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建築成為生活與城市的橋樑:闕河彬 5 個以人為本的建築代表作
「建築師需要判斷建築在不同時刻應呈現的樣貌,並精準拿捏它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建築師闕河彬曾這樣闡述他的理念。秉持這份建築哲學,他在中山基督長老教會宣教大樓、阡陌間、桃園統領百貨、南港中南社會住宅,以及義泰華與義泰信等公共建築與住宅作品中,不僅打造了各具特色的空間,更探索出建築與城市環境互動的嶄新可能。
延伸閱讀:讓建築「進退有度」,與城市共生出最美的尺度:建築師闕河彬X義泰建設

中山基督長老教會宣教大樓:都市裡的寧靜之所
在中山區的熱鬧喧囂裡,有一座建築靜靜藏身其中,以近乎克制的氣息,成為繁華城市裡少見的寧靜所在。它,便是中山基督長老教會宣教大樓。

作為中山基督長老教會的延伸空間,中山基督長老教會宣教大樓承載了聚會、活動與牧師起居等多重功能。而闕河彬在設計時,並未讓它成為標新立異的新作,反而讓建築回歸簡潔內斂、誠實樸質的本質,特意以柔和色調和通透的帷幕玻璃構築外觀,讓新舊建築彼此呼應,也邀請光影在立面間自由游走。空間組成上,他則以使用者的實際行為作為設計起點,清楚劃分各樓層功能,並透過量體錯位與材質變化賦予層次,巧妙化解大樓的厚重感,也使人行走其中時,能感受到空間的呼吸。


阡陌間:讓人與環境之間相生相依
走進宜蘭三星,只見天色溫潤明淨,稻浪如舞蹈般翻動,而「阡陌間」安靜座落其中,構成動人的生活風景。
這樣的畫面深深打動了闕河彬,也因此,他設計這處住所時,率先思考如何讓建築成為風景的一部分。於是,他以大地色為主調,讓建築色彩與田野風光溫柔交融,再透過切割、挖掘與退縮等空間手法,讓每個角落都能與戶外相連。豐富植栽則被巧妙地安置其間,使界線在綠意與結構之間逐漸模糊,生活於此,不論晨昏,都能與自然一同呼吸。整體社區的規劃也延續這份從容與平衡。闕河彬以介於散村與集村之間的聚落概念,發展出連棟、獨棟與雙併三種住宅形式。棟數精簡、尺度舒適,使居民既能共享設施與交流空間,又能保留專屬的靜謐與私密,也讓「阡陌間」不僅是一處住所,更讓人與人自在往來,人與環境相生相依。


桃園統領百貨:與城市共同呼吸的百貨公司
1995年啟用的舊桃園統領百貨,承載了城市的青春記憶,然而其封閉立面與複雜動線,終究難以回應今日百貨空間需求。於是,闕河彬分析周邊街廓與量體比例,選擇以輕盈玻璃帷幕取代厚重外牆,讓整體更通透,也減輕建築對街道的壓迫。層層錯落的陽台則被設計為垂直綠化空間,柔化了結構線條,也讓室內外界線漸趨模糊。


而當視線回到地面層時,則可見到改造後的入口區域承載街邊餐飲、特色店面與戲院出口等多元機能。這些開放空間既符合當代商場的運作邏輯,也為街道注入更多人流與活力,讓建築不只是封閉的消費場域,而成為一處與城市共同呼吸、以美感重塑商業活動的日常場景。

臺北市南港區中南社會住宅:水泥叢林裡的共融之所
近年一棟棟社會住宅出現在臺北盆地,臺北市南港區中南社會住宅則在闕河彬操刀下,以嶄新姿態令人耳目一新。

只見建築外觀以層層錯落的陽台與色彩鮮明的立面構成,讓整體在視覺上富有層次與韻律。北側入口覆上一道三層樓高的植生牆,垂直綠意一路延伸至天空,與一旁流經的大坑溪相互輝映,讓建築在城市與自然之間取得柔軟的平衡。至於地面層則開放為居民可自由散步的步行區,讓生活動線自然交織;中低層以逐層退縮的結構形成半戶外平台,錯落植栽更提供遮蔭與休憩空間;頂層太陽能板與都市農園,進一步將永續概念融入日常,也為居民創造交流的契機。最終,這座社會住宅不以雄偉取勝,而以溫度吸引人,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裡,生出共融的模樣。


義泰信與義泰華:從歷史出發織就生活節奏
座落在新莊與泰山交界的塭仔圳重劃區,昔日「信華毛紡」紡織廠所在地,如今在義泰建設與闕河彬巧手改造下,成為精品住宅作品「義泰信」與「義泰華」,在老城區的人情味與重劃區的新興活力之間,照映新舊交融的城市風景。

為呼應所在區域歷史,「義泰華」建築設計以紡織文化為靈感,讓立面彷彿經緯交織的布料般,由五種色磚組合成六種色階,既承載昔日記憶,也成為重劃區鮮明亮眼的標誌。延續其設計理念,在同一片基地上屹立的「義泰信」也將「織建築」概念優雅重現。其建築立面以淡淺框架搭配暖色金屬脈絡,每五層樓更形成獨特節奏,使建築在視覺上呈現出動人的韻律感,更是重劃區中兼具當代感與文化厚度的地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