都是有趣的故事。
書店老闆黃志宏,過去工作與歷史研究相關,且喜歡閱讀。(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書店老闆黃志宏,過去工作與歷史研究相關,且喜歡閱讀。(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因此購屋後黃老闆第一件事就是去訪問原屋主鄭家的耆老;當時鹿港是臺灣對唐山經商最大港口,鄭家擁地利之便在清治時期經營杉木貿易,後來日治時期因七七事變後台灣跟福建一切商業行為中斷,鄭家便改行經營布匹貿易,然而鹿港因港口淤淺,交通不便,貨物需走鐵路運輸,因此鄭家便在彰化火車站附近開了間東洋行繼續與日本人的商業合作。而這間房子便由原先「前商鋪」、「後住家」的街屋形式,變身為純住宅空間。
從2013年起整整修復了一年,因資金不夠充裕,錢都花在主工程上,其餘書架、室內磁磚、電燈、木工到床,黃老闆幾乎全都親力親為,或由家人代勞,僅僅無法自理的水電工程才委外,至今仍有細節尚未整修完成。但也因原樣修復,加上老屋格局完整,更能突顯以前人生活於此的日常光景。
一樓的窗板門是福州杉切割的木板,採用傳統木工榫接技法,沒有使用任何一顆釘子,徒手便可拆卸,因此天熱時可多拆幾塊增加通風採光,下雨時則可移動窗板將其封閉起來。(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此房為過去長輩居住的孝親房(右),和室的規劃反映了當時日治的時空背景,因榻榻米不適合台灣氣候,因此台灣和室普遍會將木製地板墊高,並將下方設計為收納物品的空間。(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以前的廚房改成客廳。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廚房為了符合現代生活,改到後面。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舊時的水井保留至今還在使用,通常用來洗地、澆花。(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後方還有天井,可以看得到迷人的藍天,採光極佳。(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五進庭院(左)。庭院裡有個二戰時的防空洞,以前會在上面放滿木頭,空襲警報來就躲下去,如此一來比較不容易被機關槍掃到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畢業於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的黃老闆,過去的工作跟歷史有點淵源,也曾做過彰化縣志、社會志宗教禮俗篇的田調,幾十年來都很喜歡閱讀的他,早年喜歡看小說,尤其金庸、倪匡,最初因為金庸《碧血劍》裡主角袁承志是明朝大將袁崇煥的兒子,再加上後來金庸又寫了一本《袁崇煥評傳》,當時約莫30歲的他,開始對歷史人物產生興趣,也為此去念了歷史研究所。後來因參加國家圖書館 「二十世紀台灣人物研討會」後,發現自己對生長的土地幾乎一無所知,才慢慢開始接觸台灣史。
黃老闆不喜歡把空間塞滿,習慣保留恰如其分的動線走道。(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目前書集喜室二手書佔七成、新書三成。黃老闆坦承當初想全賣新書,但因沒做過生意,才發現書不夠。即便找了大型的經銷商,合作條件卻相當嚴苛,比如買斷七五折,一次進書要3000元以上,如果未達低標,運費要自付,「因為我們店面太小迴轉率不高,再加上杉行街太小條,運送車子進不來。」因此黃老闆只好把家中的舊書拿出來賣。
走著極其陡峭的樓梯(左)可以通往二樓空間(右),上樓時別忘了脫鞋。過往街屋設計中樓梯上的夾層,常作為倉儲或客室使用,如今黃老闆夫婦則居住於此。(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現場買書或點杯茶飲,皆可至二樓找個合適的角落享受一段閱讀時光。(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走著極其陡峭的樓梯(左)可以通往二樓空間(右),上樓時別忘了脫鞋。過往街屋設計中樓梯上的夾層,常作為倉儲或客室使用,如今黃老闆夫婦則居住於此。(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現場買書或點杯茶飲,皆可至二樓找個合適的角落享受一段閱讀時光。(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二樓的樓井空間,擁有極佳的採光與通風,白天不用開燈,夏天一開窗就不悶了。(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獨立書店無法生存跟打折有絕對關係
談到新舊書,黃老闆則直言,他的新書絕不打折。「大概五年前,台灣獨立書店協會就一直提倡讓書回到原本的價錢, 假設你上架就要七九折,那麼一開始就定那個價格就好了。」因為同樣的新書,網路上購買,比獨立書店便宜,許多人便會選擇在實體店鋪翻閱,但上網購買。因此獨立書店無法生存跟打折有絕對的關係。
