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建築 Architecture
RREEL 翻新柯比意巴黎故居公寓:延續經典的當代詮釋與原始設計的重現 RREEL 翻新柯比意巴黎故居公寓:延續經典的當代詮釋與原始設計的重現

RREEL 翻新柯比意巴黎故居公寓:延續經典的當代詮釋與原始設計的重現

坐落巴黎西部邊陲的「摩利托門租住公寓」是建築大師柯比意晚年的故居,也是他對現代住宅理想的實踐。巴黎建築事務所RREEL去年將公寓一戶套間翻新,透過當代設計語彙與大師理念對話,讓經典在今日重新展現活力。
透過當代設計的視角,去重新詮釋一位建築大師的經典作品,在延續原有設計精神的同時,也試圖創造新的可能,這種穿越時空的創作對話,聽起來就令人嚮往。
 
去年(2024),巴黎的年輕建築事務所 RREEL 就完成了經典建築的局部翻新。他們將現代主義建築大師柯比意(Le Corbusier)所設計、自己長居 30 餘年的巴黎「摩利托門租住公寓」(Immeuble Molitor)下層的一戶套間修復改造,形塑出既經典又充滿當代氣息的全新居住空間。
 

柯比意故居的現代主義詩篇

 
坐落巴黎第 16 區與西部市鎮布洛涅-比揚古(Boulogne-Billancourt)交界的摩利托門租住公寓,是柯比意與其堂弟 Pierre Jeanneret 在 1934 年共同完成的住宅傑作,也是柯比意對現代住宅理念的實驗場。這棟八層樓的建築共有 15 戶公寓套間,而柯比意與妻子就住在頂層的七、八樓,從落成入住直至生命的最後。
 
 柯比意設計的現代主義建築經典「摩利托門租住公寓」,其故居位於最上層的兩樓。(Photo Credit:Antoine Mercusot / Restauration : François Chatillon 2018 © FLC/ADAGP)
 
作為生活與工作的兩層樓空間,充分體現了柯比意在 1926 年提出的「新建築設計五點」中的四項: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水平長窗與屋頂花園。其擁有大片落地窗、簡約而明亮的室內風格、能遠眺布洛涅景色的空中花園,以及受到遠洋客輪啟發的臥室等等,每個細節都能感受大師所描繪的現代生活理想樣貌。
 
 柯比意故居實踐了他對於理想居住空間的想像。(Photo Credit:Antoine Mercusot / Restauration : François Chatillon 2018 © FLC/ADAGP)
受到遠洋客輪啟發的臥室一隅。 (Photo Credit:Antoine Mercusot / Restauration : François Chatillon 2018 © FLC/ADAGP)
 屋頂上的空中花園。(Photo Credit:Antoine Mercusot / Restauration : François Chatillon 2018 © FLC/ADAGP)
 
而這座公寓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之一,便是由玻璃大廠聖戈班生產的 Nevada 半透明玻璃磚所構成的玻璃前立面。這種設計在當時堪稱創新,柯比意從 Pierre Chareau 與 Bernard Bijvoet 於 1932 年打造的玻璃之家(Maison de Verre)汲取靈感,將透明性的概念推展到更大尺度的集合住宅中。柯比意曾說,玻璃是「恢復太陽律動最神奇的媒介」,在這座公寓中,他正是藉由玻璃營造出光影流動的室內體驗,讓住者同時擁有景觀視野與隱私保護,並實踐他所嚮往的「光輝城市」理想。
 
柯比意將玻璃視為現代建築中的基礎材料之一。 (Photo Credit:Antoine Mercusot / Restauration : François Chatillon 2018 © FLC/ADAGP)

2016 年,摩利托門租住公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隨後,柯比意基金會修復並開放了頂層故居,讓世人得以窺見大師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的設計理念。
 

