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造熱島上的身體感知!專訪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毛孔城市-佔領計畫》表層工作室高偉恩、譚宇宏
北美館 X-site《毛孔城市-佔領計畫》揭幕,「表層工作室」以回收鋁材裝置回應熱島效應。我們專訪創作者高偉恩與譚宇宏,從設計發想、材質選擇到與環境的互動體驗,揭示如何以身體感開啟對永續的直覺認知。
隨著氣溫逐年升高,戶外空間變得愈來愈難以親近,臺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北美館)第12屆X-site計畫《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卻邀請人們重新佔領北美館廣場,跟著主創團隊「表層工作室」穿梭於毛孔般的142根回收鋁材裝置之間,先感受地表炙熱,再於濛濛水霧中降溫。在這場體感與環境的互動中,人類作為都市熱島效應的加害者暨受害者,將與都市同步吐納;在呼與吸之間,永續不只是普世價值,更是從身體感出發的真實覺察。
北美館第12 屆X-site計畫《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設置於館前廣場「表層」的回收鋁材裝置回應熱島效應。(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自2014年啟動X-site計畫,多年來支持許多新銳建築與藝術團隊實踐創作,成為臺灣深具開放性、實驗性及培育中青世代的重要平台。
自計畫初始,北美館便關注永續思維,鼓勵創作者於作品中逐步深化對環境議題的回應,持續推動當代藝術與建築的跨域結合,激發大眾對公共空間、城市生態與人類發展議題的探討與想像。2025年的X-site計畫由高偉恩與譚宇宏組成的「表層工作室」,以《毛孔城市-佔領計畫》榮獲首獎,從都市熱島效應出發,呈現融合藝術與地景的實驗場域。
2025年X-site計畫《毛孔城市-佔領計畫》,由高偉恩(左)與譚宇宏(右)所組成的「表層工作室」榮獲首獎。此次範圍不僅館前廣場,也延伸至大階梯。(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2025年X-site計畫《毛孔城市-佔領計畫》。(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高偉恩與譚宇宏原是成大工業設計系同學,畢業後一位投入社會設計及議題策展,另一位則深耕工業設計與永續材料,並持續深造建築領域,倆人直到這次才為了X-site計畫,以「表層」之名合體,結合各自經驗激盪出新火花。
正因為有著工業設計背景,譚宇宏在發想之初,便希望透過開模量產的概念,打造出模組化裝置。「方向確立後,就可以知道裝置不會是一個巨大建築,而是散落在廣場之中。我很快就聯想到地表長出毛髮的意象及『毛孔城市』主題。」高偉恩補充說道,毛孔本來就是人體感知外界的最前線,也希望藉由裝置材質,表現出城市毛孔感知環境的樣子。
表層工作室希望藉由鋪面、物件佔領廣場,讓人和公共空間產生更多的互動與可能性,打開場域的全新想像,圖為設計手稿。(Photo Credit:表層工作室、臺北市立美術館)
從此概念出發,倆人決定以輕質通透的擴張網及耐重堅固的骨料等常用建材,鋪設出具有彈性與支撐力的地表結構;並以回收鋁材作為裝置主材質,透過金屬反射效果,表現出陽光灑落時的「熱」,再藉由水霧的視覺與觸覺帶來直覺性的「涼」。「我們希望不只談降溫,而是先讓大家感受到熱,再覺察熱度緩緩散逸的過程,好像身心也從過熱反應慢慢釋放。」而這逐漸意識到熱、感到熱消散的身心轉變,正是一場身體與城市共同參與的過程。


作品使用建築模板中常見的擴張網與骨料,於館前廣場鋪設具有彈性與支撐力的表面結構,並以回收鋁材作為主材質,鑄造共142根噴霧裝置。(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提及具有公眾性的創作場域,高偉恩與譚宇宏更進一步表示,隨著夏日氣溫節節高升,來到美術館的人們鮮少願意待在戶外,導致本該用於人群聚集的空間,喪失了原有功能。因此他們希望透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邀請大家重新佔領廣場。
今年邁入第12屆的北美館X-site計畫,期待透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大面積的空間運用,邀請大眾重新探索廣場「公共性」命題。(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早上來看展跟下午離開的時候,人們在此看到的景色、水霧的風向都將有所不同。而天氣的晴雨之間,更有著截然不同的氛圍體感,可以感覺到場域不同狀態的變化,並擴大認知整個空間的所有元素,重新與環境產生鏈結。」高偉恩說道。

