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屆台灣國際攝影節「民主的相機」於 C-LAB 登場!唐鳳獻聲導覽、張乾琦帶來戰地記憶
在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登場的首屆 TIPF 台灣國際攝影節,以「民主的相機」為策展核心,展現攝影如何成為連結藝術與公共性的媒介。開幕當天,副總統蕭美琴以影片致意,文化部常務次長徐宜君與台北市文化局長蔡詩萍親自到場支持,呼應此屆以「民主的相機」為核心的策展概念。除了三檔主題展覽,攝影節還規劃兩天國際論壇與十餘場講座、導覽及工作坊,透過跨文化的交流,使攝影不僅是藝術語言,也成為理解民主台灣的公共途徑。

豪華國際論壇陣容,為攝影節揭開序幕
首屆TIPF 國際論壇以重量級嘉賓陣容拉開序幕。從美國國家藝廊攝影部主任暨創始策展人莎拉・格林諾(Sarah Greenough)、德國 Steidl 出版社創辦人格哈德・史泰德(Gerhard Steidl),到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首位台灣成員張乾琦,並邀集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策展人共同參與。

(Photo Credit:TIPF提供,三月影像攝影)
同時,TIPF也將「語言多樣性」視為展覽體驗的重要維度。除了規劃華語與台語導覽,還邀請多位與影像文化深具關聯的人物獻聲:唐鳳以華語導覽「親愛的台灣,戶外影像展」;攝影家謝三泰錄製「史泰德與法蘭克——攝影書與藝術民主化」的導覽;而「在我們得獎之後——New Wave 台灣新銳攝影創作展」則由策展人孫以真與十五位藝術家展開對話,讓觀眾如同身歷其境,參與一場創作的誠懇交流。



以「民主的相機」為題,思考藝術民主化當代意義
在總監曹良賓眼中,「民主的相機」意味著影像從菁英與專業的專屬語言,轉變為每個人皆能掌握的表達方式。相機可以是日常的見證,也能是公共對話的入口。TIPF期待讓創意自由流動,藉由攝影藝術打開社會的多重門扉,讓觀者在觀看中走入交流,在影像之間找到理解與共感的契機。

三檔主題展覽,探索台灣視覺語言
本屆攝影節由德國出版巨匠格哈德・史泰德(Gerhard Steidl)親自策劃「史泰德與法蘭克——攝影書與藝術民主化」,呈現他與攝影師羅伯特・法蘭克跨越數十年的合作軌跡,揭示攝影書如何成為藝術民主化的重要載體;「在我們得獎之後——New Wave 台灣新銳攝影創作展」則集結十五位年輕攝影師的得獎作品,展現他們對當代社會與文化的敏銳觀察,以及影像語言的多元實驗;最後,「親愛的台灣,戶外影像展」如同一封寫給島嶼的公開信,透過與台灣共生青年協會、g0v 零時政府與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的協作,攜手三位年輕藝術家,以影像編織出民主創新、轉型與防衛的公民行動譜系。



打造「民主相機」實驗裝置,邀請民眾用雙眼按下快門!
「Made in Democracy —— 民主相機計畫」由 Lightbox 攝影圖書室聯手沿岸製作與動態自造實驗室共同完成,嘗試從頭解構相機的設計與製造流程,進而鬆動生產者與使用者、創作者與觀眾之間的既定分工,讓拍攝行為成為一場關於民主的實驗。


與此同時,TIPF 也透過一系列「專題講座」、「語音導覽」與「展場小聚」等活動,邀請不同領域的講者帶領觀眾重新觀看影像,並思考影像與記憶、社會之間的關係,讓攝影節不只是展覽現場,更是一個公共對話的平台。


TIPF 台灣國際攝影節
展覽時間:2025年9月9日(二)至10月6日(一) 週二至週日11:00-18:00,週一休館(10月6日除外)
展覽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 177 號)
票價資訊:全票490元,雙人同行800元,優待票350元(學生、6人以上團體適用),身心障礙者及6歲以下兒童免票(須出示相關證件)
Facebook|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