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Interview
為一張椅子而生的雜誌,專訪《Magazine C》執行董事全恩景:從經典單椅看見世界脈絡 為一張椅子而生的雜誌,專訪《Magazine C》執行董事全恩景:從經典單椅看見世界脈絡

為一張椅子而生的雜誌,專訪《Magazine C》執行董事全恩景:從經典單椅看見世界脈絡

存在於我們生活各個角落的椅子,從來不只是座位,更是文化與時代的縮影。韓國椅子紀實雜誌《Magazine C》,以一張張經典單椅為經緯,深度探尋設計背後的文明脈絡,也訴說物件與生活間的微妙連結。
走進任何空間,我們幾乎都會與「椅子」不期而遇。它不只是支撐身體的日常用品,更可能承載文化、時代、美學、技術,甚至政治意義。看似尋常,卻比任何家居物件都更貼近人類的生活與文明史。
 
去年七月,韓國知名 App「外送的民族」創辦人金逢進(김봉진)創立的新創公司 grandeclip,推出了一本特別的紀實雜誌——《Magazine C》,每一期專注於一張經典單椅,「小題大作」地以獨特的敘事方式,探索其設計背後的故事及延展出的生活方式。MOT TIMES 此次專訪到《Magazine C》的執行董事全恩景(전은경),擁有逾 20 年設計媒體經驗的她,將椅子視為理解世界的透鏡,她將與我們分享從創刊契機、編輯哲學、內容策略,到她個人對設計的觀察與洞見。
 
以經典單椅為主角的計時雜誌《Magazine C》。(Photo Credit:B Media Company) 
 

為什麼是椅子?《Magazine C》的起心動念與選題哲學

 
要談起《Magazine C》的誕生,就不能不先談到金逢進這位創業家。他自認是「做經營的設計師」,過去曾因設計背景嘗試經營家具事業,卻未能成功。在「外送的民族」取得巨大成功後,他又與發行《Magazine B》的 B Media Company 合作,推出聚焦飲食的《Magazine F》。出於對家具與設計的熱愛,他在去年創立 grandeclip,進而推出《Magazine C》,並邀請全恩景擔任設計顧問及總監。
 
與《Magazine C》為姊妹雜誌的《Magazine B》,兩者從排版設計到發行業務皆由 B Media Company 負責,而《Magazine C》的內容則是由 grandeclip 團隊製作。(Photo Credit:B Media Company) 
 

#椅子作為世界的縮影

 
椅子絕對不是一個很小的題目。」曾於韓國知名設計雜誌月刊《Design》擔任總編、主導超過 200 期內容的全恩景,以悠悠而堅定的語氣為採訪發端。那為什麼是椅子呢?全恩景從歷史談到人類學:「椅子是與人體最接近的物件之一。在古代社會,椅子更是一種權力象徵,像皇帝有專屬的御座。從歷史角度看,椅子某種程度上就是人類社會的縮影。」椅子所蘊含的社會、文化、經濟,甚至政治等多重面向,也成為雜誌以其為主軸的原因。
 
她接著提及英國出版社 Phaidon 所出版的《Phaidon Design Classics》為椅子的魅力背書,裡頭所收錄的 999 件經典設計,其中多達 297 件是椅子,佔比超過三成,第二名的燈具則僅占 77 件,「這表示,椅子是設計師們最愛挑戰、最能展現深度思考的創作題材,對我而言,它更是最美麗的素材。」
 
《Magazine C》的執行董事全恩景。(Photo Credit:MOT TIMES 明日誌、Photography by 蔡耀徵) 
 
然而,若要兼顧內容跟商業性考量,《Magazine C》在每期單椅的選擇上就必須要有明確的標準。全恩景表示一把值得探討的單椅,不單單是在美學上的討論,也會反映不同時代的不同面向,因此,對於每期的單椅,編輯團隊認為它必須同時具備「五大條件」——設計上的原創性技術上的革新性產業上的影響力對大眾生活的影響力,以及在當今仍在生產的歷久彌新價值,要同時符合這些條件,才會是《Magazine C》的主角。
 
