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這不是一座台灣館」亮相
本屆以「這不是一座台灣館」為主題,如超現實主義主藝畫家馬格莉特《這不是一支菸斗》,用否定反詰,試圖將敘事轉向,將解讀的權力回歸觀者自身,藉此產生新的關係。
比如台灣藝術家許家維作品《鐵甲元帥》(下圖)透過影像、裝置、短篇小說等形式,挪用各種敘事、影像,以追溯青蛙神鐵甲元帥的出生地──江西的池塘,以及在馬祖流亡的現居島嶼所延展出的種種面向,交錯今昔,以此探究神話、庶民文化的關係,並企圖反轉民間記憶與官方文本。許家維透過撰寫小說的方式,讓「鐵甲元帥」的故事再一次虛構化,從中打開解讀的縫隙。
危險的是,以「陌生人」作為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的策展命題,勢不可免地要面對有沒有必要在國際雙年展討論「這是不是一座台灣館」的問題,以及在威尼斯雙年展的場合中,這是否是首要討論的議題。
此外,另外兩位參展藝術家分別是,台德混血藝術家白伯恩(Bernd Behr)和捷克藝術家凱特里娜.色達(Kateřina Šedá),兩人與台灣的連結是否足以代表台灣參展?北美館館長黃海鳴說:「什麼是台灣?什麼是主體性?什麼是主體認同?應該在各種異質之物中產生,並非理所當然,而這些並非完全從既有記憶或歷史中追問,而是創造一個新的空間。」
白柏恩作品《時托邦》連結3件與台灣相關的平行史料片段:未來屋、台灣辯士(早期默片解說員)、二戰最後一位投降軍人李光輝碎散的肖像,從邊緣靠近,開展對歷史書寫的思考。
捷克藝術家凱特里娜.色達作品《這不是一個捷克館》某種程度上像是台灣館中的「館中館」,預計在展覽期間到展覽腹地進行「找台灣館」的各項行動。作品名與展覽有著鏡像的對應關係,但也走在容易讓觀者混淆與議題失焦的危險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