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於濱臨維多利亞港的「西九文化區(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這塊填海造陸而成的土地,規劃了包含戲曲中心、自由空間、藝術公園等多個藝文設施。然而 Herzog & de Meuron 團隊初見這片土地時,仍是一片空曠的處女地,最特別之處,竟是港鐵機場快線及東涌線地下鐵路隧道皆穿越博物館預定地的下方!這項原本不利於場館規劃的阻礙,最終竟也被他們變成 M+ 最具特色的設計!
M+ 總面積達 65,000 平方米,展覽空間佔地17,000平方米,共設有33個展廳,另3間戲院,及多媒體中心、學舍、研究中心,另外還有博物館商店、餐廳、咖啡廳、辦公室、會員樓層,以及可以飽覽維港景色的天台花園。建築橫向基座多為觀展空間,而垂直聳立的量體則提供駐館藝術團隊、研究人員使用。

(Photo Credit:© Kevin Mak;圖片由 Herzog & de Meuron 提供)

(Photo Credit:© Kevin Mak;圖片由 Herzog & de Meuron 提供)
亮點 1. 倒轉的 T 字型建築,自然融入九龍的城市天際線
M+ 大樓氣派的外型由垂直與水平的兩個建築量體組成,Herzog & de Meuron 將他們對香港都市環境的感受融入設計。建築寬廣的橫向基座平台和線條窄長壯觀的縱向大樓,使量體呈現成如倒 T 字型般,縱向大樓的外觀呼應著周遭高樓聳立的都市景致,陶瓦覆蓋建築混凝土結構,外觀隨光線與天氣狀況而改變,在周邊玻璃與金屬幕牆結構的摩天大樓中別樹一幟。


M+ 大樓由垂直與水平的兩個建築量體組成。(Photo Credit:© Kevin Mak;圖片由 Herzog & de Meuron 提供)
亮點 2. 把基地困境變特色!結合機場快線隧道設計的展覽場域「潛空間」
M+ 大樓的正下方,便是港鐵機場快線及東涌線鐵路隧道。這個原有條件既是挑戰,也是構思大樓設計的出發點,「當初他們(館方)跟我們說,不要把它弄太大或完全忽視他,只要在上面澆灌一個三米厚的水泥板,假裝它不存在就好了,但我們的做法恰恰相反。」Herzog & de Meuron 的資深設計師(Senior Partner)Ascan Mergenthaler 說。


(Photo Credit:© Kevin Mak;圖片由 Herzog & de Meuron 提供)
一如 Herzog & de Meuron 在設計泰特現代美術館時,將舊發電機區改建成令人印象深刻的「渦輪大廳」,他們這次也將一般人趨避的空間變成建築亮點,在鐵路隧道旁鑿出一個引人矚目的大型展區「潛空間(Found Space)」。
空間藉由五座包覆在混凝土中的巨型鋼桁架,支撐着巨大的 M+ 大樓,使隧道不受影響,是工程技術上的一大成就。尤其面對填海造陸這片處女地,「潛空間」的存在也成為建築與新生土地連繫的象徵,並可容納庚多樣類型、不斷更替的裝置作品,當然也是對策展人構思展覽、表演的新挑戰!



(Photo Credit:© Kevin Mak;圖片由 Herzog & de Meuron 提供)

Herzog & de Meuron 想像於「潛空間」展出 M+ 希克藏品(Sigg Collection)、Doug Starn and Mike Starn 藝術作品。(Photo Credit:Herzog & de Meuron;via designboom)
亮點 3. 從香港招牌與建築汲取設計靈感,製作一面放映藝術作品的 LED 立面
陶瓦外牆、玻璃幕牆面的大樓在香港隨處可見,M+ 的立面便將香港日常的視覺與會加以轉化,由建築正面望去,模組化的波浪狀陶瓦結構彷如大型的百葉窗,不但為室內適當引入自然光,同時也使建築物能抵禦長期受熱力、濕度及風力侵蝕的影響。墨綠色的陶瓦則反應周遭光線及天氣狀況,映照出不同深淺層次。


