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 20 年,大埃及博物館開放:混凝土楔形巨構呼應「時間」設計,收藏超過十萬件法老文物
埃及迎來了世紀建築!歷經 20 多年的籌備,橫跨數任政府與時代更迭,位於吉薩(Giza)的「大埃及博物館」(Grand Egyptian Museum)終於在 11/4 全面開放。
埃及迎來了世紀建築。歷經 20 多年的籌備,橫跨數任政府與時代更迭,位於吉薩(Giza)的「大埃及博物館」(Grand Egyptian Museum)由都柏林建築事務所 Heneghan Peng Architects 設計,正式完工,已經在 11/4 全面開放,這座氣勢磅礴的巨型混凝土楔形量體不僅曾獲選為「2024 年全球最美博物館之一」,更被譽為「全球最大、獻給單一文明的博物館」。
(Photo Credit:Grand Egyptian Museum)
(Photo Credit:Grand Egyptian Museum)
(Photo Credit:Grand Egyptian Museum)
(Photo Credit:Grand Egyptian Museum)金字塔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大約 4500–4600 年前,它的存在與文明,本身就象徵著智慧與時間的積累。也因此建築團隊要打造的不僅是「某年代的建築」,而是要能「傳達這段極長時間跨度」的空間體驗。
為了讓大埃及博物館更加緊扣「時間」的命題,團隊以「收斂」的設計方式著手。其建築特別選址介於吉薩高原與尼羅河沖積平原的交界,利用地形高差(約 50 公尺)作為視覺/空間上的「過渡」,象徵文明的連續與延續。而整體建築以一枚龐大的楔形量體、混凝土鑄成,其銳角軸線對準三座金字塔,外牆包覆著由雪花石膏、埃及石灰石與玻璃組成的半透明三角面板,當日夜光影產生變化時,整座建築也就在不同的時間呈現獨有的風貌,與沙漠風景相稱與呼應。
(Photo Credit:Grand Egyptian Museum)
(Photography:Iwan Baan)
(Photo Credit:Grand Egyptian Museum)
(Photography:Iwan Baan)「在如此接近金字塔這樣宏偉且具象徵性的地標旁,設計一座這樣級別的博物館,是一生僅有一次的機會。」Heneghan Peng Architects 共同創辦人 Róisín Heneghan 說。她認為,這不僅是一項設計任務,更是一場與時間的對話,讓那些出土於埃及大地的文物,回到孕育它們的土地之上。
其實自 2024 年 10 月起,大埃及博物館的「12 個主展廳/主要畫廊」、「中央大階梯」、「兒童博物館」、「部分商業區與戶外花園」已經對公眾開放,屬於試營運或軟開放階段。值得一提的是,大埃及博物館既尊重歷史脈絡,又透過材質與光影呈現現代建築的詩意與永續思維更獲得了國際建築與設計獎項 Prix Versailles(凡爾賽獎)評選為「2024 年全球最美博物館之一」。
(Photo Credit:Grand Egyptian Museum)
(Photo Credit:Grand Egyptian Museum)博物館佔地 50,000 平方公尺、總樓地板面積達 81,000 千平方公尺,其核心是一座 6 層高的中央階梯,串連起不同展廳,訪客從入口開始,通過升高、視野變換、最終可眺望金字塔,象徵由現代走向古文明的「時間旅程」。
頂層的「圖坦卡門展廳」將首次完整公開超過 5,000 件文物,展覽設計由德國工作室 Atelier Brückner 主責。除此之外,館內亦收藏拉美西斯二世巨像、出土於金字塔旁、可追溯至西元前 2500 年的胡夫太陽船(Khufu Ship)等珍稀文物,這些都是在今年博物館全面開放後才正式對大眾亮相。
(Photography:Iwan Baan)
除了展覽空間,建築內還設有兒童博物館、會議中心、禮堂、修復中心與花園。其中修復中心更擁有 17 間實驗室,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文物保存設施之一。這也是為什麼建築團隊特別選用混凝土作為主要建材,因為混凝土結構本身則具備溫度調節功能,能有效減少空調使用,展現當代永續思維。
這座自 1992 年啟動的龐大計畫,曾因政治與疫情多次延宕,如今,它已經在 11/4 全面開放。大埃及博物館的落成,不僅是一座博物館的誕生,也是文明對自身的回望。當人們穿越建築內的三角光影、走上象徵時間階梯的中央階段時,也許古埃及的靈魂,正以一種現代而永恆的方式再次甦醒。
(Photo Credit:Grand Egyptian Museu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