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母親,是否意味著個人的全面讓步?在傳統的母職角色裡,許多女性往往主動或被動式地成為一種全然奉獻的狀態,個人的需求與興趣不知不覺地退讓。但對 It’s my pleasure | 我是榮幸 Jamie Yao 而言,母職與保有自我並非二選一的選擇題,也不存在對立的分野,而是在成為母親後,仍能了解個人的自我期許與需求,依照自己的步調與價值觀行事,勇敢地不被社會輿論、媒體標籤等外界眼光所定義,而這也是一連串持續心態調適與轉換的過程。
(Photo Credit:MOT TIMES 明日誌、Photography by 蔡耀徵)
她也笑稱,當了媽媽的她似乎不小心把懶惰的特質放大了,而她口中所謂的懶惰,其實僅是沒有特別為了孩子的健康而特別製作健康食品、不特別因為孩子的認知發展而刻意為孩子報名上課,選擇自身與孩子都感到自然、沒有壓力的方式相處、學習與成長。
(Photo Credit:MOT TIMES 明日誌、Photography by 蔡耀徵)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們很容易會被外界審視或是定義,有時我也會被稱為親子部落客,所以反而是外界的標籤會讓我覺得我已經是個媽媽,不然其實我覺得我只是一個有小孩的人。」Jamie 坦言先前對於這樣的標籤所有在意,會試圖撕掉標籤,然而現在的她也逐漸能夠和母職和平共處,不再去證明什麼。
(Photo Credit:MOT TIMES 明日誌、Photography by 蔡耀徵)
「小孩的東西就是在小孩房,我家的客廳、餐廳等空間不會看見玩具或圍欄等物品。」透過這樣的安排,讓孩子學會尊重共享空間的界線。「我會和孩子說,玩具可以拿出來玩,但玩完一定要收回去,這樣才能讓家裡維持大家都覺得舒服的狀態。」
(Photo Credit:MOT TIMES 明日誌、Photography by 蔡耀徵)
Jamie 說道,自己也曾將孩子的物品放在公共空間,讓孩子自然而然能在空間各個角落學習與玩耍,「可是我發現完全不OK,因為我在家工作,我的生活會被影響。」Jamie 在嘗試了不同做法後,理出了如此原則,而這個方式不僅讓 Jamie 能夠維持舒適的生活質感,也讓孩子從小學會空間的規範。
(Photo Credit:MOT TIMES 明日誌、Photography by 蔡耀徵)
「有時候,一天裡最滿足的時刻,可能不是完成了什麼了不起的工作成就,而是發現自己把小孩照顧得很好,比如他今天吃飽、睡好,然後我幫他剪了指甲,就會讓我覺得充滿成就感。」她笑著說,這樣的日常雖然看似微小,在細節中仍可以找到能讓自己感到愉悅、滿足的瞬間。
(Photo Credit:MOT TIMES 明日誌、Photography by 蔡耀徵)
她與5歲的大兒子亦建立起屬於彼此的小小儀式:「有時候我們會一起做飯,他會幫忙打蛋、洗菜,甚至站在小板凳上攪拌鍋裡的食材。」這樣的參與感,不僅讓孩子建立起餐食需經過準備的概念,用餐時也看得出兒子吃得更津津有味,更讓親子間的連結變得更加緊密,「他會得意地跟爸爸說『這是我做的』。」Jamie 分享道,享受這些平凡的幸福時刻,也是一種忠於自我的體驗。
(Photo Credit:MOT TIMES 明日誌、Photography by 蔡耀徵)
「我沒有一定要做什麼,而是想讓時間回到自己身上,看看當下的自己會想做什麼。」這樣的從容,來自於她一直以來秉持的信念:「現在的事情做好,下一步自然會找到方向。」她不急著規劃未來,而是選擇專注於當下,讓每一天都能過得踏實而充滿意義。
(Photo Credit:MOT TIMES 明日誌、Photography by 蔡耀徵)
Jamie 的日常,或許也是許多母親的縮影——在愛與責任之間尋找平衡,在日常瑣事中感受幸福,在不斷變動的生活裡仍然保有自我,而這樣的哲學,讓她的母職之路既真實又自在,也為她張弛有度的生活裡增添了更多的心理餘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