模組化的波浪狀陶瓦結構可適當過濾陽光,且凹槽處皆嵌上 LED 燈管,夜晚將於立面放映藝術家作品。(Photo Credit:© Virgile Simon Bertrand;圖片由 Herzog & de Meuron 提供)


(Photo Credit:© Kevin Mak;圖片由 Herzog & de Meuron 提供)
此外,以香港琳瑯滿目的招牌為靈感,Herzog & de Meuron 在每一行百葉結構的凹槽皆嵌上 LED 燈管,面對維多利亞港的幕牆系統未來將流動放映影像,包括介紹重要藝術藏品的影片、委約創作藝術品、M+品牌動畫與訊息。美麗的景象連九龍對岸的香港島都看得到,讓藝術成為香港璀璨夜景中最特別的建築立面!

從維多利亞港望向M+大樓,幕牆系統每日將於入夜後晚上 6 時至 11 時放映影像。(Photo Credit:© Virgile Simon Bertrand;圖片由 Herzog & de Meuron 提供)
亮點 4. 讓博物館成為人們日常與藝術的交流空間
M+ 作為當代的藝術空間,同時也希望打破權威感,讓美術館成為日常生活的空間。建築底部橫向的量體設計了多個出入口,無論是藝術廣場、公園,或是海濱地區活動的族群,都能在此交會。


由「學舍( Learning Hub)」的斜屋頂通往戶外的天台花園(Roof Garde),不但可以飽覽維多利亞港、 香港島及離島景致,花園與一旁西九文化區的藝術公園相連,也成為進入美術館的出入通道之一。(Photo Credit:擷取自《The M+ building》影片;photography by Fallout Media;via M+)
而建築中透過打破各層樓地板,讓地下室、一樓、平台樓層(橫向量體)光線相互穿照的「光庭(Lightwell)」,則讓訪客由上到下感受這座建築物及博物館,深入而親近地領略置身其中的體驗。
此外,空間中不但有大小不一的多用途空間(Multi-purpose spaces),提供策展人及藝術家依照需求選擇場地,舉行各種活動;也有可欣賞維多利亞港景致的「學舍(Learning Hub)」,提供論壇、工作坊、會議空間,每個人都能在此找到適合自己的場所。

觀賞大廳「大台階(Grand Stair)」寬敞開闊、適合聚會,亦可靈活地舉辦演講、放映會及其他活動。(Photo Credit:© Kevin Mak;圖片由 Herzog & de Meuron 提供)
「M+ 具有成為亞洲頂尖視覺文化博物館的潛力。它恰恰指明了世界文化應該邁進的方向,打從一開始便著重多樣與平等,並且廣納各類藝術,不拘一格。 這種多元廣泛是 M+ 基因的一部分。這使 M+成為一所深受在地啟發,同時具有國際視野又開放的博物館,令世界各地人士和訪客都能流連忘返。」Herzog & de Meuron 共同創辦人 Jacques Herzog 說。



M+大樓的「希克展廳」(Photo Credit:© Kevin Mak;圖片由 Herzog & de Meuron 提供)

M+大樓的「南展廳」(Photo Credit:© Kevin Mak;圖片由 Herzog & de Meuron 提供)
M+ 大樓是整個新建築群的一部分,此建築群還包括維護、修復及儲存 M+ 藏品及檔案的「修復保管中心」、16層高的「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大樓」。 博物館團隊目前已進駐 M+ 大樓及修復保管中心,現正開展穩定環境、內部裝修、運送永久藏品,以及裝置藏品和物件等籌備工作,預計於今年底將開放大眾參觀!


M+ 大樓模擬圖(Photo Credit:Herzog & de Meuron;via designboom)



M+ 大樓模擬圖(Photo Credit:Herzog & de Meuron;via designboom)

從太平山頂眺望正在進行LED幕牆測試的M+大樓(Photo Credit:© Kevin Mak;圖片由 Herzog & de Meuron 提供)
■ M+ 大樓
地址:香港九龍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38號
■ M+ 大樓
地址:香港九龍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38號
網站:https://www.westkowloon.hk/
設計團隊: Herzog & de Meuron 聯同 TFP Farrells、奧雅納
設計團隊: Herzog & de Meuron 聯同 TFP Farrells、奧雅納
編輯/林沛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