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建築大師 Balkrishna Doshi 遺作坐落 Vitra Campus:蛇形靜修所引領沉思之旅
德國Vitra Campus再添一座大師建築!已故印度建築師Balkrishna Doshi所設計的「Doshi Retreat」,以蜿蜒蛇形路徑與沈入地景的冥想室,展開一場關於內在與自然的靜思之旅。
聚集多座建築大師之作的德國 Vitra Campus,近期在安藤忠雄的清水模會議中心旁,延展出了一座紅棕色的蛇形建築。這是於前年(2023)逝世的印度建築大師 Balkrishna Doshi 的遺作——「Doshi Retreat」,也是他首件於印度以外完成的作品。人們沿著兩道蜿蜒交錯的徑道前行,穿越時而下沈的路徑,最終會抵達一座被水、聲音與光影包覆的冥想室,在行走與停駐之間,開啟一段通往內心的沉思旅程。
印度建築師Balkrishna Doshi的遺作「Doshi Retreat」於 Vitra Campus完成。(Photo Credit:Julien Lanoo)

首位獲普立茲克獎的印度建築師
作為印度現代建築的重要推手,Balkrishna Doshi 的設計總帶著一種溫度,他認為空間應該服務於人,能夠被感受、被呼吸,而不只是展示結構的技巧或形式上的創造。
Balkrishna Doshi(Photo Credit:VSF)

出身於艾哈邁達巴德(Ahmedabad)的他,早年曾與現代主義建築大師柯比意及美國建築師 Louis Kahn 共事,從他們身上學習現代主義的理性與結構美學。然而,他始終在思考如何將那些建築語彙轉化為符合印度氣候、文化與社會需求的樣貌。
2018 年,Doshi 成為首位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的印度建築師。評審團讚譽他「始終創造出嚴謹而真誠的建築」,並肯定他對社會與教育的深刻關懷。從洞穴狀的地下美術館 Amdavad ni Gufa,到為弱勢社群設計的 Aranya 社會住宅,再到融合學習與自然的 IIM 班加羅爾校園,Doshi 的作品總是質樸、低調,卻深具對人與環境的體貼關照。
Amdavad Ni Gufa, 1994(Photo Credit:VSF)
Aranya Low-cost Housing, 1989(Photo Credit:VSF)


夢境成形:交織眼鏡蛇化作靈性旅程
「Doshi Retreat」的誕生,來自 Vitra 前董事長 Rolf Fehlbaum 與妻子 Federica Zanco 在印度旅行時的一次邂逅。當他們於太陽神廟(Modhera Sun Temple)附近看到一座小神龕,深受其靜謐氛圍感動,便邀請 Doshi 為 Vitra Campus 設計一座能啟發靈性的冥想空間。
Doshi 將此視為一次探索精神性與自然之間關係的嘗試。他的孫女、同為建築師的 Khushnu Panthaki Hoof 回憶道,這座建築的靈感源自 Doshi 的夢:夢中有兩條交纏的眼鏡蛇,彼此盤繞、流動。「那夢像是一種象徵性的召喚,後來演變成文字敘事與手繪草圖,成為設計的出發點。」她說。
(Photo Credit:Julien Lanoo)

蜿蜒的小徑具象化了這場夢境,也呼應梵文「昆達里尼(Kundalini)」的概念,其意指「盤繞的能量」,象徵生命深處潛藏的靈性力量。路徑的起伏彷彿意識由沈靜至覺醒的過程,引導人們從現實的地表,走向更深層的內在。
(Photo Credit:Marek Iwicki)
(Photo Credit:Marek Iwicki)


在 Doshi 離世後,Panthaki Hoof 與其丈夫 Sönke Hoof 共同創立的 Studio Sangath 建築事務所,接手與 Vitra 團隊合作,完成這件承載大師思想的遺作。
沉入地景的冥想建築
靜修所以具耐候特性的低碳回收再生鋼材 XCarb® 製成,紅棕色的表面隨時間氧化而愈加深沉,在陽光與陰影的變化下展現出多層次的表情。整體宛如一條潛入地景的蛇形通道,行走其中時,視線與草叢或樹梢齊平,彷彿身體也隨著空間一同沈澱。行進間,地面隱藏的音響系統也會播放鑼與長笛聲,輕柔的聲波引導著訪客前往核心:那座由鋼構環抱的冥想室。
(Photo Credit:Julien Lanoo)
(Photo Credit:Julien Lanoo)


過狹窄的拱形隧道後,會進入一個凹形環狀空間,中央懸掛一面銅鑼,兩側設有半環狀石凳;上方的天花板則以手工錘製的黃銅打造,浮現出旋繞的曼陀羅紋樣,象徵能量的流動與循環,其邊緣留有細縫,使陽光、空氣與雨滴得以穿透,讓人感受到時間與自然的共在。

(Photo Credit:Daisuke Hirabayashi, Marek Iwicki)
冥想室內部。(Photo Credit:Julien Lanoo)
手工錘製的黃銅天花板有著曼陀羅紋樣。(Photo Credit:Julien Lanoo)
從內部向入口處望出的視野。(Photo Credit:Julien Lanoo)





在寂靜之所聆聽內心
當銅鑼被敲響,聲波在金屬結構間迴盪,與人的呼吸與心跳交織,化為一首靜謐的詩。「聲音抹去了人與建築的界線,讓身體與結構一同共振。」Panthaki Hoof 如此形容在冥想室中的感受。


在這個躁動而存在對立與不安的世界,「Doshi Retreat」像是一個邀請人回望自身的所在。當人們有意識地走進那條盤繞的小徑,穿過草間與光影,抵達需要花時間才能到達的冥想室,或許就能在這靜謐的建築中,為內心尋得片刻的寧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