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坂常東京事務所一隅的精巧咖啡廳「bohumil sendagaya」,一場未完成、有機開放的空間實驗
由首爾聖水洞出發,咖啡品牌bohumil在東京千駄谷展開一場關於咖啡、空間與城市的微型實驗。長坂常以最低限度的介入,探索「不完成」的空間語言,讓咖啡廳不再只是建築類型,而是一種與環境共構的靈活提案。
15年前,韓國知名咖啡品牌Anthracite在首爾弘大設立了首間門市,創辦人Kim Pyoung Rae(김평래)將一座廢棄發電廠改造成咖啡廳,保留混凝土結構、裸露天花板與老舊機具,營造出粗獷而迷人的工業風空間,開啟韓國第三波咖啡浪潮的先聲──這股浪潮強調手沖與單一產地豆的品質意識,同時重視空間的在地性與敘事風格。在進入咖啡界以前,金先生其實是位貝斯手,對他而言,咖啡廳不只是個賣咖啡的地方,更是一個可以與城市共生、容納展演與創意的開放平台。他透過Anthracite,翻轉既有場域的想像,也展現他對於「空間擁有多重可能性」的深刻見解。
以bohumil為名,一個實驗性的咖啡空間
金先生於2023年創立的新咖啡品牌「bohumil」坐落於聖水洞一棟舊鋼筋混凝土建築中,斑駁的紅磚立面為其特點,是他延續其空間改造精神的延伸實踐。然而,隨著時代變遷,租金也與潮流同步高漲,像是原為工業區的聖水洞近年轉型為咖啡廳、選物店與藝廊林立的時尚街區,帶動了地價與租金的飆升,許多老舊建物都預計拆除重建,bohumil的空間也是其中之一。於是金先生決定在聖水店空間調整的過渡期進行一場關於空間與營運的「臨時實驗」,他開始思考另一種可能性──不只是將廢墟轉化為潮流地標,而是能否創造出一種不被地段、市場與形式綁架的「第四波咖啡浪潮」?
坐落Schemata Architects建築事務所旁的「bohumil sendagaya」。(Photo Credit:Takeshi Abe)

在這樣的思考下,bohumil sendagaya於2024年7月在東京千駄谷誕生了。
建築事務所一隅的小巧咖啡廳
在第四波咖啡浪潮中,咖啡廳被視為一種兼具社群性、靈活性與永續性的「可持續生成」文化實驗場,所以金先生將目光轉向幾年前便已邁入第四波浪潮的東京,與長坂常帶領的Schemata Architects團隊合作,在建築事務所坐落東京澀谷區千駄谷街角的一隅──這棟位於三角街角的建築,前身是昭和時期的文具批發倉庫,設有一處約3.3坪的停車空間,「bohumil sendagaya」宛如模型般於這狹小之地開設。
(Photo Credit:Takeshi Abe)


bohumil的千駄谷分店空間保留了典型的昭和建築元素──粗糙的水泥牆、深色金屬框架與昏黃燈光。長坂常選擇不過度干預,而是透過最小單位的介入改變──如開放式廚房設置於靠停車格的一側,使製作過程得以向街道敞開;家具、植栽與指標系統皆採模組化設計,能隨情境彈性調整,並以 1:1 比例在現場實地測試與優化。整體格局彷彿一場未完待續的現場試作,模糊了「完成」與「施工中」的邊界,進一步開展「咖啡館可以長成什麼樣子?」的開放性想像。於是,「bohumil sendagaya」並非一間傳統意義上的分店,更像是品牌概念的延伸載體、一個持續進行中的生活與空間實驗場域。





與長坂常理念共鳴的空間策略
而促成這場日韓合作的關鍵,在於金先生與長坂常的理念高度共鳴。以「減法」、「看不見的開發」與「反建築」等設計哲學聞名的長坂常,擅長在最少的干預下,揭示空間原有質地,透過保留痕跡與材料之美,賦予老建築新的敘事可能。
(Photo Credit:Takeshi Abe)

金先生一直以來也傾向於讓場域以最自然的方式發聲,他認為設計不該是覆蓋與掩飾,而應是一種「時間」的顯影。在共同的價值觀下,讓bohumil sendagaya成為一個沒有明確終點的合作計畫,也是一場跨越國境的共同實驗:不設限於傳統咖啡館格局,不拘泥於既定空間語彙,而是從日常細節與空間留白中,捕捉「未完成的秩序」,是一種對未來都市空間可能樣貌的提問。
未來都市空間的有機想像
透過bohumil sendagaya,金先生嘗試提出一種更具彈性、以空間為主體的場域實踐;作為未來首爾門市重建的試驗場,它也預示著品牌未來空間語彙的可能性,這間咖啡廳所累積的經驗將成為藍本,被挪移、轉化並再次啟用。在暫時與不斷調整的條件下,它持續發出一種溫柔的聲音:咖啡廳不必是制式的建築物,而可以是靈活、有機、持續發展的樣態,一如城市裡的節點,也像是一場關於「如何與環境共存」的思辨。
(Photo Credit:Takeshi Abe)

bohumil sendagaya
地址|東京都渋谷区千駄ケ谷3丁目31-5
時間|一至五9:00-17:30,六日10: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