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建築 Architecture
以海洋為師的靜修園區:印尼「Intaaya Retreat」以竹構屋頂勾勒貝殼、魟魚的流動線條 以海洋為師的靜修園區:印尼「Intaaya Retreat」以竹構屋頂勾勒貝殼、魟魚的流動線條

以海洋為師的靜修園區:印尼「Intaaya Retreat」以竹構屋頂勾勒貝殼、魟魚的流動線條

坐落峇里島外海離島上,度假靜修園區Intaaya Retreat以竹構、有機曲線與在地工藝交織出獨特場域。五座以海洋生物為靈感的建築分布其間,在光、風與地景的牽引下,形塑一段從陸地走向海洋的沉思旅程。
在創新技術快速推進、永續思考成為當代設計核心的現在,竹子成長迅速、韌性高、能與在地工藝相互呼應的文化意涵等特質,使其在永續建築領域中越發受到矚目。尤其在亞洲,竹構建築的想像正變得比以往更為多元,不僅回應自然,也提出了面向未來的建築語彙。
 
位於印尼峇里島東南方的珀尼達島(Nusa Penida),擁有峭壁、蔚藍海域與豐富的海洋生態,是潛水客與旅行者心中的旅遊勝地。而在島上一處面向無垠海平線的懸崖上,一座以竹材、有機曲線與在地材料構築的度假靜修園區「Intaaya Retreat」於去年悄然落成。訪客在此能慢下腳步,在開闊流通的空間中享受與自然和自己相處的時光,在風、海、地景與身體之間,找回久違的感知。
 
坐落印尼小島珀尼達島上的靜修園區Intaaya Retreat。(Photo Credit:Pablo Luna Studio)
 

以竹構語彙描繪的自然節奏

 
Intaaya Retreat 由擅長竹構建築的在地跨領域團隊 Pablo Luna Studio 打造,這個團隊由設計師、建築師與工匠組成,長年探索竹材與自然建材的可能性,在作品中融合傳統技法與現代工程,並以親生物設計作為核心方法,試圖讓建築成為自然延續的其中一環。
 
Pablo Luna Studio 以海洋生物與仿生學為靈感打造 Intaaya Retreat 。(Photo Credit:Pablo Luna Studio )
 
Pablo Luna Studio 將峇里島深厚的竹構工藝延伸至當代建築語境,以竹材勾勒出 Intaaya Retreat 園區建築的有機樣態:從蜿蜒如魚尾的屋簷,到反映貝殼紋理的屋頂,竹材的彈性與可塑性,使流線造型不僅富有韻律,也形成穩定而輕盈的結構邏輯。
 
(Photo Credit:Maximiliano Allendes Medeiros)
(Photo Credit:Maximiliano Allendes Medeiros)
 
除了竹材之外,Intaaya Retreat 的材料運用同樣延續島嶼對環境的尊重。再生柚木取自爪哇與峇里島的舊式 Joglo 傳統建物,沉穩的色澤為空間帶來時間的層次;來自園區地表的石灰岩被切割、雕磨成浴缸、桌子等物件,粗糙而原始的質感強化了與土地的連結;夯土牆則使用當地土壤製作,除了提供舒適的溫濕調節,也使建築真正「根植於此」。
 
屋頂上覆蓋的再生柚木片,是取自印尼當地傳統建築Joglo。(Photo Credit:Tommaso Riva)
建築中所使用的夯土、石灰岩等材料都取自在地。(Photo Credit:Pablo Luna Studio)
 

以海洋為師的五座有機建築

 
Intaaya Retreat 的基地沿著懸崖緩緩向海面下降,12 間帳篷式客房散落於綠意之間,而園區最核心的五座建築:迎賓大廳(Shell Lobby)、水療中心(Shell Spa)、餐廳(Shell Restaurant)、茶室(Fish Tail Tea Room)、瑜伽室(Manta Yoga Shala),則以海洋生物與仿生學為靈感打造,起伏的屋頂線條宛若貝殼紋路、鬼蝠魟的展翼或魚尾的擺動,每座建築都是對海洋生物的優雅致敬。
 

