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建築 Architecture
老屋化為循環永續的實踐場域!瑞芳「金水361. META Space」以台電退役材料打造空間、傳遞職人精神 老屋化為循環永續的實踐場域!瑞芳「金水361. META Space」以台電退役材料打造空間、傳遞職人精神

老屋化為循環永續的實踐場域!瑞芳「金水361. META Space」以台電退役材料打造空間、傳遞職人精神

瑞芳水湳洞的全新複合式空間「金水361. META Space」於今年八月亮相,設計團隊META Design的設計總監鄭遠揚與我們分享,如何透過空間傳遞台電歷史、文化與創意,以及對於永續設計的實踐。
近年來積極推動公共藝術的台電公司,於今年八月聚焦水金九地區,推出了全新的黃金盛典藝術祭,串連起當地多處珍貴文化資產和歷史古蹟場域,其中乘著藝術祭亮相、位於水湳洞山腰上的「金水361. META Space」,便是META Design與空間溝通實驗室改造台電舊建物的全新複合式空間。
 
拼貼藝術家鄒曉葦為金水361. META Space設計的LOGO,以呼應山形與海洋的線條,將水湳洞的山城地形與周遭的層層階梯融入其中。(Photo Crdit:MOT TIMES;Photography:PJ Shen)
 

展示台電精神與風格的複合式空間

 
透過實驗精神和職人態度,致力於為廢棄資源賦予新生的META Design,近年來與積極轉型的台電合作,從舊家具修復,到運用台電退役材料製作家具、燈具等物件,展示廢棄資源的永續可能,此次透過「金水361. META Space」,他們不僅要打造再生家具,更要呈現一個能感受到「台電風格」的體驗空間。
 
金水361. 所入駐的四層樓高建築,前身為地方派出所,80年代警局經典的紅白相間外觀靜靜地訴說著空間過往的歷史;在派出所關閉、閒置數年後,台電乘著黃金盛典藝術祭將其再次活化。(Photo Cr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我們又不是開咖啡廳的,為什麼要做這個空間?」META Design設計總監鄭遠揚談到,過去他們通常透過設計物件、燈具或家具,協助企業傳遞理念與訊息,但這樣的方式總有局限,他希望藉由創建一個新場域或空間,拓展可能,讓溝通的內容更具層次與深度。
 
META Design設計總監鄭遠揚。(Photo Cr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那麼,什麼是「台電風格」?台電希望透過META Design傳遞什麼?對大眾而言,提到台電,或許會聯想到路上擋路的電線桿、被塗鴉的變電箱,或是繳電費、停電等日常事務,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有時往往帶有些許的負面印象。然而,遠揚在走訪台電發電廠和倉庫,收集退役材料的過程中,觀察到第一線員工的日常運作,並深刻感受到他們兢兢業業的態度,那外界鮮少看見的職人風範,令他印象深刻。他希望透過金水361.,將那沉著而值得尊敬的精神展現。
 
金水361.從無到有,僅耗時約兩個半月,涵蓋設計、製作、進場到營運團隊的籌組,儘管時間非常緊湊、充滿挑戰,但對遠揚來說是個證明的機會,「我們要證明這些事是可以做到的,時間再短,我們就是想辦法把它ㄍㄧㄥ出來」;藝術祭結束後META Design便逐步將更多溝通的元素融入空間,慢慢調整與完善。
 
空間中有許多老物件的再次利用,像是這重新活用台電員工舊工具箱的咖啡廳錢櫃。(Photo Cr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遠揚提到,台電擁有太多值得被保留下來的事物,無論是物件還是精神,META Design一直以來運用了各種方式,將其收集並呈現,「這個東西還有用」,是遠揚常跟台電內部人員講的話,那些退役的材料仍有價值,還有更多故事可以講。
 

退役材料、舊物的重生與創新

 
金水361.在空間改造上,最大的變動是打通部分一、二樓間的樓板,創造一個高挑中庭,讓人們一踏入室內便能感到開闊。配置使用上,則設定了四大功能,目前META Design啟動了展覽、台電文創商品展售,以及咖啡服務等三項,正在整修的三、四樓空間,未來則可能會規劃為藝術家駐村或工作室所用。
 