「我們創刊前,已依照這五個標準篩選出 100 張單椅,算了一下,我們能夠做 25 年呢!」全恩景幽默地笑著補充道。
 

超越品牌手冊,《Magazine C》的獨特敘事與內容策略

 
或許有人會好奇,在全球已不乏介紹設計椅具的書籍或雜誌,為什麼我們還需要一本只講椅子的雜誌?因工作而閱書無數的全恩景道出她的觀察:「確實,市面上已有很多關於椅子的書,像德國出版社 Taschen 曾出過介紹上千件椅款的書《1000 Chairs》,但這類書的問題在於,資訊通常很碎片化,對某張單椅的資訊不足、缺乏完整的脈絡。」
 
相較之下,《Magazine C》選擇專注於「一期一椅」的形式,他們不想做「品牌手冊」或「產品型錄」,而是透過雜誌輕鬆、親近讀者的結構與語調,呈現真正紮實的內容。從設計師的背景、時代脈絡、社會文化到技術創新,以及那把椅子如何進入人們的生活空間,都鉅細靡遺地探討。
 
《Magazine C》目前已發行四期。(Photo Credit:B Media Company) 
 
「我覺得雜誌是一種能反映現代生活風格的重要鑰匙。」全恩景語帶強調,「我們想做的,是讓人知道,這張椅子在設計史裡為什麼重要,它背後有什麼社會背景,甚至它如何與今日的生活型態連結。」有鑑於此,編輯團隊便提出了「雙主題」的內容策略。
 

#雙主題策略,讓經典設計更立體

 
除了椅子本身,《Magazine C》每期都會隱藏著另一個與當期椅子高度相關的主題。例如第一期介紹 Jean Prouvé 的 Standard Chair,就搭配了「Standard」這個概念,探討「標準」如何形塑 20 世紀現代設計;第二期介紹到有「咖啡館椅」之稱的 Thonet 14 號椅,則連結「咖啡廳文化」,揭示社會空間與設計如何彼此交織。以雙主題來做內容,不僅讓椅子的文化脈絡更加鮮明、豐富,也讓雜誌不是只停留在設計層面,而是能開啟讀者對於人文、社會甚至哲學面向的思考。
 
第二期介紹到 Thonet 的 14 號椅,並以「咖啡廳」為隱藏的第二主題。(Photo Credit:B Media Company) 
 
另一個讓《Magazine C》有別於其他刊物的關鍵內容,便是「5 cities, 5 homes」系列欄目。全恩景解釋,這個單元讓讀者看到同一張椅子在不同城市、不同人的家裡,是如何被擺放、使用、甚至詮釋。「我相信椅子能折射出主人的性格。」她引用法國美食哲學家薩瓦蘭(Anthelme Brillat-Savarin)的名言:「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能告訴你你是誰」,並笑著說:「我覺得椅子也是一樣,告訴我你喜歡什麼椅子,我大概就能猜出你是什麼樣的人。」全恩景舉例說,喜歡 Standard Chair 的人通常是設計迷;喜歡 LC 系列的,多半尊崇柯比意,並擁有豐富的設計和歷史知識;而喜歡 Louis Ghost 的人,則往往追求時尚或華麗形象。
 
雜誌中的主要單元之一「5 cities, 5 homes」系列。(Photo Credit:B Media Company) 
第四期是經典沙發單椅 LC 系列中的 Fauteuil Grand Confort,由 Le Corbusier、Charlotte Perriand 與 Pierre Jeanneret 三位設計師共同設計。 (Photo Credit:B Media Company) 