迎賓大廳(Shell Lobby)

迎賓大廳位於園區入口的最高點,由 26 組三根一組的竹柱在後方平行升起,形成如貝殼脊紋般的節奏。屋面如波浪般由後往前推進,最後向海岸方向展開,引導旅人從陸地走向海洋,也象徵靜修旅程的開端。
 
(Photo Credit:Pablo Luna Studio)
(Photo Credit:Pablo Luna Studio)
 

餐廳(Shell Restaurant)

空間規模最大的餐廳,有著一個宛如巨型貝殼的屋頂,13 組馬來麻竹桁架構成了主結構,竹柱宛若林木般錯落,在光影之間交織出柔韌的結構之美。餐廳沒有牆面,以完全開放的方式擁抱風的流動,讓海風成為天然的空調,使人得以在半室外的氛圍中感受島嶼的呼吸。
 
(Photo Credit:Maximiliano Allendes Medeiros)
(Photo Credit:Mo Arpi, Tommaso Riva)
 

水療中心(Shell Spa)

以橢圓形平面展開的水療中心,一道弧線大窗框向海張開,使室內視線自然延伸至地平線。夯土牆的層理、竹柱簇群的韻律、與在地石灰岩雕塑般的石浴池,共同構築出一種介於洞穴與貝殼之間的氛圍,既有包覆感,也向著海洋敞開。
 
(Photo Credit:Pablo Luna Studio)
(Photo Credit:Pablo Luna Studio)
 

茶室(Fish Tail Tea Room)

茶室由中央橢圓搭配兩端半圓組成,屋頂的弧度在中段抬升以引入光線,兩側則微微下垂,形成安靜、內向的室內氛圍。訪客可以在這裡品茶、冥想、閱讀,是園區中最靜謐的一隅。
 
(Photo Credit:Pablo Luna Studio)
(Photo Credit:Pablo Luna Studio)
 

瑜伽室(Manta Yoga Shala)

瑜伽室以鬼蝠魟的展翼為靈感,竹拱交織成連續的弧線,天窗位於正中央,到了正午日光便會垂直撒落。面海的開口使瑜珈練習者的呼吸與海風同步,彷彿身體的韻律被大海重新調整。
 
(Photo Credit:Tommaso Riva)
(Photo Credit:Pablo Luna Studio)
(Photo Credit:Pablo Luna Studio)
 

從陸地到海洋的沉思之旅

 
五座建築並非隨意配置,而是順著地形及懸崖坡度,形成一條向海逐步展開的動線。從最高點的迎賓大廳開始,空間相對封閉且包覆;隨著往下行走,光線與視野逐步開闊,最終抵達面向海天一線的瑜伽室。這條蜿蜒的路徑,暗示著從陸地到海洋、從自我到自然的過渡,引導訪客在旅程中完成一場由內而外的轉化。
 
(Photo Credit:Pablo Luna Studio)
 
在能源策略上,由於 Nusa Penida 的供電多依靠柴油,為了維持環境負荷最小化的運作方式,園區以太陽能板自給電力,搭配高效率電池儲能系統,園區使用的車輛亦以電能為主。水資源則透過雨水回收與 Wastewater Gardens® 植生水處理技術共同運作,使灰水能在植物與微生物的淨化後再次回到環境。
 
根植於傳統,也面向未來的 Intaaya Retreat 靜修園區,以竹材串起海洋智慧與島嶼工藝,讓建築不只形似自然,更以自然的方式運作。在這些以曲線與光影描繪的空間裡,人們將在其中找到當下的寧靜、與自然的連結,重新調整身心,感受自在安然的生活節奏。
 
(Photo Credit:Maximiliano Allendes Medeiros)
(Photo Credit:Maximiliano Allendes Medeiros)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