特別是多數人喜歡的是這間老屋,獨立書店經營並不容易,因此自住之餘,他們也兼賣茶飲,支持書店開銷。黃老闆亦表示,2021年紅絲線書店結束營業,知文堂書店也因房租上漲不堪負荷公告歇業,去年因疫情書集喜室有段時間也沒有開放參觀,但因原先便設定書店並非營利主軸,反倒比較像買間房子自住,因此相對比較不受影響。
特別是多數人喜歡的是這間老屋,獨立書店經營並不容易,因此自住之餘,他們也兼賣茶飲,支持書店開銷。黃老闆亦表示,2021年紅絲線書店結束營業,知文堂書店也因房租上漲不堪負荷公告歇業,去年因疫情書集喜室有段時間也沒有開放參觀,但因原先便設定書店並非營利主軸,反倒比較像買間房子自住,因此相對比較不受影響。
黃老闆是一個很懂說故事的人,進來的旅人們經常能被他的敘述打動。(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好書未必暢銷,但永遠都有閱讀的價值
但無論新舊,獨立書店一定要有自己的選書,不可能什麼都賣,「我讀歷史,太太讀人類學,店裡大部份是這類型的書。」但為何對歷史如此著迷?黃老闆說,對他來講歷史是一個永無止盡的故事。「比如幾百年前有人翻閱了《三國演義》,那畫面就在那人腦中演了一遍,而你明天看,這個故事又會在你腦中再次上演,哪怕是相同的故事,在不同的時空裡,只要選擇翻開它,故事又會再現一次,永無止盡。」
迷戀歷史的黃老闆說,歷史是一個永無止盡的故事。因此他未停止探索。(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除此之外,黃老闆認為台灣廟宇密度高,透過神明瞭解台灣史是最快的方式。「因為當初許多飄洋過海來台灣的移民,像福建泉州人會帶著家鄉神明廣澤尊王的香火來台,三山國王廟則活躍於客家聚落,而當這些移民深根在地賺到錢後,就會捐錢蓋廟感謝神明保佑。因此一旦瞭解廟宇的歷史、神明的來歷,便可知道土地的故事。
新書也好、舊書也罷,好書不分出版年代,永遠都有它的可讀性。(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這本書有如民族誌般,從碼頭的變遷,討論基隆的產業興盛與衰敗時,街市的發展如何影響在那裡工作的個人,還有他們的家庭情感生活。這是本書沉重卻又詳述了地方的日常。其中一段描述一位父親在沒了工作後,回到家,跟老婆小孩都說不上話的困境。另外,也藉田調發現茶店之於港口等待的意義。
新書也好、舊書也罷,好書不分出版年代,永遠都有它的可讀性。(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不過即便瞄準「歷史人文」類別,店內選書卻不限特定主題,黃老闆笑說:「只要是好書就會一直賣,因為以台灣買書的現況,有些書就算出版了十年,沒看過的人還是很多。」因此許多書從開幕至今,只要沒絕版他都還持續在販售。 「像《被遺誤的台灣:荷鄭台江決戰始末記》、《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這些雖然賣不好,但都是好書,在這些書裡我們可以透過他們的眼睛,看到幾百年前台灣的樣子。 」
因為黃志宏始終相信,好書未必暢銷,但不管有沒有話題,這些歷史人文永遠都有閱讀的價值。
對老闆黃志宏來說,歷史就是透過以前人的眼睛看見台灣。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書集喜室推薦書單01:《台灣人的神明》 —作者董芳苑
此書全面搜羅台灣民間眾神共十二類、一百多仙,每仙均附玉照、發達(成仙)經過以及在台灣的香火行情,參考資料從正史、野史、傳說、神話到扶鸞文字,無一遺漏,堪稱台灣神明的百科大全,讓你透過這本書不只拉近與神明的距離,也更瞭解台灣歷史。
◼黃老闆推薦原因:
作者本身是基督徒,但為什麼介紹台灣人的神明?因為很多人造訪鹿港會介紹古蹟、會到廟宇參拜,或介紹建築設計風格,但卻比較少介紹當地拜的神明是從哪裡來。每個地方不同神明的來歷,就能反映出當時土地開發的情況。非常有意思。
翻攝書封。(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翻攝書封。(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書集喜室推薦書單02:《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作者魏明毅
翻攝書封。(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Rafael Wu)
作者魏明毅帶著同理心和人類學之眼,從基隆碼頭工人的生活現場,碼頭、候工室、茶店仔、海岸、小吃店/攤、船艙(包含貨櫃船與散裝船)、住家、貨櫃車……等,側耳傾聽他們的娓娓敘說,且聽出他們沒能說出口的喑啞之聲,並記下他們在碼頭內外的日日夜夜。
◼黃老闆推薦原因:
作者魏明毅帶著同理心和人類學之眼,從基隆碼頭工人的生活現場,碼頭、候工室、茶店仔、海岸、小吃店/攤、船艙(包含貨櫃船與散裝船)、住家、貨櫃車……等,側耳傾聽他們的娓娓敘說,且聽出他們沒能說出口的喑啞之聲,並記下他們在碼頭內外的日日夜夜。
◼黃老闆推薦原因:
這本書有如民族誌般,從碼頭的變遷,討論基隆的產業興盛與衰敗時,街市的發展如何影響在那裡工作的個人,還有他們的家庭情感生活。這是本書沉重卻又詳述了地方的日常。其中一段描述一位父親在沒了工作後,回到家,跟老婆小孩都說不上話的困境。另外,也藉田調發現茶店之於港口等待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