隨著戶外天氣、自然光線與水霧濕度改變,人們將可打開感官,察覺人體與環境的連結。(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這次計畫也牽起了設計與傳統產業之間的合作。譚宇宏表示,作品使用的回收鋁材,來自一間以製作校園午餐鋁盤為主的材料商,他們特別嘗試以3D列印開發新的回收鋁結構。「若從獲利視角出發,其實材料商大可不必參與此次計劃;然而,正是因為台灣有如此多元完善的製造環境,以及願意嘗試新事物的廠商,才讓這次創造成為可能。」
噴霧裝置挑戰使用3D列印開模,並與台灣在地回收鋁材料商合作,手磨拋光展現獨一無二的金屬肌理。(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不只在設計、製作上多有突破,《毛孔城市-佔領計畫》系列公眾活動也顛覆了人們對於美術館活動的想像。北美館教育服務組研究助理黃秀琳從自身夏日的熱傷害經驗出發,設計出整套呼應裝置概念的體驗活動:「我本身就容易中暑、常常刮痧,覺得自己的身體就像這個城市一樣被悶住了,所以規劃出『清熱解毒』的活動體驗,一起升級身體的的耐候能力,找到與環境共存的調適方法。」
回應地表與人體散熱議題,負責此次公眾活動的研究助理黃秀琳,則由自身經驗發想,規劃系列調節熱能與壓力的參與體驗。(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從這樣的共感出發,公眾計畫從「聲音作為氣候之耳」、「聲音作為氣候感知器」兩個面向延伸。首先邀請聲音藝術家方子懷(Jez Fang)採集城市中冷氣機、電箱、植物因曝曬而產生的高頻聲響,於《毛孔城市-佔領計畫》開幕夜演出以〈過熱狀態〉為名的聲景體驗,提醒人們,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聲響,其實正是城市發燒的證據。

圖為聲音藝術家方子懷採集北美館周邊聲音,並於開幕夜演出〈過熱狀態〉聲景體驗。(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身體作為氣候感知器」的部分,邀請兼具設計師與瑜伽老師身份的「Svara Soma」與融合電器與環境音的DJ團體「本源共振」、音樂人「PUZZLEMAN」帶來熱汗排毒瑜伽、水晶聲波浴、舒緩流動瑜伽體驗;並由香葯艸堂創辦人Ariel,帶來清熱解毒草藥工作坊,一起為身體清熱,最後更邀請參與者在火盆前燃燒「負能量便條紙」為心靈解毒,完成一場象徵性與身體感兼具的排毒儀式。「透過每一場活動的鋪排,在熱中練習,在熱中覺醒,重新鏈結我們與這座城市、環境的關係。」黃秀琳說道。

公眾活動由聲感與體感兩大面向延伸,邀請多位跨界創作者,透過熱瑜伽、聲波浴及青草藥工作坊等形式,帶領參與者與環境共生。(Photo Credit:the MEDIAN、臺北市立美術館)
從裝置設計到身體參與,從水霧金屬到聲音與青草藥,2025 X-Site《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多重感官觸發人與城市之間的聯繫,也讓抽象的氣候議題有了具體可感的體驗路徑。面對氣候變遷的不可逆,城市如何適應?人如何共存?又能如何正視問題,做出改變?
「表層工作室」以表層經驗切入,引導出深層理解,《毛孔城市-佔領計畫》更透過富有感受性的設計與活動,將永續議題從書上字句,延伸至身體每個感知細胞。當毛孔打開、熱氣入身,重新感知熱島、感知城市之後,該怎麼做,身體自會領路。
表層工作室將北美館廣場化身毛孔感知器官,觸發大眾對於場域的想像,進一步思索環境永續性的無限可能。(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5 年第 12 屆 X-site 計畫」
首獎作品|《毛孔城市-佔領計畫》
展出日期|2025/05/03(六)-2024/07/13(日)
展出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戶外廣場
【#公眾活動】聲音作為氣候之耳:熱的聲紋
熱,是無形的暴力;在城市之中,它時而潛伏,時而轟鳴。當熱轉化為聲,我們得以「聽見」那些平時被忽略、被麻痺的氣候語言,引導參與者從耳朵進入城市體內,辨識那燃燒不止的代謝聲音,反思我們如何參與了這個高溫系統的生成。
〈毛孔幻霧〉聲音工作坊
帶領者:Whitemoon-方子懷 Jez Fang、呂家鎔 Kayo Lu
活動時間:5/24 (六) 、6/14(六) 16:30-18:00
參與說明:一般民眾(12 歲以上),免費參加
更多活動介紹及報名資訊,請見北美館官網。
【#公眾活動】身體作為氣候感知器:熱的練習
若聲音召喚的是感知的覺醒,身體便是回應的開端。透過一系列的戶外身體實踐-瑜伽、冥想練習、草藥調理工作坊,邀請參與者回到身體與氣候最直接的接觸關係,共同探索在熱中行動的可能性,並藉由反覆練習,進行身體節奏與環境訊號的一次次校準,逐漸尋回我們與環境共存的能力。
1. 毛孔深呼吸:熱汗排毒瑜伽
帶領者:Svara Soma ft.本源共振
活動時間:5/17(六) 16:00-17:00
參與說明:一般民眾(12 歲以上),免費參加
*本活動報名已額滿,僅開放現場候補
2. 霧中之境:夜光靜心 × 水晶聲波浴
帶領者:Svara Soma ft.本源共振
活動時間:5/17(六) 19:00-20:00
參與說明:一般民眾(12 歲以上),免費參加
*本活動報名已額滿,僅開放現場候補
3. 夏日調理:清熱解毒草藥工作坊
帶領者:Ariel
活動時間:6/21(六) 16:00-17:00
參與說明:一般民眾(8 歲以上),免費參加
*6/2(一)10:00開放線上報名
4. 夜的脈動:舒緩流動瑜伽
帶領者:Svara Soma ft. PUZZLEMAN
活動時間:6/21(六) 19:00-20:00
參與說明:一般民眾(12 歲以上),免費參加
*6/2(一)10:00開放線上報名
更多活動介紹及報名資訊,請見北美館官網。