於是,一種「椅子觀相學」悄然誕生。一同受訪的編輯金先瑱(김선진)補充雜誌最後的小單元「Chair Index」,會收錄當期受訪者所選的最愛椅款,從這些選擇中,便能看出受訪者的個性、審美、價值觀,甚至是生活方式,「綜觀來看,每期的 Chair Index 會明確顯示出一種類型的風格喜好,而不同期數間呈現的風格也會有所差異,這點非常有趣。」
 
這種人文學式的切入,不僅讓椅子變得更立體,也讓《Magazine C》不再只是一本「漂亮的雜誌」。全恩景坦言,《Magazine C》不是百貨型錄,也不想成為厚重、難以親近的工具書,她希望它既像書般深刻,也能保留雜誌的輕盈,「即使只是翻翻照片,也會覺得它很美、值得收藏。」
 

一把椅子如何奠定《Magazine C》的美學坐標?

 
若說《Magazine C》的創刊是一趟從零到一的冒險,那麼 Jean Prouvé 的 Standard Chair,便是為這趟旅程打下堅實基座的座標。
 
「我覺得會把自己設計的椅子命名為 Standard Chair 這件事本身就很了不起。」全恩景說起 Jean Prouvé 時語氣帶著一絲敬佩,「那代表他想制定自己的標準。而在我們看來,他的確也是在椅具中樹立了一種標準,創造出『最像椅子的椅子』。」
 
Jean Prouvé 於法國馬克塞維爾 Ateliers Jean Prouvé(約 1955 年)。(© Centre Pompidou-MNAM/CCI-Bibliothèque Kandinsky-Dist. RMN-Grand Palais)
(Photo Credit:明日家居 MOT CASA)

對 Jean Prouvé 而言,設計不只是造物,還帶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這位 20 世紀現代主義的重要人物,既是設計師、建築師、教育家,更曾短暫擔任法國南錫的市長。他自稱是「工廠的人」,以務實的工藝精神,深信設計應服務於人,這種設計哲學,在 Standard Chair 身上體現無遺。
 

#機能主義與社會角色的交織

 
「他設計的不僅是椅子,而是一種社會的基礎設施或系統。」若參與雜誌中的「quotes」單元,全恩景表示她會這樣形容 Jean Prouvé。
 
Standard Chair 誕生於 1934 年,最初是為大學、醫院等公共場所設計。其結構看似簡單,卻蘊藏深刻思維:椅子的後腳因承受較大重量,故以金屬板強化支撐;前腳則用輕巧的圓管製作。形式追隨功能,每一處結構都恰到好處,對 Prouvé 來說,這不是風格,而是一種理所當然。
 
Standard Chair 至今仍存在於現代人們的生活當中。(Photo Credit:明日家居 MOT CASA)
 
「Standard Chair 至今還在生產,還能說服當代,是因為它不單純只是好看,而是同時具有合理性、功能性、實用性。」全恩景說,這把椅子在 75 年間不僅未曾過時,還持續影響一代又一代的設計師與建築師。她更認為,Prouvé 的設計在今日仍值得深究,因為他「承擔了某種社會角色,研究如何創造出讓更多人能使用的好椅子」,Standard Chair 不僅蘊含著形式上的美感,還包括對公平性與可及性的追求。
 
回到《Magazine C》的起點,選擇 Standard Chair 作為創刊號,除了對於 Prouvé 設計哲思的欣賞與認同,更是一種編輯立場的宣示。
 
(Photo Credit:明日家居 MOT CASA)

「我本來對 Standard Chair 的認識,說實話也只是網路上查得到的那些資訊。」全恩景坦言。然而在創刊取材過程中,她徹底理解到 Jean Prouvé 是多麼偉大的設計師,對她來說,理解美麗事物背後的故事,是設計雜誌工作最動人的部分。它讓一件物件不只是「好看」,而擁有了足以留存人心的價值。在全恩景眼裡,Standard Chair 是雜誌的起點,也是某種象徵。它像一個堅定的標準,在 75 年的時光裡未曾退流行,也在《Magazine C》第一期裡,成為「最像椅子的椅子」,樹立雜誌未來選題、敘事、甚至美學標準的基準線。
 
