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藝術,看見土地的微笑 — 2012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三年一度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今年已邁入第 5 屆,12 年來超過 100 萬人次的訪客,為新潟縣帶來 35 億日圓的經濟效益,堪稱全世界最大規模的戶外藝術展,本屆大地藝術祭共有近 200 件作品參與展出,在活動即將進入尾聲的此刻,MOT/TIMES 帶你走訪里山(Satoyama)自然而原始的風景,進入田園與村落間的藝術祭典。
如同農夫對於土地的細心澆灌,大地藝術祭今日的藝術能量,也正是因為在地的長久耕耘才能萌發,出身新潟的大地藝術祭策展人北川富朗意識到全球化下過度的都市開發對土地所帶來的傷害,期盼透過藝術復興生活與文化的概念,尋求傳統農業生活與文化的保存的可能性。今年的展覽以「人間土地的光輝」為精神,探討了人口外移、高齡化農村社會的處境等議題,作品同樣地強調地域特質及在地元素,希望透過大地藝術祭的推動,使訪客感到幸福,也讓當地的爺爺奶奶們重拾幸福的笑容。
長久耕耘的大地藝術祭
歷年來大地藝術祭保存了許多值得欣賞的作品,包括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令人震撼的雕塑作品《另一種特異點》、詹姆士‧特羅(James Turell)展現空間與光線的《光之館》、俄羅斯藝術家卡巴哥夫夫婦(Ulya & Emilia Kabakov)的《棚田》、草間彌生的《綻放中的妻有》,以及蔡國強的《龍當代美術館》。值得一提的,是參與大地藝術祭的創作者雖然多數是藝術家,但過去每屆都有建築團隊留下足跡,如原廣司的「里山現代美術館」、MVRDV 的「農舞台」、法國建築師多明尼克‧貝侯(Dominique Perrault)設計的能劇露天舞台「蝴蝶庭園」、手塚貴晴+由比設計的「松之山森之學校」。大師的加持,不僅為展覽達到宣傳的效果,隨著逐年拓展的永久性設置作品,也讓大地藝術祭將藝術的種子遍灑於廣闊的越後妻有土地上,讓這些各具面貌的作品相互串連,反映出藝術季的區域特質。
里山現代美術館:進行中的衣物堆疊
位於十日町的里山現代美術館於 2003 年落成,今年亦成為展覽的主軸焦點;在美術館中央廣場上,法國藝術家克利斯丁‧波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的作品《無人之境》揭示了人的生死與記憶,如左圖,重複抓取、放下,堆疊於廣場的 9 公尺高衣物裝置作品,反應著 311 地震、海嘯與核災的日本,也有如普羅米修斯的永世折難。美術館2樓空間的作品,串接了越後妻有的歷史,以及走出都市進入里山的旅行經驗,日本藝術家桑久保亮太作品《Lost #6》巧妙的裝置設計,透過安置在地上的鐵道模型,將光影幻化為旅行片刻的剪影記憶。
農舞台:人造動物奇景
距離十日町約莫 10 分鐘車程的農舞台,本次以「里山動物園」為策展概念,由內到外,放牧著藝術家們人造的動物景觀,同時也呼應了策展人對於萬物的共生共榮。高橋土郎作品《水神》,大型充氣的蛇盤繞著農舞台,源於日本神話中,支配降雨的龍蛇水神,亦為著豐饒的新潟稻田祈福。
農舞台化身里山動物園
澳洲之家:文化交流基地
本年度另一焦點是位於森之山的「澳洲之家」,原為舊屋改建的日澳藝術交流中心,在 311 強震倒塌後,由日澳雙方合作贊助,於舊址重新興建,並透過公開徵選的方式,以最低預算並且需耐震、耐候等要求下,由安藤忠雄選出澳洲建築師安德魯‧伯恩(Andrew Burns)的極簡木造建築提案,開館首展由澳洲藝術家布魯克‧安德魯(Brook Andrew)以鏡面、文字映照出獨特的空間美感。
JR飯山線:結合鐵道遊覽城鄉
JR飯山線沿線的藝術作品則為新拓增的亮點,也是大地藝術祭對於振興飯山線的另一企圖,搭著飯山線兩節的小火車,步出招呼站大小的車站,又是另外一種看展的心境。下条車站旁高 11 公尺的《下条茅葺之塔》是由菲律賓藝術家 MIKAN,以及神奈川大學曾我部研究所共同設計與規劃的地標,傳統的日本茅葺屋舍,轉而成為了鄉間的聚會舞台;《下条計畫》則由另一位菲律賓藝術家奇拉‧塔西米克(Kidlat Tahimik)與日本藝術家小沢剛共同合作,以浪板等工業建材、菲律賓傳統木雕,建構出日本傳統的神龕,也象徵著兩地文化的交流。
