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工業 Industrial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浮於新舊之間的建築幻夢

威尼斯的歷史就包覆在古老建築裡,而這些建築即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發生地,各國建築師和藝術家齊集在此的創作,展現量體、空間與都市型態的無窮可能性。歷屆建築師的世代交替,具有人文傳承的意味,而最終轉化為有形的地標性建物,則開啟威尼斯古都的新生命。
走過9世紀起建、拿破崙口中「世界最美麗廣場」聖馬可廣場,經過13世紀的總督府、17世紀的歎息橋,你來到普里奇尼歐宮肅殺的木門前。走上這座16世紀老房子的二樓,你卻進入另一個世紀與世界 ─ 黑色地板上堆著一個個色彩斑斕的台灣花布枕,如雲朵般的半透明氣球飄浮於空中,讓人忘了這原是石造的沉重監獄......。

這是第12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台灣館,名為「休息中:台灣當代的空間變異性」(TAKE A BREAK:Spatial Variability in Contemporary Taiwan),由來自台中的建築師曾瑋擔任策展人。

許多人認為,緊抓著過去不放的威尼斯最後靜止於時光之中,島上建築通通凝固於文藝復興時代,宛如一座琥珀之城。在我眼中,威尼斯卻是融合新舊建築、充滿活力的現代城市。

每隔兩年的夏天盡頭,威尼斯便會上演一場華麗的夢境。來自世界各地的上千名建築師潮水般湧進,參加世界第一大展─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他們在威尼斯的古老宮殿、宅邸、花園與工廠中,打造最新最前衛的建築作品。三個月後,這些臨時建築便會拆卸,這是一場只有三個月的夢境。

1893年創辦的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是歷史最悠久的國際藝術展。原為藝術展元素之一的建築展,1990年起獨立成展,與藝術展交錯呈現。

展場分為國家館館區「綠園城堡」與主題展展場「軍火庫」。位於翠綠花園中的「綠園城堡」,林立了近50座國家館,其中不少出自現代建築大師手筆。如 Josef Hoffmann 設計的奧地利館(1934)、Carlo Scarpa 設計的的委內瑞拉館(1954)、Alvar Aalto 設計的芬蘭館(1956),以及 James Stirling 的書店(1994)。「軍火庫」的基地則是16世紀的造船廠。

兩個展場都展現了新舊交錯的美妙與趣味。掩映于綠蔭與花叢之中的綠園城堡,宛如一頁20世紀現代建築史。從聖馬可廣場步行到綠園城堡只要15分鐘,眼前的建築史頁啪啦啪啦翻動,從羅馬式、希臘式、洛可可一直到現代、後現代…。某些街口、巷弄角落還會突然蹦出前衛建築師閃動創意火花的小型建築。在水都閃動的波光與船影之中,這些新舊建築構成一闕完美的建築交響曲。

20世紀正是都市迅速崛起的世紀。人口的集中與商業勢力的興起,導致大量城市新建築冒出,威脅老建築曾經永恆的地位、讓它們成為城市漫遊者班雅明詩篇中憑弔的廢墟。21世紀,新舊建築的並存成為建築學、城市學的重要議題。新舊建築如何並存?20世紀末期正式開展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一開始便直接面對這個問題,並以己身做為實驗室提供各種答案。

閃爍著威尼軍海軍榮光的軍火庫,如今成為陰暗破舊的廢棄倉庫。一年中有三個月,這間巨大的倉庫會在建築師、藝術家的手中抹去灰塵,重新成為世界矚目的舞台。在這個寬闊卻荒涼的老建築裡做建築,再想顛覆傳統、挑戰威權的頑童,也得屈服在時間的陰影之下。擅以數位設計玩弄線條的法蘭克蓋瑞,上屆在此展出的木構作品,奇思異想的外形沐浴在陰影之中,竟散發出教堂般的神聖光芒。

許多擠不進綠園城堡和軍火庫兩大正式展場的建築團隊,還會在威尼斯的老房子中尋找各種新展間。台灣館租借的是總督府的監獄普里奇歐尼宮,以嘆息橋與總督府相接。這座古蹟的牆壁不能釘不能黏,種種限制卻激發建築師尋找對舊建築毫髮無傷的新工法。這一屆曾瑋的充氣式構築法與6年前呂理煌參展的「建築繁殖計畫」,各自尋找到因地制宜、靈活多元的解決之道。這些工法不只解決了臨時展場的問題,更呼應了未來建築趨勢的需求。

這些只有三個月壽命的如夢建築,是在嘲諷與對比威尼斯這座永恆之城?其實剛好相反。建築是永恆的嗎?它該永恆嗎?威尼斯以自身回答了這個問題。這個由石頭建造、看似凝固不動的古都,其實比世界上多數城市,更接近死亡的關頭。根據報告,威尼斯在過去一百年裡,下沉了28公分。這28公分包括包括全球暖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了11公分,以及長期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17公分。

威尼斯以自身提醒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建築師,再永恆的建築與永恆的城市,最終都會步入死亡。在威尼斯石造的古老建築中欣賞曇花一現的當代新建築,傳統與現代、古老與新生、永恆與短暫…兩種力量的交纏角力,深深震撼每一代建築人。年少時曾於威尼斯雙年展中展出的建築師,許多在成名之後,以真實的建築回報了威尼斯。卡拉特拉瓦設計了憲法橋、安藤忠雄設計了兩座美術館(關稅美術館、皮諾現代美術館之葛拉喜館)、庫哈斯則正動手修建里亞托橋下的德國商會大廈。原以為是煙火般瞬間即逝逝的建築展,其實默默點燃了新的火種。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建築模式,如今已在世界各地蔓延。倫敦 V&A 博物館日前展出的「1:1 ─ Architects Build Small Spaces」,便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新秀建築師,在這間上百年歷史的古老博物館中,打造全新的臨時建築。讓觀眾在充滿歷史氣息的古老角落裡,窺見璀燦的創意火花。漫步在倫敦與威尼斯這些古老的「展間」中,我常想著,台灣也擁有許多埋身於塵灰中的老房子。是否可以建築師的手為它們抹去灰塵,讓它們成為點燃創意火花的建築實驗室?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