一樓空間打通部分樓板,形塑通透感。(Photo Cr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高挑中庭展示澳洲藝術家James Tapscott創作的《群鳥喃喃 Murmuration》,鳥類翅膀結晶化後組裝成的美麗形態,呼應奢華富裕的歷史。(Photo Cr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迎著入口的,是以META Design為台電文創打造的展示櫃與展牆規劃的商品區,展售多款台電文創商品。這區域放置了許多META與台電合作創造的物件,間接釋放了他們工作室空間,遠揚笑說:「雖然我們工作室有三百坪,但這些東西一直收集進來也是不得了!」(Photo Cr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PJ Shen)
 
提及最費心設計的區域,遠揚表示,入口處的咖啡吧台是整個空間的重點。「一開始並沒什麼特別的構想,只是想呈現我們在台電倉庫看到的景色」,所以他將從電線桿上卸下、一摞摞堆積在倉庫的木橫擔化為咖啡吧台,自然地帶出倉庫現場的氛圍,再透過細節的錯落設計,使其與整個空間更為融合,「它看似簡單,卻要傳遞我們想溝通的目的、整合多項使用機能,還要拿捏設計分寸,是最複雜且花最多心思的地方。」
 
一樓主要核心的咖啡吧台區。(Photo Crdit:MOT TIMES;Photography:PJ Shen)
 
除了傳遞台電精神,設計團隊也在檯桌上方設計了一盞與外部環境連結的吊燈「拾山城」,呼應水湳洞依山傍海、坐擁13層遺址與陰陽海的地景特色。「較大的構件象徵著夜間點燈的13層遺址,小構件則描繪出陰陽海外漁船捕撈小管、白帶魚點點發光的獨特夜景。」材質上,選用了退役裝甲變電箱內的散熱遮板,這為了透氣與防止昆蟲和鳥類進入而設計的網狀結構,巧妙地演繹光影效果,並呼應出地景意象。
 
呼應水湳洞地景、連結社區的吊燈「拾山城」。(Photo Cr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咖啡吧台深處的牆面同樣以木橫擔打造,將其端部側面整齊排列、再以紅色木塊拼出台電閃電標誌的局部,組成一面獨具特色的牆體。而木橫擔切面的顏色,其實也暗藏著台電人才知道的資訊:紅色是未經藥水處理的純木木橫擔,白色則表示曾經為了防腐而浸泡過藥水,而黃色代表以前的檜木木材。透過顏色的區分,不僅展示了材料特性,也反映出台電在物料管理上的嚴謹思考。(Photo Crdit:MOT TIMES;Photography:PJ Shen)
 
由於空間的核心在於溝通,咖啡餐飲的部分從設備到食材的選擇也都充滿思考。像是咖啡顧問原本推薦了一台義式咖啡界的「法拉利」,但遠揚拒絕了,「如果台電是一個人,他會開法拉利嗎?我就請顧問幫我換台Toyota!」也就是目前所用的老牌義式咖啡機FAEMA,既實用又經典。而食材方面,則採用生態綠公平貿易認證咖啡豆、鮮乳坊牛奶和小農茶葉等,既呼應台電精神,也彰顯對職人與生產者的人文關懷、實踐永續發展的理念。
 
遠揚選用實用又經典的咖啡機,以配合台電空間氛圍。(Photo Cr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金水361. 的招牌電電雞蛋糕。(Photo Crdit:MOT TIMES;Photography:PJ Shen)
 
上到二樓,空間的配置有兩大方向,一是台電的舊家具修復,二是用台電退役材料發展新家具。設計團隊將收集回來的台電早期舊家具維修、改造,放置於座位區供民眾使用,並在抽屜或桌面上呈現維修過程的紀錄。
 
二樓空間一隅。(Photo Cr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拉開舊家具抽屜,便能發現其修復過程紀錄。(Photo Cr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新家具創作的部分,主要以退役的變電箱和木橫擔去打造出不同形式的桌椅,像是利用變電箱板自然折角延伸出的吧台椅、木橫擔的木箱椅和吧台桌等等;其中在窗邊一件以木橫擔創造的坐具,是META Design正在發展的台電公共家具,設計上除了使用材料,也將木橫擔原本作為承載不同物件的功能語彙融入,透過孔位的調整和其他裝備的增設,使其能有更彈性與多元的應用可能。
 