(Photo Credit:明日家居 MOT CASA)
 

如同在拍紀錄片,揭露雜誌製作現場

 
雜誌美輪美奐地出現在書架上,但讀者看不到的是背後極度繁複的製作過程,「正如我們強調自己是紀實性的椅子雜誌,製作一期《Magazine C》,其實就像在拍一部紀錄片。」全恩景說。
 
首先是地毯式的搜尋調查。編輯團隊除了徹底搜集單椅的相關資料,也會親自飛到椅子的製造地搜集第一手素材,像是創刊號的 Standard Chair,便遠赴瑞士取材,拜訪了 Vitra 榮譽董事長暨前執行長 Rolf Fehlbaum、Vitra 經典設計總監 Stine Liv Buurc 和前倫敦設計博物館館長 Deyan Sudjic 等專家,像是個偵探般,抽絲剝繭地追蹤每一個與 Jean Prouvé 有關的人物與細節。
 
創刊號採訪到 Vitra 榮譽董事長暨前執行長 Rolf Fehlbaum。(Photo Credit:B Media Company) 
 
另一個費心的部分則是攝影。雜誌裡除了歷史照片,幾乎所有的照片都是編輯團隊親自拍攝,他們相信雜誌要好看,就必須有屬於《Magazine C》的影像風格,全恩景接著笑說,「這過程其實耗時費力又花錢,即便讀者不會知道背後的投入,有時候也會覺得『有必要付出那麼多努力嗎?』但為了呈現最好的成果,這是必須堅持的地方。」
 
雜誌中的照片也是看點之一。(Photo Credit:B Media Company) 
 
除了實地奔波,更挑戰的其實是精神上的折磨。椅子看似是一個小主題,但要把一張椅子談到極致,就需要無比龐大的知識背景,團隊必須熟悉設計師、設計師家族、製造商,甚至是使用者的故事。全恩景與金先瑱都笑說:「我們必須涉獵很廣的領域,在每個細節上也必須一再確認,製作過程中的一大挑戰,其實還包括一種精神上的苦痛。」二人更近一步地表示「5 cities, 5 homes」單元是編製上最為困難的環節,雖然對讀者來說可能是最有趣的單元,但編輯團隊要在眾多城市中找到四、五個能彰顯單椅魅力的特色居家空間,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受訪者必須要有明確的生活風格,以及對單椅的獨特見解」,透過受訪者所創造的獨特空間和個人特質,才能讓內容更具故事可看性。
 
不過也正因為如此巨大的付出,對於一把椅子的了解也更加地深入。全恩景表示《Magazine C》製作過程中最大的樂趣,就是每做一期,會更喜愛那位設計師與經典單椅,「所以最後都會忍不住把椅子買下來,目前我已經收集到第三期的 LOUIS GHOST椅了(笑)」。
 
(Photo Credit:B Media Company) 
 

#在書與椅之間,紙本編輯的堅持

 
作為一位經驗豐富的設計雜誌人,全恩景深知紙本出版的重量,也深知它的責任。對她而言,紙媒並不僅僅是印刷的載體,更是對歷史留痕的承諾。「紙張不會蒸發,也不會像網頁被下架就消失」,全恩景語重心長地說道,「所以寫在紙上的東西,要能對得起自己的名字。寫得好,就能長久流傳;寫不好,也難以抹去。這正是紙媒文字工作者必須面對的責任。」
 
(Photo Credit:MOT TIMES 明日誌、Photography by 蔡耀徵) 
 
對全恩景而言,好的書和好的椅子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一本書若做得好,也能讓人坐下來,心甘情願地慢慢閱讀。就像一張好椅子,能留住人的身體和時間。」這種看待書與椅子的態度,深刻體現在她對編輯工作的堅持上。《Magazine C》的製作過程絕不只是資料拼湊,而是接近紀錄片般的田調。從搜尋資料、實地訪問製造商、到拍攝與撰寫,團隊親力親為,即便耗時費工,仍甘之如飴。
 

