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我交織、時空共鳴:建築師平田晃久與忠泰美術館總監黃姍姍對談建築中的關係與邊界
在這場專訪中,兩位熟悉彼此的策展人與建築師,談論了相識以來視角的變化,展覽語言的轉譯挑戰,以及當建築進入更日常的流動場域,如何與觀者產生更真實、即興的身體感知連結。
在《人間自然》個展六年後,建築師平田晃久與忠泰美術館總監黃姍姍,再次於台北展開一場關於建築與人、感知與時間的深度對話。從藝術場域延伸至百貨商場,《平田晃久建築展──物我交織的臨界》不僅是展覽形式的實驗,也是一場對關係邊界的提問。當建築不再只是形體與機能,而是回應歷史、記憶、甚至未現之物的空間回聲,我們是否也能重新思考:人與空間,究竟如何共存?
在這場專訪中,兩位熟悉彼此的策展人與建築師,談論了相識以來視角的變化,展覽語言的轉譯挑戰,以及當建築進入更日常的流動場域,如何與觀者產生更真實、即興的身體感知連結。無論是策展策略的調整,還是空間敘事的重構,這場對談讓我們看見建築展覽不僅關乎觀看,更關乎被捲入、被纏繞,甚至被某種看不見的東西悄悄觸動。
(Photo Credit:MOT TIMES 明日誌,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Q:距離上次《人間自然──平田晃久個展》已有六年,這段時間裡,平田先生與忠泰美術館各自經歷了哪些變化與成長?
姍姍:美術館現在邁入第九年,即將迎來十週年。2019年時,我們還在學習、嘗試與摸索,而現在,我們進入可以回顧與自我整理的時期,開始檢視當初設定的方向是否與當前脈絡仍保持一致。相較於上次展覽,我們有更豐富的籌備經驗,團隊成員對平田先生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儘管這次的準備時間有限,卻仍能憑著默契,在美術館以外的場域,完成這場策展挑戰。
平田:誠如所見,這次的展覽有三個區域,「纏繞的相容性(からまりしろ)」、「迴響(響き)」,以及「迴響之迴響(響きの響き)」,在2019年時,前兩個概念已成型,雖尚未以「迴響」作為明確定義,但核心問題已逐漸浮現──當各種人的聲音交會時,建築應該如何回應?特別是太田市美術館的專案,讓我更深刻感受到這個命題的可能性。
(Photo Credit:MOT TIMES 明日誌,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平田:起初,我的關注聚焦在「人作為動物」的本能層面,以及如何為這樣的存在,創造一個向自然敞開的建築空間。隨著更多公共建築計畫的參與,我的視角逐漸轉向「人與人聚集時,會產生什麼呢?」並在探索過程中,意識到這其實接近自然界中的各種律動。因此,2019 年的展覽便以 Human Nature 為題。
這次展覽加入第三個主題「迴響之迴響」,概念的起點之一,是來自我在設計伊勢遺跡史跡公園展示空間時的體會——建築不只是為「當下」的使用者而建,而是與「非現在」、「非此地」、「非此我」的存在相連。而在設計熊本縣八代市的傳統祭典傳承館,舉辦工作坊時,當地人們把數百年的祭典歷史作為討論的背景,在在都讓我感受到,建築可以回應其他維度的聲音,像是歷史、記憶、潛意識,甚至是從未現身的事物。
「纏繞相容性」是在人與動物之間——一種邊界地帶;而「迴響」則像是人們聚集後產生的集體無意識。這些都是人與人之間、人與歷史、時間、空間的邊界地帶。這樣的邊界,讓我們跳脫了「人是穩定中心」的近代思維,也讓我想像在這樣的界面上,可以誕生一種更具流動性與多重意涵的建築。
(Photo Credit:MOT TIMES 明日誌,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姍姍:展覽籌備期間,我們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就是展名的翻譯。「人間の波打ちぎわ」直譯是「人類的浪潮交界」,但這樣的語言對使用中文的觀眾來說過於抽象、難以理解。我們花了許多時間與平田先生深入溝通,也因此更貼近他近年來的思想脈絡,最終才決定將主題定為《物我交織的臨界》。
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他的思考方式極為東方。與西方現代哲學偏重個體意識不同,他的觀點更貼近東方哲學——人無法單獨存在,必須與環境、他人及萬物建立關係,共同構成一張交織的生命網絡。就像一棵樹,必須依賴土壤、陽光與水才能生長,任何一個條件的改變,都會影響它的樣貌。這種相互影響的觀點,也深深體現在平田先生提出的「纏繞」與「迴響」概念之中。他的建築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嵌入於網絡系統中的關係節點。
在 2019 年那次合作時,我或許還無法完全掌握這套思維,但這次我能夠更明確地感受到:「這不只是人與自然的連結,更是人與人、人與歷史、人與未來之間的深層對話。」這樣的概念深深打動了我。
(Photo Credit:MOT TIMES 明日誌,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Q:這次展覽選擇在商業設施中進行,對雙方而言都是嶄新的挑戰。為此是否做了什麼特別的調整?又有哪些讓你們印象深刻的經驗?
平田:在美術館裡,觀眾往往是帶著明確目的前來觀展;但在百貨空間中,觀眾可能只是偶然經過。因此,我們無法依賴大量的文字解說來說明展覽,而是希望他們一踏入空間,就能感受到某種「空氣」——一種氛圍、一種語感、一種無形卻令人悸動的感知。