下条車站跨國域交流的新地標
越後田澤站旁,由塚本由晴所設計的《船之家》,格柵般的透空壁面引入了金黃的陽光,也為河口龍夫所創作的《航向未來的船》帶來了展場空間與作品相互呼應的情趣。鄰近津南站,山本想太郎作品《建具》,以大量不同款式的拉門,結構出巨型的三角量體,作品同時也可讓遊客進入其中,彷彿穿越玄關,拜訪著每一個日本家庭。原為廢棄的関芳機織工場舊址,藝術家瀧澤傑於此則以日常生活中的織品、衣架等,呼應著場所的歷史感,同時也由日常生活的物件,連結著屬於觀者的情感。
河口龍夫作品《航向未來的船》
場域再生
廢棄的教室、屋舍再生,一直是大地藝術祭的重要操作策略,也使藝術得以走出美術館,並進一步與居民的記憶共生。今年由北京三影堂藝術中心在舊名山小學校策畫的攝影展,透過中國、日本的攝影作品,串連起「亞洲寫真映像館」,中國藝術家榮榮與映里的《妻有物語》,以充滿著情慾性暗示的身體介入里山的風景攝影;何崇岳的作品《結束:計畫性生育列.人口老齡化》,以中國各地拍攝的邊鄉家族肖像與里山人口凋零的現況產生對比;森山大道走出東京新宿,於越後妻有地區拍攝的系列作品《彼岸與徊》,以另一種視點,呈現了地域風景。而 2009 年廣受好評的《森之繪本美術館》,田島征三以彩繪漂流木妝點了舊校舍內的魔幻空間,森本隆雅更以木頭、竹材等自然素材,於美術館之外,製作了大量的聲音互動裝置,邀請著觀眾前來與自然樂音對話。
榮榮與映里的作品《妻有物語》
《森之繪本美術館》以視覺和聲音,營造魔幻的場所記憶。
五感體驗的大地藝術祭
漫步於藝術祭的大地舞台,作品質量及豐富性已經超越了過去按圖索驥的觀展方式,不妨就將腳步放緩,好好深刻地體會大地藝術祭獨特的五感藝術體驗,例如阿布拉莫維奇(Maruna Abramovic)的《夢之家》,一宿一泊的住宿經驗,讓遊客在奇異夢幻的居所停留,並且寫下自己的夢境經驗,亦使觀者融入作品,同時讓作品成為觀者的記憶經驗。
扎根藝術的永續動能
以藝術做為介入地方振興的手段,大地藝術祭的成功源自於密切與地方互動的成果,藝術饗宴也許是吸引外地遊客的媒介,然而透過社區民眾的參與互動,才是深化藝術祭的扎根之道。今年,差事劇場與藝術家林舜龍透過結合公共藝術、劇場及廟會的遶境的活動,也參與了大地藝術季,他們以新潟居民、淡水及貢寮國小學童共同製作的兩具大型傀儡繞境遊行,村民的參與不僅擾動了村里間的活力,更串連起社區彼此間的力量,產生跨越國境的藝術動能。
長久耕耘的大地藝術祭
歷年來大地藝術祭保存了許多值得欣賞的作品,包括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令人震撼的雕塑作品《另一種特異點》、詹姆士‧特羅(James Turell)展現空間與光線的《光之館》、俄羅斯藝術家卡巴哥夫夫婦(Ulya & Emilia Kabakov)的《棚田》、草間彌生的《綻放中的妻有》,以及蔡國強的《龍當代美術館》。值得一提的,是參與大地藝術祭的創作者雖然多數是藝術家,但過去每屆都有建築團隊留下足跡,如原廣司的「里山現代美術館」、MVRDV 的「農舞台」、法國建築師多明尼克‧貝侯(Dominique Perrault)設計的能劇露天舞台「蝴蝶庭園」、手塚貴晴+由比設計的「松之山森之學校」。大師的加持,不僅為展覽達到宣傳的效果,隨著逐年拓展的永久性設置作品,也讓大地藝術祭將藝術的種子遍灑於廣闊的越後妻有土地上,讓這些各具面貌的作品相互串連,反映出藝術季的區域特質。
里山現代美術館:進行中的衣物堆疊
位於十日町的里山現代美術館於 2003 年落成,今年亦成為展覽的主軸焦點;在美術館中央廣場上,法國藝術家克利斯丁‧波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的作品《無人之境》揭示了人的生死與記憶,如左圖,重複抓取、放下,堆疊於廣場的 9 公尺高衣物裝置作品,反應著 311 地震、海嘯與核災的日本,也有如普羅米修斯的永世折難。美術館2樓空間的作品,串接了越後妻有的歷史,以及走出都市進入里山的旅行經驗,日本藝術家桑久保亮太作品《Lost #6》巧妙的裝置設計,透過安置在地上的鐵道模型,將光影幻化為旅行片刻的剪影記憶。