#小小的私心夢想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Magazine C》只談昂貴的單椅,但其實我們也一直想告訴大家,椅子不一定都要昂貴,才能有被研究、被珍視的價值。」全恩景說。
 
她坦言,這種印象也並非全然錯誤,畢竟雜誌裡常出現的,是 Jean Prouvé、Eames 設計的經典名椅,那些椅子往往承載著設計師的信念、時代的背景,以及無數工匠的心血,「昂貴的椅子,當然有它昂貴的理由。」但之後編輯團隊也想做一些較為親民、物美價廉的椅子,像是 IKEA 的椅子,或是便利商店外常見的那些塑膠椅。
 
(Photo Credit:MOT TIMES 明日誌、Photography by 蔡耀徵) 

沒錯,全恩景透露一個小夢想:想做一期「便利商店椅」專題。「便利商店椅的魅力,就是便宜又舒適,非常實用,而且還能摺疊收納,這其實很厲害。」金先瑱在旁邊補充說道:「我們之前採訪韓國新生代家具設計師 Mun Seungji(문승지),他最喜歡的椅子就是便利商店椅,他說那是很多人都看過、用過的椅子,自己也曾在那張椅子上度過許多時光,更覺得那是韓國人們的一種共同記憶。」
 
全恩景點著頭說:「總有一天想要做一期便利商店椅,雖然不知道會是什麼時候,或許是最後一期,在 25 年之後吧(笑)。」
 

從椅子延伸,看見韓國設計與文化哲學

 
專訪的最後,我們把話題稍微帶離單椅本身,聊到韓國設計文化,以及全恩景眼中的編輯本質。
 
對於當代韓國設計,全恩景觀察到一個明顯變化:「以前,設計在亞洲常被認為是西方的產物,難免有模仿的傾向。但現在,年輕韓國設計師非常有自信,沒有所謂的文化自卑感,地方主義很強勢,大家都積極想去塑造出韓國風格的在地設計語言。」她相信對於這點台灣也是一樣的。
 

#對韓國設計的觀察
 

而即使韓國設計近年備受國際關注,內部對自我定位仍在摸索。全恩景觀察到,過去亞洲常將設計視為西方產物,易流於模仿;如今,年輕的韓國設計師更有自信,也積極追求屬於韓國的在地設計語言。「對外界而言,許多人會直覺聯想到五方色、泡菜、K-POP、韓服等鮮明的文化符號,但若僅把這些元素直接轉化為設計,容易淪為形式主義。」全恩景說。她認為,真正打動人心的是「精神層面的表現」,例如韓國美學裡的「留白(여백)」,不只是空間設計技巧,更是一種讓人感受寧靜與想像餘地的存在。
 
她坦言,韓國設計仍在探索中,沒有絕對標準。設計師們正嘗試將韓國的文化底蘊轉化為當代語言,雖然過程中難免試錯,但這種持續摸索的態度,本身就是價值。
 
接著談到韓國本地家具品牌,全恩景特別喜歡以鐵為素材、帶有工業風格的「rareraw(레어로우)」。這個品牌背後有著家族產業的傳承:從爺爺經營五金店,到父親創立鐵材家具廠,再由第三代、同時具空間設計背景的女兒創立 rareraw。雖然品牌剛過十週年,卻持續探索如何在功能中做出差異化,例如可依需求客製化的模組化鋼製貨架「System000」系列,展現出實驗精神與獨特的設計態度。
 
可依需求客製化的模組化鋼製貨架「System000」系列是 rareraw 的代表性產品之一。(Photo Credit:rareraw)
 