姍姍:美術館的光線往往經過精密設計,而這次的展場則擁有大片窗景,讓自然光隨著日照與天氣變化自由流動。也因此,光影與空間的氣氛在不同時刻不斷變化,每一位觀眾所經歷的都是獨一無二的體驗。這種「實感」——來自身體與時間、光線交會的感知——成為本次展覽中極為關鍵的元素。
(Photo Credit:MOT TIMES 明日誌,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平田:在東京練馬區立美術館展出時,展場本身正是由我設計。那也是我第一次,不是從建築設計出發,而是反過來——從展示設計的角度,去想像建築應該是什麼樣子。空間被想像為能包覆不同節奏與理解層次的容器,對我而言,那是一次身為建築師對「展示空間」的重新學習。
從練馬移師台北,空間受到壓縮,我們得將後兩樣主題結合,也必須考量運送實體文物來台的限制。最後選擇用鏡面的箱中箱,以及牆面的圖像呈現,用虛實映照,傳達「迴響」與「迴響的迴響」之間的穿透層次。這不是妥協,而是一種轉譯。
(Photo Credit:MOT TIMES 明日誌,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平田:展覽本身其實也正在轉變。過去的展覽多是為展示而展示;但如今,建築展必須面對的是多層次、多動機、多意識狀態的觀眾。尤其在商業空間中,人們往往在毫無預期的情況下,被展示空間「捲入」與「纏繞」。這其實是迷人的挑戰,因為你只能靠空間本身的共鳴力,去讓觀者以「身體先於語言」的方式來感受建築。
我認為建築的力量之一,就在於這種「不知道為何,就是想要靠近」的引力,所以這次刻意做了區分,纏繞展區,讓人可以漫不經心地路過,而迴響展區,則是讓觀者放慢身體節奏與呼吸頻調,集中感官。我希望這兩種空間經驗,可以交織成一種節奏,而不是線性的展示說明。
(Photo Credit:MOT TIMES 明日誌,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Q:在百貨空間舉行,其實也承擔了一種「擴大建築文化被大眾理解的角色」。這是不是也可以成為今後展覽型態的一種新方向?
平田:這是一個好問題。我常思考建築與社會的關係,尤其是現代,建築越來越容易被當作(街區開發的)商業手段或外型的競技場。但我覺得建築不該只是「好不好看」,而是應該能夠觸及人的內在感受、連結過去與未來、連結自我與他人。展覽這件事,讓我有機會暫時抽離日常建築的邏輯,重新去問:「我們為什麼要建築?」、「建築到底可以創造什麼樣的感受與關係?」我很感謝這次的機會,讓我可以把這些比較抽象、潛藏在心裡的想法,透過空間實體化。
(Photo Credit:MOT TIMES 明日誌,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姍姍:最初,我們設定的目標是「一般大眾也能看懂」。這並不代表要簡化內容,而是希望在某個時刻,觀者能被某個細節「打開」——可能是一句話、一束光、一塊材質,讓感知啟動。
我自己最感動的,是看到許多孩子走進展場,他們會靠近模型、穿梭於裝置之間,甚至駐足觀察反光或陰影的變化。他們用身體先感知,再慢慢理解,我認為這正是建築應該帶來的經驗。如果未來我們能持續創造這樣的機會,那就太好了。建築不只是為了今日的我們而建,也是為了還沒出生、還在成長中的下一代。他們感受到什麼、想像到什麼,將決定這個世界未來的樣子。
(Photo Credit:MOT TIMES 明日誌,Photography by Kris Kang)
人物介紹
黃姍姍|忠泰美術館總監
日本國立東京大學文化資源學研究所碩士(博士課程修了)。曾參與日本橫濱三年展、森美術館、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文化政策與藝術管理研究所、MOT/ARTS等工作。自2011 年起加入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團隊,參與忠泰美術館的籌備與規劃,自 2016 年美術館開館以來,統籌營運管理與展覽策畫,致力於將建築、設計與生活文化引介至更廣泛的觀眾面前。
平田晃久|建築師、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代表
生於大阪,畢業於京都大學建築學科,並於同校大學院完成碩士課程。曾於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工作,2005 年創立個人事務所。長年探索建築與自然、身體、社會之間的流動關係,作品屢獲國際肯定,包括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日本館金獅獎、JIA 新人獎、村野藤吾賞等。曾多次參與台灣建築計畫,並於 2019 年於忠泰美術館舉辦個展《人間自然》,2025 年再度合作推出《物我交織的臨界》。
專訪統籌/Stephie Chiu、Sunnie Syu
採訪整理/施清元
編輯/Stephie Chiu
攝影/Kris Kang
在這場專訪中,兩位熟悉彼此的策展人與建築師,談論了相識以來視角的變化,展覽語言的轉譯挑戰,以及當建築進入更日常的流動場域,如何與觀者產生更真實、即興的身體感知連結。無論是策展策略的調整,還是空間敘事的重構,這場對談讓我們看見建築展覽不僅關乎觀看,更關乎被捲入、被纏繞,甚至被某種看不見的東西悄悄觸動。

