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人、赫斯特、安迪沃荷與米開朗基羅對話!?
近日台北的藝術圈非常熱鬧,跨越古今中西600年,正進行著一場既安靜又喧囂的對話。遙望目前正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米開朗基羅特展,2011年甫成立的MoNTUE北師美術館上週末展出「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特展,大手筆邀集當代明星級的藝術家作品共22件,其中不乏作品爭議不斷的赫斯特(Damien Hirst)、錄像藝術先鋒比爾‧歐維拉(Bill Viola)、普普藝術教主安迪沃荷( Andy Warhol)等人,從米開朗基羅的《白晝》(Day)出發,開展出一系列關於生/死、凝視等議題的探討。
《白晝》是米開朗基羅為16世紀佛羅倫斯的名門望族梅第奇家族,所創造的墓前雕刻之一。這件作品的姿態非常奇特,以一種扭曲的方式向背後回轉,且人物的面孔模糊,進而引發評論者們的爭論,策展人林志明說:「他的眼窩凹陷,眼珠沒有明確刻畫,有一說法是作品沒有完成,但另一說法是『盲目』,意指人可以勇敢轉身面對攻擊,卻無法看到最致命的危險,就是時間侵蝕帶來的死亡。」
死亡、時間無法迴避,藝術家們耗費了千年的時光都在處理這個議題,同樣的,在當代藝術中這個主題也沒有缺席,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英國最具爭議的前衛藝術家赫斯特的作品《獻給上帝之愛》(For the Love of God, Pray),這顆鑲有8601顆、總重1106.18克拉無瑕美鑚的骷髏頭的攝影作品,被安置在《白晝》的後面,產生有趣的張力。

死亡、時間無法迴避,藝術家們耗費了千年的時光都在處理這個議題,同樣的,在當代藝術中這個主題也沒有缺席,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英國最具爭議的前衛藝術家赫斯特的作品《獻給上帝之愛》(For the Love of God, Pray),這顆鑲有8601顆、總重1106.18克拉無瑕美鑚的骷髏頭的攝影作品,被安置在《白晝》的後面,產生有趣的張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