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這裡,終將揭開時空與世人,
    那最堅定的秩序與最深遠的安慰,
    只因一種未經修飾的根源與自信,
    能浮現那極其稀少又難以揭露自我下的一種殊相。」──
王為河

大家最近去到台南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有注意到這件清水混凝土的公共藝術作品嗎?
 
說起台南文創園區,或許北部的讀者不是那麼熟悉。此文創園區於 2011 年成立,鄰近台南火車站,為文化部在國內設立的主要文創園區之一,目前不定期會舉辦展演活動。
 
而照片中這件清水模作品,即是藝術家王為河近期完成的公共藝術《這裡的這裡》,就位於台南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內,座落在市定古蹟「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南出張所」與舊倉庫之間。

 
《這裡的這裡》的多個面向,就如同一座城市的歷史也有眾多面向一般。(Photography by 江政龍)


當我們在述說城市的歷史時,總是以具象的符號、圖騰、影像和文字為展現形式,而象徵城市變遷的街巷紋理,除了可作為城市規劃演進的研究素材之外,又能以什麼方式在這些具象語言裡,覓得屬於城市紋理的抽象詮釋?

《這裡的這裡》以台南城市的街巷紋理為概念發想,將人們觀覽平面地圖的印象,轉換成不規則的抽象多面體,並以清水混凝土為構造基調,形塑出充滿雕塑性、紀念性的場域。

藉由以下 4 張圖的演變,輔以設計說明文字,更能清楚理解藝術家王為河的創作脈絡:


[ 設計說明 ]
左圖
:台南市街道所涵蓋的範圍,如由地圖上便能輕易地閱讀出,一種如網狀紋理的幾何意象。
右圖:如再以台南市 3 大圓環為主,更能形塑出此網狀幾何圖形的透視性之聯想。圖上標號:1 台南火車站圓環/2 東門圓環/3 民生綠園圓環(Photo Credits:王為河)


[ 設計說明 ]
左圖:故而將此都市紋理的類幾何意象之網狀紋理,重新調整它的粗細線條,進而得出一個多邊形態的美學造型。
右圖:最後經電腦模擬其立體空間的網狀生態後,才正式完成具有空間透視的多邊多面又不規則的作品形體,也成為此公共藝術創作的構想。(Photo Credits:王為河)

由於作品同時位於象徵「城市流動的場域」(如鐵路、街道),以及「歷史的場域」(如古蹟、舊建築)並置的介面上,對比城市表象慣常總以各種圖騰符號所構成,《這裡的這裡》則捨棄華麗炫目的符號,以光線形塑寧靜純粹的氛圍,在充斥喧嘩的時空裡,形成一個無時間感、靜默的冥思場域,逐日面對著周遭不斷疊置、變遷的城市地景。

      
《這裡的這裡》設計手稿(王為河 繪)

      
      
設計發展時的草模,從不同方向進行拍攝。(Photo Credits:王為河)

而城市地圖裡滿布繁雜的地名、街道詞彙,是否反而侷限了人們對空間的想像?《這裡的這裡》作品名稱,本身便充滿著模糊的場所指認,或者可視為對所謂「存在」的本身,在傳統地理學認知上的提問。又或許,作品的命名早已揭示了一種清晰的城市地名想像,透過如同皺摺地圖般的外在雕塑性,以及內部空間的幽暗性,揭示了人們當下存在的場域。

      
      
      
      
進入到《這裡的這裡》內部空間,彷彿可以和外面車水馬龍、紛雜的城市給暫時隔絕。(Photography by 江政龍)

王為河的公共藝術作品,向來強調型態與地方場域之間的感官連結,相較於他另一件位於北門遊客中心的公共藝術作品《北門口》,在空曠的地景裡,運用充滿線性肌理、穿透性強烈的立方體為主要型態,將人們在台南北門這個臨海小鎮,對於強風、海浪等等最直觀的自然感知具體形式化。再看看上述那身處於喧鬧街道旁的《這裡的這裡》,則以光線創造出圍蔽、充滿祕境氛圍的空間。



王為河於 2011 年在北門遊客中心前的公共藝術作品《北門口》。(Photography by 張家榮)
 
城市本就是造成人們感知交雜的場所,《這裡的這裡》彷彿能讓人們從喧鬧的市街短暫抽離,而厚實量體上的兩個開口,分別聯繫街道與天空,也讓人得以落入這處繁雜與純粹銜接的場域,專注凝視著光影所映照出自我的心象感知。
 
《這裡的這裡》即將在 6 月 12 日配合台南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開幕,屆時也將一同正式對外開放。最近經過台南文化創意園區的讀者,也別忘了到現場看看這件藝術作品喔!


編輯 / 黃毓瑩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