六年間,加深加固的理解
Q:距離上次《人間自然──平田晃久個展》已有六年,這段時間裡,平田先生與忠泰美術館各自經歷了哪些變化與成長?
姍姍:美術館現在邁入第九年,即將迎來十週年。2019年時,我們還在學習、嘗試與摸索,而現在,我們進入可以回顧與自我整理的時期,開始檢視當初設定的方向是否與當前脈絡仍保持一致。相較於上次展覽,我們有更豐富的籌備經驗,團隊成員對平田先生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儘管這次的準備時間有限,卻仍能憑著默契,在美術館以外的場域,完成這場策展挑戰。
平田:誠如所見,這次的展覽有三個區域,「纏繞的相容性(からまりしろ)」、「迴響(響き)」,以及「迴響之迴響(響きの響き)」,在2019年時,前兩個概念已成型,雖尚未以「迴響」作為明確定義,但核心問題已逐漸浮現──當各種人的聲音交會時,建築應該如何回應?特別是太田市美術館的專案,讓我更深刻感受到這個命題的可能性。

平田:起初,我的關注聚焦在「人作為動物」的本能層面,以及如何為這樣的存在,創造一個向自然敞開的建築空間。隨著更多公共建築計畫的參與,我的視角逐漸轉向「人與人聚集時,會產生什麼呢?」並在探索過程中,意識到這其實接近自然界中的各種律動。因此,2019 年的展覽便以 Human Nature 為題。
這次展覽加入第三個主題「迴響之迴響」,概念的起點之一,是來自我在設計伊勢遺跡史跡公園展示空間時的體會——建築不只是為「當下」的使用者而建,而是與「非現在」、「非此地」、「非此我」的存在相連。而在設計熊本縣八代市的傳統祭典傳承館,舉辦工作坊時,當地人們把數百年的祭典歷史作為討論的背景,在在都讓我感受到,建築可以回應其他維度的聲音,像是歷史、記憶、潛意識,甚至是從未現身的事物。
「纏繞相容性」是在人與動物之間——一種邊界地帶;而「迴響」則像是人們聚集後產生的集體無意識。這些都是人與人之間、人與歷史、時間、空間的邊界地帶。這樣的邊界,讓我們跳脫了「人是穩定中心」的近代思維,也讓我想像在這樣的界面上,可以誕生一種更具流動性與多重意涵的建築。

人與歷史,時空的邊界地帶
姍姍:展覽籌備期間,我們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就是展名的翻譯。「人間の波打ちぎわ」直譯是「人類的浪潮交界」,但這樣的語言對使用中文的觀眾來說過於抽象、難以理解。我們花了許多時間與平田先生深入溝通,也因此更貼近他近年來的思想脈絡,最終才決定將主題定為《物我交織的臨界》。
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他的思考方式極為東方。與西方現代哲學偏重個體意識不同,他的觀點更貼近東方哲學——人無法單獨存在,必須與環境、他人及萬物建立關係,共同構成一張交織的生命網絡。就像一棵樹,必須依賴土壤、陽光與水才能生長,任何一個條件的改變,都會影響它的樣貌。這種相互影響的觀點,也深深體現在平田先生提出的「纏繞」與「迴響」概念之中。他的建築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嵌入於網絡系統中的關係節點。
在 2019 年那次合作時,我或許還無法完全掌握這套思維,但這次我能夠更明確地感受到:「這不只是人與自然的連結,更是人與人、人與歷史、人與未來之間的深層對話。」這樣的概念深深打動了我。