讓歷史與當代共鳴的翻新

 
去年,來自斯洛伐克的一對建築愛好者夫婦買下了三樓的一套公寓,但其空間在 1970 年代曾被大幅改造、失去原有特色,於是他們找上擅長修復歷史建築的巴黎建築事務所 RREEL,希望能重新找回柯比意設計的精神和氛圍。
 
RREEL 翻新摩利托門租住公寓位於三樓的套間。(Photo Credit:Mary Gaudin)
(Photo Credit:Mary Gaudin)

設計團隊並沒有選擇直接復刻 1930 年代的原貌,而是以考古式調查與檔案研究為基礎,結合當代設計語彙重構空間,使其成為一場跨越時代的對話。最後空間格局被重新劃分成三個主要區塊:公共起居空間、臥室,以及書房。
 
原始、1970年代,以及翻新後的空間平面設計。(Photo Credit:RREEL)
RREEL 設計的空間模型。(Photo Credit:RREEL)
 
整體空間中,設計師運用雕塑感的元素來界定區域,像是斜放於起居空間的廚房中島、介於臥室與浴室之間的圓弧形粉紅磚牆,這種布局設計,既呼應了柯比意「自由平面」的精神,也讓空間更符合當代的生活需求。而在色彩上,設計師以柯比意為瑞士壁紙製造商 Salubra 設計的調色盤打造赭紅色廚房中島,還有浴室磚牆的粉色調、外露管線的灰藍色也都是源自柯比意的色彩美學,這些顏色與溫潤的木質和經典家具交織,LC1 扶手椅、Thonet 209 曲木椅、RREEL 設計的簡約家具,共同構築出歷史與當代的層次感。。
 
(Photo Credit:Mary Gaudin)
(Photo Credit:Mary Gaudin)
(Photo Credit:Mary Gaudin)
 

 

(Photo Credit:Mary Gaudin)
 
更令人驚喜的是,設計團隊重製了簡化版的「洗衣籃」(柯比意曾在每個浴室都有放置,但已找不到原件),並恢復被掩藏半世紀的「旋轉通風小窗」,這些原始設計細節的重新出現,不僅賦予空間歷史深度,也讓人感受到設計團隊的敬意。
 
「洗衣籃」與「旋轉通風小窗」。(Photo Credit:Mary Gaudin)

「我們並不是要重現 1930 年代的原貌,而是利用柯比意所設計的開放平面,去創造全新的東西。」RREEL 團隊的計態度讓這次翻新不落入「仿古」的窠臼,展現經典精神的延續與當代建築師的創意思維。
 

延續經典設計精神、拓展當代可能

 
柯比意於 1926 年提出的新建築五點:底層架空(Pilotis)、自由平面(Plan libre)、自由立面(Façade libre)、水平長窗(Fenêtre en bandeau)、屋頂花園(Toit-terrasse),在當年堪稱是革命性的設計理念,它們解放了承重牆的束縛,使室內格局更靈活,讓玻璃成為立面的主角,也讓屋頂成為居住者的生活空間,這些想法至今仍深深影響著後世的建築界。
 
 (Photo Credit:Antoine Mercusot / Restauration : François Chatillon 2018 © FLC/ADAGP)
 (Photo Credit:Antoine Mercusot / Restauration : François Chatillon 2018 © FLC/ADAGP)
 
然而,隨著時代演變,這些設計理念也面臨新的挑戰,像是大面積玻璃雖帶來通透明亮,卻可能導致能源的消耗,過往以美學為核心的追求,放在愈加炎熱的現今,也需要重新檢視與調整。儘管如此,柯比意的設計哲學核心:追求光線、自由、功能性的統一,仍具有啟發性,值得我們持續探索與實踐。
 
對當代設計者而言,面對日益增多的老屋改造與經典建築翻新案例,最重要的並非單純的形式復原,而是精神的承繼。RREEL 的翻新正展現了這種態度:他們讓公寓重新煥發生命,提醒人們尊重歷史並不意味著停留在過去,而是在理解經典精神的基礎上,創造符合當代需求的新生活空間。唯有如此,才能在延續中開啟更多元的想像可能。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