自計畫初始,北美館便關注永續思維,鼓勵創作者於作品中逐步深化對環境議題的回應,持續推動當代藝術與建築的跨域結合,激發大眾對公共空間、城市生態與人類發展議題的探討與想像。2025年的X-site計畫由高偉恩與譚宇宏組成的「表層工作室」,以《毛孔城市-佔領計畫》榮獲首獎,從都市熱島效應出發,呈現融合藝術與地景的實驗場域。


當都市成為熱島時,以毛孔感知城市
高偉恩與譚宇宏原是成大工業設計系同學,畢業後一位投入社會設計及議題策展,另一位則深耕工業設計與永續材料,並持續深造建築領域,倆人直到這次才為了X-site計畫,以「表層」之名合體,結合各自經驗激盪出新火花。
正因為有著工業設計背景,譚宇宏在發想之初,便希望透過開模量產的概念,打造出模組化裝置。「方向確立後,就可以知道裝置不會是一個巨大建築,而是散落在廣場之中。我很快就聯想到地表長出毛髮的意象及『毛孔城市』主題。」高偉恩補充說道,毛孔本來就是人體感知外界的最前線,也希望藉由裝置材質,表現出城市毛孔感知環境的樣子。

從此概念出發,倆人決定以輕質通透的擴張網及耐重堅固的骨料等常用建材,鋪設出具有彈性與支撐力的地表結構;並以回收鋁材作為裝置主材質,透過金屬反射效果,表現出陽光灑落時的「熱」,再藉由水霧的視覺與觸覺帶來直覺性的「涼」。「我們希望不只談降溫,而是先讓大家感受到熱,再覺察熱度緩緩散逸的過程,好像身心也從過熱反應慢慢釋放。」而這逐漸意識到熱、感到熱消散的身心轉變,正是一場身體與城市共同參與的過程。



重新佔領廣場,建立與環境的鏈結
提及具有公眾性的創作場域,高偉恩與譚宇宏更進一步表示,隨著夏日氣溫節節高升,來到美術館的人們鮮少願意待在戶外,導致本該用於人群聚集的空間,喪失了原有功能。因此他們希望透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邀請大家重新佔領廣場。

「早上來看展跟下午離開的時候,人們在此看到的景色、水霧的風向都將有所不同。而天氣的晴雨之間,更有著截然不同的氛圍體感,可以感覺到場域不同狀態的變化,並擴大認知整個空間的所有元素,重新與環境產生鏈結。」高偉恩說道。


這次計畫也牽起了設計與傳統產業之間的合作。譚宇宏表示,作品使用的回收鋁材,來自一間以製作校園午餐鋁盤為主的材料商,他們特別嘗試以3D列印開發新的回收鋁結構。「若從獲利視角出發,其實材料商大可不必參與此次計劃;然而,正是因為台灣有如此多元完善的製造環境,以及願意嘗試新事物的廠商,才讓這次創造成為可能。」