以變電箱板的自然折角部分結合木橫擔創造的吧台椅。(Photo Cr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台電在進材料時會檢、送實驗室做破壞測試,測試完之後處理的員工就會寫上簽名、一些測試標準和日期,這張桌具以一摞木橫擔打造,上面除了有電勿近的警語也展示著台電如何去把關材料,以及處理上的嚴謹度。(Photo Cr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電線桿上的橫木「木橫擔」,用途就是承載不同的設備或是設施,所以這件以木橫擔打造的坐具,也融入了原始的功能語彙,不論是要放桌子、椅背,或一盞燈,需要什麼就加什麼,呼應它以前在電線桿上的意象。(Photo Crdit:MOT TIMES;Photography:PJ Shen)
這個展示台上呈現了家具設計過程和每個物件想傳遞的訊息。底座是台電早期施工時所用的柵欄,是從將都更的南港電力修護處撿回來的。(Photo Cr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多人座位區牆面,則重新利用了從澎湖帶回來的彩繪變電箱板,經過切割與呈現,形塑出一幅美麗的畫作。而桌具則是從南港電力修復處的垃圾堆裡挖出來的物件延伸創造的,因為側邊標示著以前的松山修護處,遠揚推估其為五〇年代的承載構件,透過於中空的部分補兩片變電箱板,使其轉化為一張桌具,仔細觀察每個角落,都充滿了設計巧思。
 
多人座位區。(Photo Cr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循環經濟與人文價值的永續探索

 
META Design曾執行過名為「工地計劃」的長期專案,是透過營建廢棄物創作家具和進行室內裝修。當時執行完曾計算過計劃的碳排效果,僅相當於在台北市種一棵樹,那時遠揚便想「天啊,我們搞得要死不活的,結果只種了一棵樹?」,此計劃在參與設計獎時,也曾被投以經濟規模的視角衡量價值;回歸到永續設計本質的探討,遠揚認為其往往被簡化為經濟面向、循環經濟的思考,而忽略了隱含的人文價值,這常令他深感挫折,卻也促使他重新思考,如何用人文觀點來解讀永續的真正價值。
 
例如,工地計劃中與遠雄合作的回收瓷磚牆面設計,促使企業在每個工地設立瓷磚回收區,這在過去是沒有的措施,「或許我們只種了一棵樹,但也驅動了企業內部的變化,並協助他們對外展示在永續上的行動力與決心。」
 
遠揚認為落實永續設計必須經濟與人文並重。(Photo Cr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在實際執行上,META Design也探索循環經濟的可能性。例如,將台電大量的退役礙子回收並轉化為再生石材,透過將礙子添加量加到最高的60%,一塊石材320公斤,製作五塊就能消化一噸礙子,是一個經濟與環保兼具的實踐。儘管數字上看似有成效,但遠揚更關注背後的人文價值,因為僅以獲利或規模來衡量,許多事可能無法推動;唯有經濟與人文並重,才能真正推動永續設計的價值落地。
 

從空間溝通到地景共鳴的未來想像

 
最後遠揚分享到,許多人初次來到金水361. 時,對台電能打造這樣的空間、讓退役材料重獲新生感到驚訝。人們透過此空間,自然感受到台電的另一個面,進而尊重這些材料與理解其背後的故事,這正是META Design「用空間來溝通」的初衷逐步實現的成果。
 
(Photo Cr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目前金水361. 在展覽功能上的規劃仍保持彈性,在藝術祭的展品撤除後,空間會再進行調整,並考慮加入新的物件,預計於12月底策劃新的展覽內容。而明年一月,也將計劃於頂樓設置一個以光為主題的裝置藝術,運用台電變電箱廢料重新再發展創作,為夜晚的水湳洞地景增添新意,藉由頂樓圍牆巧妙調節光源強度,光影曖曖地與山海相映、向這片土地致敬。
 
(Photo Cr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未來,遠揚希望能將META Space發展成為一個系列,與不同企業合作,持續呈現創意與內涵兼具的多樣空間,探索永續與設計的更多可能。
 
 
金水361. META Space
新北市瑞芳區洞頂路361號
時間 10:30-17:00(營業日請依IG公布)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