農舞台:人造動物奇景
距離十日町約莫 10 分鐘車程的農舞台,本次以「里山動物園」為策展概念,由內到外,放牧著藝術家們人造的動物景觀,同時也呼應了策展人對於萬物的共生共榮。高橋土郎作品《水神》,大型充氣的蛇盤繞著農舞台,源於日本神話中,支配降雨的龍蛇水神,亦為著豐饒的新潟稻田祈福。
農舞台化身里山動物園
澳洲之家:文化交流基地
本年度另一焦點是位於森之山的「澳洲之家」,原為舊屋改建的日澳藝術交流中心,在 311 強震倒塌後,由日澳雙方合作贊助,於舊址重新興建,並透過公開徵選的方式,以最低預算並且需耐震、耐候等要求下,由安藤忠雄選出澳洲建築師安德魯‧伯恩(Andrew Burns)的極簡木造建築提案,開館首展由澳洲藝術家布魯克‧安德魯(Brook Andrew)以鏡面、文字映照出獨特的空間美感。
JR飯山線:結合鐵道遊覽城鄉
JR飯山線沿線的藝術作品則為新拓增的亮點,也是大地藝術祭對於振興飯山線的另一企圖,搭著飯山線兩節的小火車,步出招呼站大小的車站,又是另外一種看展的心境。下条車站旁高 11 公尺的《下条茅葺之塔》是由菲律賓藝術家 MIKAN,以及神奈川大學曾我部研究所共同設計與規劃的地標,傳統的日本茅葺屋舍,轉而成為了鄉間的聚會舞台;《下条計畫》則由另一位菲律賓藝術家奇拉‧塔西米克(Kidlat Tahimik)與日本藝術家小沢剛共同合作,以浪板等工業建材、菲律賓傳統木雕,建構出日本傳統的神龕,也象徵著兩地文化的交流。
下条車站跨國域交流的新地標
越後田澤站旁,由塚本由晴所設計的《船之家》,格柵般的透空壁面引入了金黃的陽光,也為河口龍夫所創作的《航向未來的船》帶來了展場空間與作品相互呼應的情趣。鄰近津南站,山本想太郎作品《建具》,以大量不同款式的拉門,結構出巨型的三角量體,作品同時也可讓遊客進入其中,彷彿穿越玄關,拜訪著每一個日本家庭。原為廢棄的関芳機織工場舊址,藝術家瀧澤傑於此則以日常生活中的織品、衣架等,呼應著場所的歷史感,同時也由日常生活的物件,連結著屬於觀者的情感。
河口龍夫作品《航向未來的船》
場域再生
廢棄的教室、屋舍再生,一直是大地藝術祭的重要操作策略,也使藝術得以走出美術館,並進一步與居民的記憶共生。今年由北京三影堂藝術中心在舊名山小學校策畫的攝影展,透過中國、日本的攝影作品,串連起「亞洲寫真映像館」,中國藝術家榮榮與映里的《妻有物語》,以充滿著情慾性暗示的身體介入里山的風景攝影;何崇岳的作品《結束:計畫性生育列.人口老齡化》,以中國各地拍攝的邊鄉家族肖像與里山人口凋零的現況產生對比;森山大道走出東京新宿,於越後妻有地區拍攝的系列作品《彼岸與徊》,以另一種視點,呈現了地域風景。而 2009 年廣受好評的《森之繪本美術館》,田島征三以彩繪漂流木妝點了舊校舍內的魔幻空間,森本隆雅更以木頭、竹材等自然素材,於美術館之外,製作了大量的聲音互動裝置,邀請著觀眾前來與自然樂音對話。
榮榮與映里的作品《妻有物語》
《森之繪本美術館》以視覺和聲音,營造魔幻的場所記憶。
五感體驗的大地藝術祭
漫步於藝術祭的大地舞台,作品質量及豐富性已經超越了過去按圖索驥的觀展方式,不妨就將腳步放緩,好好深刻地體會大地藝術祭獨特的五感藝術體驗,例如阿布拉莫維奇(Maruna Abramovic)的《夢之家》,一宿一泊的住宿經驗,讓遊客在奇異夢幻的居所停留,並且寫下自己的夢境經驗,亦使觀者融入作品,同時讓作品成為觀者的記憶經驗。
扎根藝術的永續動能
以藝術做為介入地方振興的手段,大地藝術祭的成功源自於密切與地方互動的成果,藝術饗宴也許是吸引外地遊客的媒介,然而透過社區民眾的參與互動,才是深化藝術祭的扎根之道。今年,差事劇場與藝術家林舜龍透過結合公共藝術、劇場及廟會的遶境的活動,也參與了大地藝術季,他們以新潟居民、淡水及貢寮國小學童共同製作的兩具大型傀儡繞境遊行,村民的參與不僅擾動了村里間的活力,更串連起社區彼此間的力量,產生跨越國境的藝術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