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在米蘭劃出一道巨弧:「CityWave」以參數化曲形屋頂勾勒未來城市的公共面貌
由BIG操刀、預定2026年完工的辦公園區「CityWave」,以140公尺超大尺度的弧形屋頂與半戶外公共空間,重新想像當代都市應有的步調與光影,將為米蘭的新街廓帶來嶄新的城市風景。
在米蘭的城市天際線上,一條巨大的弧線正慢慢成形!這座預計2026年完工、以長達140公尺拱形屋頂為象徵的新建築,是由丹麥BIG攜手在地建築事務所Atelier Verticale打造的辦公園區「CityWave」,透過參數化設計、永續策略,以及壯觀的尺度和柔軟姿態,將替米蘭添上一道全新地景。在這座屋簷底下,兩棟玻璃塔樓與行人廣場也將交織出一個可穿梭和停留的生活空間,讓人們在光線、微風與建築曲線之間,重新感受城市的呼吸。
BIG攜手Atelier Verticale打造的辦公園區「CityWave」預計2026年完工。(Photo Credit:Alberto Fanelli)

米蘭新天際線塑造中
CityWave所在的「CityLife」區,是米蘭近年最具代表性的開發案之一。其自2004年啟動,以大型商業開發與文化聚落為核心,環繞住宅、購物中心與公共空間,逐步形成一個融合生活與工作的新地段。在這片米蘭的新街區上,已矗立著三座國際級地標,包括Zaha Hadid Architects設計的「扭曲塔」Generali Tower、Arata Isozaki的「直塔」Il Dritto,以及Daniel Libeskind操刀的PwC Tower,共同構成米蘭最新的建築天際線。

而正在建造中的CityWave便位於CityLife的東北側,基地前身是米蘭國際展覽中心(Fiera Milano),是過去城市展覽與交流的重要舞台。如今,73,000平方公尺的腹地轉為前瞻建築的實驗場,並在Generali Real Estate舉辦的國際競圖中,由BIG以突破既定塔樓框架的方案勝出。BIG沒有延續原先競圖所設定的雙塔構想,而是選擇引入一條跨越城市、回應城市紋理的巨大「波」,讓建築不再只是直立的量體,而是城市空間的延伸。
以一條弧線連結建築與城市生活
在競圖中,原先的要求是興建兩座高層塔樓,BIG則提出高度分別為105與53公尺的中層量體,並以一個延展於空中的弧形屋頂串連。這個屋頂不只是蓋在建築之上,而是一個介於兩塔之間的地景,如同懸在城市上空的巨大軌跡。BIG合夥人Lorenzo Boddi曾提到,CityWave的概念呼應米蘭城市記憶中的城門與拱廊文化,無論是廣場、拱廊或連通街道的半戶外空地,都是市民相遇的地方,而CityWave中央那纖細鋼柱構成的柱廊,正延續這樣的城市公共性,消弭了建築與街道、室內與戶外之間的界限。
(Photo Credit:Bjarke Ingels Group)


設計上最大的亮點,便是那橫跨140公尺的弧形屋頂,由鋼材、玻璃與太陽能板共同組成,尺度巨大而輕盈。為達成遮蔭、採光、通風與結構效率等多重目標,設計團隊以參數化方式打造每一道曲面,從曲率、角度,到結構分布都經過繁複的數位模擬,在結構效率、採光和舒適度之間取得最佳平衡。屋頂上所覆蓋的太陽能板也經過方向與密度的調校,以產生可觀的再生能源,使這片庇蔭的天空,同時成為一座能量場。

在建築之內與屋簷之下的永續空間
順著屋頂線條向下延伸,CityWave的公共性進一步被展開。兩棟塔樓之間形成一個半戶外的中央廣場,空氣流通、光線穿透,讓人能自然穿行其中。建築內部則透過內庭院與階梯式涼廊,使室內外界線模糊,像一連串被光影串起的停留平台。涼廊之上還設計了可步行的屋頂露台,最高樓層則設置共享酒吧與可眺望阿爾卑斯山的全景平台。



在永續策略上,CityWave以節能、自我調節作為核心策略,採用高效能玻璃降低熱輻射,雨水回收、自然通風與綠化露台共同調節微氣候。智慧系統則透過感應式遮陽、能源管理、空氣品質監測等功能,使建築在運作期間持續調整狀態。作為一座面向未來的創新建築,CityWave以追求LEED與WELL雙認證為目標,使環境永續與使用者健康並行,成為兼具性能與舒適性的都市建築範例。


21世紀的城市涼廊
「我們不是為CityLife再添一座塔樓,而是創造一個真正溫暖又友善的城市空間。」Bjarke Ingels如此形容CityWave所追求的精神。他希望這座建築成為21世紀的埃馬努埃萊二世拱廊街(Galleria Vittorio Emanuele II),為人們提供一個能自在穿梭、停歇、匯聚的公共空間。那道偌大的巨型屋頂,以開放姿態迎接行人,不只是串起兩棟建築,也修補了過去因車道與地形切割造成的街廓斷裂。
(Photo Credit:Bjarke Ingels Group)

待明年完工後,CityWave將成為米蘭的嶄新地標,更是一處融合工作、休憩與社交的新型態生活空間。透過形式、材料與科技的交織,這座當代建築正嘗試為米蘭塑造一種更宜人的城市節奏,並在天際線上劃下一筆面向未來的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