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Interview
專訪「義泰信」建築師闕河彬:讓建築進退有度,與城市共生出最美的尺度 專訪「義泰信」建築師闕河彬:讓建築進退有度,與城市共生出最美的尺度

專訪「義泰信」建築師闕河彬:讓建築進退有度,與城市共生出最美的尺度

從花卉市場到街區住宅,闕河彬持續探索建築如何在虛實之間共生,在進退之間找到與城市的美好關係;在義泰建設新作中,他更讓這份哲學走進日常生活裡。

在建築師闕河彬的眼中,建築不只是形體與功能的集合,更是一種讓城市得以呼吸的存在。「建築不只述說自身的『實』,更重新定義周遭的『虛』。」他說。

這種在虛實之間找到完美「In Between」的理念,也體現在他與義泰建設的合作中。去年推出的「義泰華」以細膩尺度連結城市,獲得市場與設計界廣泛關注;今年登場的「義泰信」更延續同一片基地的精神,在生活與城市之間,書寫另一篇「In Between」的篇章。
 

(Photo Credit:MOT TIMES 明日誌、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從波士頓到臺北:建築思考的養成

然而,說起其建築哲學的萌芽,還得追溯至闕河彬踏入建築領域之初。

畢業於東海大學建築系,闕河彬在求學時期,接受的是強調實作與設計技術的訓練;然而,真正讓他打開建築思維的,是入伍後重新閱讀理論的時光。「那時我才發現,建築不只是畫圖與模型,而是一種觀看世界的方法。」赴哈佛大學建築暨都市設計研究所進修後,他對「理論思考」在建築領域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體會。「在哈佛,設計與理論是並行的。這些抽象的觀念不會立刻顯現在圖面上,卻會在未來的設計裡自然浮現。」
 

(Photo Credit:MOT TIMES 明日誌、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畢業後,他在波士頓建築事務所工作,參與多項都市計畫。那段經驗讓他認識到建築並非孤立的物件,而是城市關係的一部分。他仍記得西班牙建築師Elias Torres Tur曾說過:「建築有時要扮演自己,有時要成為背景。」而這句話也成為他設計的核心思考。何時該凸顯,何時該退後,建築與環境的界線之間,往往藏著最豐富的張力。
 

(Photo Credit:MOT TIMES 明日誌、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在公共建築裡學會「退一步」

在這些經驗影響下,闕河彬回台後,也長期關注建築如何介入都市環境。代表作之一「臺北花卉批發市場暨臺灣國際花卉貿易中心」正是他對「虛實關係」的具體詮釋。「當你在城市中創造一個實體,就同時改變了它的外部虛體。兩者的關係要平衡,城市才能呼吸。」
 

(Photo Credit:MOT TIMES 明日誌、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臺北花卉市場——大基地(Photo Credit:闕河彬建築師事務所)

 

同樣的想法也延伸至他為捷運環狀線設計的車站。在此,其以「漣漪」為概念,讓捷運站不只是通勤節點,而是人能停留的地景。「我希望公共建築能退一步,讓人與環境被看見。」
 

臺北捷運環狀線東環Y32(Photo Credit:闕河彬建築師事務所) 

 

延續基地的對話:義泰華與義泰信

面對公共建設時如此,面對私人住宅時,闕河彬的建築哲學亦如是。兩年前,長期關注城市發展與生活品質平衡的義泰建設,特別邀請闕河彬,操刀同區域的「義泰信」、「義泰華」兩件住宅新作。前者率先於去年推出,以「在新舊城市之間找到節奏」的設計理念獲得好評;後者則延續同一片基地的精神,重新討論建築與生活的關係。

闕河彬補充,自己在計畫之初,便觀察到這個街區介於重劃新市鎮與舊有聚落之間,一邊是整齊的街廓,一邊是熱鬧的巷弄生活;兩案也彷彿同時對應著兩種節奏,不只有理性的城市秩序,也有感性的生活流動。在此脈絡下,兩案之間的銜接不只是基地的延伸,更讓人看見住宅如何成為城市的一部分,而非被城市包覆的個體。「這兩案像是一場持續的對話。」闕河彬說。

義泰信外觀3D示意。(Photo Credit:義泰建設) 

 

從記憶出發,讓住宅融入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義泰華」與「義泰信」不只在空間規劃上呼應所在環境,建築立面靈感也源自當地早期的紡織產業記憶,將紡織經緯的語彙轉化為立面節奏,橘黃漸層的磚色呼應土地的溫度。而在量體與動線上則採取開放式退縮設計,讓陽台與綠化層次構成城市之間的「呼吸縫隙」。如此手法使兩棟建築白天光影交錯,夜晚則以柔和光暈回應街道,不只是物理的界線,更成為城市情感的一部分。
 

義泰華(Photo Credit:闕河彬建築師事務所)


闕河彬也進一步表示,建築師的任務不僅是完成一棟建築,而是創造「之後的可能性」。這也是他與義泰合作的核心精神,讓住宅不僅是住所,更是能與環境互動的生活平台。而從花卉市場到捷運車站,再到街區住宅,闕河彬的建築打造空間,也創造出人與城市之間的互動關係,義泰建設的邀請更讓這份思考從公共尺度走入日常生活。從此,居住在建築中的人們不再是孤島,而是城市脈動的一部分。
 

(Photo Credit:MOT TIMES 明日誌、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