公眾活動同步啟動!用身體感知城市吶喊,一起為身心清熱解毒
不只在設計、製作上多有突破,《毛孔城市-佔領計畫》系列公眾活動也顛覆了人們對於美術館活動的想像。北美館教育服務組研究助理黃秀琳從自身夏日的熱傷害經驗出發,設計出整套呼應裝置概念的體驗活動:「我本身就容易中暑、常常刮痧,覺得自己的身體就像這個城市一樣被悶住了,所以規劃出『清熱解毒』的活動體驗,一起升級身體的的耐候能力,找到與環境共存的調適方法。」

從這樣的共感出發,公眾計畫從「聲音作為氣候之耳」、「聲音作為氣候感知器」兩個面向延伸。首先邀請聲音藝術家方子懷(Jez Fang)採集城市中冷氣機、電箱、植物因曝曬而產生的高頻聲響,於《毛孔城市-佔領計畫》開幕夜演出以〈過熱狀態〉為名的聲景體驗,提醒人們,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聲響,其實正是城市發燒的證據。


「身體作為氣候感知器」的部分,邀請兼具設計師與瑜伽老師身份的「Svara Soma」與融合電器與環境音的DJ團體「本源共振」、音樂人「PUZZLEMAN」帶來熱汗排毒瑜伽、水晶聲波浴、舒緩流動瑜伽體驗;並由香葯艸堂創辦人Ariel,帶來清熱解毒草藥工作坊,一起為身體清熱,最後更邀請參與者在火盆前燃燒「負能量便條紙」為心靈解毒,完成一場象徵性與身體感兼具的排毒儀式。「透過每一場活動的鋪排,在熱中練習,在熱中覺醒,重新鏈結我們與這座城市、環境的關係。」黃秀琳說道。


從表層經驗出發,建立朝向永續的身體感
從裝置設計到身體參與,從水霧金屬到聲音與青草藥,2025 X-Site《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多重感官觸發人與城市之間的聯繫,也讓抽象的氣候議題有了具體可感的體驗路徑。面對氣候變遷的不可逆,城市如何適應?人如何共存?又能如何正視問題,做出改變?
「表層工作室」以表層經驗切入,引導出深層理解,《毛孔城市-佔領計畫》更透過富有感受性的設計與活動,將永續議題從書上字句,延伸至身體每個感知細胞。當毛孔打開、熱氣入身,重新感知熱島、感知城市之後,該怎麼做,身體自會領路。

「2025 年第 12 屆 X-site 計畫」
首獎作品|《毛孔城市-佔領計畫》
展出日期|2025/05/03(六)-2024/07/13(日)
展出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戶外廣場
【#公眾活動】聲音作為氣候之耳:熱的聲紋
熱,是無形的暴力;在城市之中,它時而潛伏,時而轟鳴。當熱轉化為聲,我們得以「聽見」那些平時被忽略、被麻痺的氣候語言,引導參與者從耳朵進入城市體內,辨識那燃燒不止的代謝聲音,反思我們如何參與了這個高溫系統的生成。
〈毛孔幻霧〉聲音工作坊
帶領者:Whitemoon-方子懷 Jez Fang、呂家鎔 Kayo Lu
活動時間:5/24 (六) 、6/14(六) 16:30-18:00
參與說明:一般民眾(12 歲以上),免費參加
更多活動介紹及報名資訊,請見北美館官網。
【#公眾活動】身體作為氣候感知器:熱的練習
若聲音召喚的是感知的覺醒,身體便是回應的開端。透過一系列的戶外身體實踐-瑜伽、冥想練習、草藥調理工作坊,邀請參與者回到身體與氣候最直接的接觸關係,共同探索在熱中行動的可能性,並藉由反覆練習,進行身體節奏與環境訊號的一次次校準,逐漸尋回我們與環境共存的能力。
1. 毛孔深呼吸:熱汗排毒瑜伽
帶領者:Svara Soma ft.本源共振
活動時間:5/17(六) 16:00-17:00
參與說明:一般民眾(12 歲以上),免費參加
*本活動報名已額滿,僅開放現場候補
2. 霧中之境:夜光靜心 × 水晶聲波浴
帶領者:Svara Soma ft.本源共振
活動時間:5/17(六) 19:00-20:00
參與說明:一般民眾(12 歲以上),免費參加
*本活動報名已額滿,僅開放現場候補
3. 夏日調理:清熱解毒草藥工作坊
帶領者:Ariel
活動時間:6/21(六) 16:00-17:00
參與說明:一般民眾(8 歲以上),免費參加
*6/2(一)10:00開放線上報名
4. 夜的脈動:舒緩流動瑜伽
帶領者:Svara Soma ft. PUZZLEMAN
活動時間:6/21(六) 19:00-20:00
參與說明:一般民眾(12 歲以上),免費參加
*6/2(一)10:00開放線上報名
更多活動介紹及報名資訊,請見北美館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