百貨商場,是限制,也是契機
Q:這次展覽選擇在商業設施中進行,對雙方而言都是嶄新的挑戰。為此是否做了什麼特別的調整?又有哪些讓你們印象深刻的經驗?
平田:在美術館裡,觀眾往往是帶著明確目的前來觀展;但在百貨空間中,觀眾可能只是偶然經過。因此,我們無法依賴大量的文字解說來說明展覽,而是希望他們一踏入空間,就能感受到某種「空氣」——一種氛圍、一種語感、一種無形卻令人悸動的感知。
姍姍:美術館的光線往往經過精密設計,而這次的展場則擁有大片窗景,讓自然光隨著日照與天氣變化自由流動。也因此,光影與空間的氣氛在不同時刻不斷變化,每一位觀眾所經歷的都是獨一無二的體驗。這種「實感」——來自身體與時間、光線交會的感知——成為本次展覽中極為關鍵的元素。

平田:在東京練馬區立美術館展出時,展場本身正是由我設計。那也是我第一次,不是從建築設計出發,而是反過來——從展示設計的角度,去想像建築應該是什麼樣子。空間被想像為能包覆不同節奏與理解層次的容器,對我而言,那是一次身為建築師對「展示空間」的重新學習。
從練馬移師台北,空間受到壓縮,我們得將後兩樣主題結合,也必須考量運送實體文物來台的限制。最後選擇用鏡面的箱中箱,以及牆面的圖像呈現,用虛實映照,傳達「迴響」與「迴響的迴響」之間的穿透層次。這不是妥協,而是一種轉譯。

平田:展覽本身其實也正在轉變。過去的展覽多是為展示而展示;但如今,建築展必須面對的是多層次、多動機、多意識狀態的觀眾。尤其在商業空間中,人們往往在毫無預期的情況下,被展示空間「捲入」與「纏繞」。這其實是迷人的挑戰,因為你只能靠空間本身的共鳴力,去讓觀者以「身體先於語言」的方式來感受建築。
我認為建築的力量之一,就在於這種「不知道為何,就是想要靠近」的引力,所以這次刻意做了區分,纏繞展區,讓人可以漫不經心地路過,而迴響展區,則是讓觀者放慢身體節奏與呼吸頻調,集中感官。我希望這兩種空間經驗,可以交織成一種節奏,而不是線性的展示說明。

Q:在百貨空間舉行,其實也承擔了一種「擴大建築文化被大眾理解的角色」。這是不是也可以成為今後展覽型態的一種新方向?
平田:這是一個好問題。我常思考建築與社會的關係,尤其是現代,建築越來越容易被當作(街區開發的)商業手段或外型的競技場。但我覺得建築不該只是「好不好看」,而是應該能夠觸及人的內在感受、連結過去與未來、連結自我與他人。展覽這件事,讓我有機會暫時抽離日常建築的邏輯,重新去問:「我們為什麼要建築?」、「建築到底可以創造什麼樣的感受與關係?」我很感謝這次的機會,讓我可以把這些比較抽象、潛藏在心裡的想法,透過空間實體化。

姍姍:最初,我們設定的目標是「一般大眾也能看懂」。這並不代表要簡化內容,而是希望在某個時刻,觀者能被某個細節「打開」——可能是一句話、一束光、一塊材質,讓感知啟動。
我自己最感動的,是看到許多孩子走進展場,他們會靠近模型、穿梭於裝置之間,甚至駐足觀察反光或陰影的變化。他們用身體先感知,再慢慢理解,我認為這正是建築應該帶來的經驗。如果未來我們能持續創造這樣的機會,那就太好了。建築不只是為了今日的我們而建,也是為了還沒出生、還在成長中的下一代。他們感受到什麼、想像到什麼,將決定這個世界未來的樣子。

人物介紹
黃姍姍|忠泰美術館總監
日本國立東京大學文化資源學研究所碩士(博士課程修了)。曾參與日本橫濱三年展、森美術館、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文化政策與藝術管理研究所、MOT/ARTS等工作。自2011 年起加入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團隊,參與忠泰美術館的籌備與規劃,自 2016 年美術館開館以來,統籌營運管理與展覽策畫,致力於將建築、設計與生活文化引介至更廣泛的觀眾面前。
平田晃久|建築師、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代表
生於大阪,畢業於京都大學建築學科,並於同校大學院完成碩士課程。曾於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工作,2005 年創立個人事務所。長年探索建築與自然、身體、社會之間的流動關係,作品屢獲國際肯定,包括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日本館金獅獎、JIA 新人獎、村野藤吾賞等。曾多次參與台灣建築計畫,並於 2019 年於忠泰美術館舉辦個展《人間自然》,2025 年再度合作推出《物我交織的臨界》。
專訪統籌/Stephie Chiu、Sunnie Syu
採訪整理/施清元
編輯/Stephie Chiu
攝影/Kris K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