至於亞洲家具形態,全恩景也提到,東方人身形普遍較西方人嬌小,許多亞洲椅子設計相對低矮、接近坐墊形式,坐起來更舒適。她尤其喜歡日本設計師原研哉於 2022 年與飛驒產業合作的「SUWARI」系列中專為正坐(跪坐)設計的椅款,不僅呼應日式空間的流動感,也以輕巧結構減輕雙腿負擔,讓傳統文化更好融入現代生活。
 
「SUWARI」系列涵蓋椅子、凳子以及專為正坐(跪坐)姿勢設計的椅款。這系列不僅考量了日式空間講究縱橫流動的特色,也透過特殊椅腳結構與輕薄設計,讓家具能自然融入榻榻米等傳統空間。(Photo Credit:Nippon Design Center Inc.) 
 

#推薦閱讀

 
從椅子聊到文化,再到個人信念,我們也請全恩景推薦她認為設計編輯必讀之書,她毫不猶豫地提到前倫敦設計博物館館長 Deyan Sudjic 所作的《B is for Bauhaus》,她認為這本書能幫助在設計領域的記者編輯們提升視野寬度。至於在裝幀或結構上讓她印象深刻的書?她笑說:「這非常難選,畢竟漂亮的書實在太多了!硬要說的話,我會推薦英國出版社 Penguin Books 發行的任何一本書,他們就像出版界裡的 Standard Chair,不是以華麗取勝,而是以標準、規模去樹立美感。」
 
擁有大量藏書的全恩景不藏私地分享了幾本推薦讀物。(Photo Credit:MOT TIMES 明日誌、Photography by 蔡耀徵) 
 
而最近,她則沉浸在法國小說家 Raymond Queneau 的《風格練習》(Exercices de style)裡,「一則簡單的故事,卻用了 99 種寫法去說,就像瘋了一樣,真的非常有趣,我覺得作家根本比設計師還有創意,非常推薦。」
 

#透過椅子,理解世界

 
最後對年輕世代的編輯,全恩景給了一個極簡卻深刻的建議:「不管在哪個領域,都要不斷問自己:『我做的,是這個世界需要的嗎?是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嗎?』」她相信,去做對這個社會、世界有幫助的事是很重要的,在那過程中的付出,最終也將會有所反饋。
 
回望過去已發行的四期《Magazine C》,全恩景說,印象最深刻的,仍是創刊時遠赴瑞士 Vitra 採訪 Rolf Fehlbaum 的經驗。那場訪談,不僅讓她深刻感受到設計背後的思想,更彷彿為他們後來走的每一步,立下了標準。一張好的單椅,不只是用來坐,它更是人與時代之間的座標,而《Magazine C》想做的,或許就是成為那樣的「座標」——既承載歷史,也映照當下,更指向未來。
 
(Photo Credit:MOT TIMES 明日誌、Photography by 蔡耀徵) 
 
一張椅子,看似只是日常之物,卻蘊藏著文明的軌跡。《Magazine C》便像一把鑰匙,帶領我們透過一張椅子,看見設計,也看見更寬廣的世界。

Magazine C
官網Instagram

 
Jean Prouvé 設計標準再進化|REIMAGINING THE STANDARD
展期|2025/6/7(六)至  2025/7/6(日)
地點|NOKE忠泰樂生活 Uncanny(台北市樂群三路 200 號3F)
策展單位|明日家居 MOT CASA        
策展顧問|杜祖業
特別感謝|Vitra、Magazine C            
媒體協力|MOT TIMES 明日誌
講座報名|
accupass.com/go/JeanProuve

延伸閱讀
>> 為什麼 Jean Prouvé 的設計歷久彌新?Design Mania 麥克雞塊談能跨越時代的經典魅力
>> 從品牌視角看見 Jean Prouvé:Vitra 亞洲總監 Michael Kruckenberg 談如何延續經典設計的當代價值


採訪撰文|Kura Yang
採訪韓文翻譯|董曉青
攝影|蔡耀徵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