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人、赫斯特、安迪沃荷與米開朗基羅對話!?
近日台北的藝術圈非常熱鬧,跨越古今中西600年,正進行著一場既安靜又喧囂的對話。遙望目前正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米開朗基羅特展,2011年甫成立的MoNTUE北師美術館上週末展出「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特展,大手筆邀集當代明星級的藝術家作品共22件,其中不乏作品爭議不斷的赫斯特(Damien Hirst)、錄像藝術先鋒比爾‧歐維拉(Bill Viola)、普普藝術教主安迪沃荷( Andy Warhol)等人,從米開朗基羅的《白晝》(Day)出發,開展出一系列關於生/死、凝視等議題的探討。
《白晝》是米開朗基羅為16世紀佛羅倫斯的名門望族梅第奇家族,所創造的墓前雕刻之一。這件作品的姿態非常奇特,以一種扭曲的方式向背後回轉,且人物的面孔模糊,進而引發評論者們的爭論,策展人林志明說:「他的眼窩凹陷,眼珠沒有明確刻畫,有一說法是作品沒有完成,但另一說法是『盲目』,意指人可以勇敢轉身面對攻擊,卻無法看到最致命的危險,就是時間侵蝕帶來的死亡。」
死亡、時間無法迴避,藝術家們耗費了千年的時光都在處理這個議題,同樣的,在當代藝術中這個主題也沒有缺席,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英國最具爭議的前衛藝術家赫斯特的作品《獻給上帝之愛》(For the Love of God, Pray),這顆鑲有8601顆、總重1106.18克拉無瑕美鑚的骷髏頭的攝影作品,被安置在《白晝》的後面,產生有趣的張力。
死亡、時間無法迴避,藝術家們耗費了千年的時光都在處理這個議題,同樣的,在當代藝術中這個主題也沒有缺席,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英國最具爭議的前衛藝術家赫斯特的作品《獻給上帝之愛》(For the Love of God, Pray),這顆鑲有8601顆、總重1106.18克拉無瑕美鑚的骷髏頭的攝影作品,被安置在《白晝》的後面,產生有趣的張力。
此外,珊‧泰勒-強生(Sam Taylor-Johnson)的《哀慟》則是展中另一注目焦點,目前熱映中的《鋼鐵人3》超級英雄小勞勃道尼倒在藝術家的懷中。創作這件作品時,藝術家正經歷兩次癌症侵襲,而小勞勃道尼則在戒毒中,從作品中我們可以看見兩人的關係並不如米開朗基羅《聖母慟子像》的寧靜安詳,藝術家艱難地支撐小勞勃道尼的身軀,而小勞勃道尼也並非扮演死者,而是協助藝術家,設法保持平衡,不讓自己墜落。此外,藝術家面容也不如聖母年輕美好,從而揭示人的脆弱,人與人相互支持的情感。
在台灣方面,參展藝術家則有陳界仁、張乾綺、曾御欽、謝春德、劉瀚之等人。陳界仁除了展出《凌遲考》外,也首度公開展示該作創作草圖(下圖);謝春德《降生》則是全展中唯一由MoNTUE委託製作的作品,以裝置呈現生死、末世重生;曾御欽《狂躁之夏》的四頻錄像作品,安靜中卻帶有強大的身體張力;張乾綺展出《逃離北韓》表現人文關懷,揭示脫北者追尋自由的艱辛過程,對照當前緊繃的國際情勢,別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