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的要義在於為每個人提供潮服。」—瑪莉官,1966年
 
還記得旺福樂團那首〈迷你裙〉歌詞中提及的「可爱中帶點sexy、sexy中又帶點神秘、神秘中帶點俏皮....」是的,這就是迷你裙賦予大眾最鮮明的印象,也是帶動迷你裙風潮的時尚推手瑪莉官(Mary Quant)所獻給六零年代女性最經典的時尚標記。
 
但你知道迷你裙(Mini Skirt)最初的命名並不是因為很小件、很迷你,而是來自瑪莉官的愛車Mini Cooper嗎?5月28日起在臺北市立美術館登場的《瑪莉官:時尚革命者 | 英國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世界巡迴展》不只揭開瑪莉官從童年到創業的過程,也將透過六大展區,重現搖擺的六〇年代。
繼「薇薇安.魏斯伍德(Vivienne Westwood)的時尚生涯」、「幻羽舞影-高堤耶與蕭畢諾舞台服裝展」之後,北美館暌違多年再次推出重量級時尚大展「瑪莉官:時尚革命者」,此為英國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 & Albert Museum,簡稱V&A)策劃之世界巡迴展,也是亞洲巡迴首站。

瑪莉官與髮型設計師維達.沙宣,1964 年。 (Photo Credit:© RonaldDumont/DailyExpress/HultonArchive/Getty Images)
 
此次展覽橫跨英國時尚設計師瑪莉官從1955年至1975年二十年創作生涯中最重要、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作品,並展出超過120件服飾、時尚玩偶、化妝品、照片及時尚雜誌等原件,完整呈現瑪莉官如何創造並定義往後數個世代的時尚風格。
 
當時V&A在規劃英國首展時,亦透過舉辦社群媒體活動,公開徵求瑪莉官時裝的影像記憶與個人故事,獲得眾多女性的響應,展覽中許多服飾、配件與照片,即是她們慨然捐贈或出借的珍藏。

 
左為模特兒麗絲.丹尼斯穿著瑪莉官的雞尾酒洋裝,約 1960 年。(Photo Credit:Photograph by Woburn Studios Image courtesy Mary Quant Archive /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右為模特兒貝蒂.伯伊德穿著《瑪菲特小姐》與滾石樂 團合影,1964 年。(Photo Credit:Photograph by John French © John French /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展覽現場也展示了最初首展時公開徵求瑪莉官時裝的影像記憶與個人故事的照片牆。(Photo Credit:Chris Chen)
 
北美館館長王俊傑表示,「瑪莉官不只翻轉了我們對時尚的定義,重新確立女性在新時代的角色,她有幾個重要的服裝元素包括迷你裙,幫職業婦女設計穿搭,也跟著整個世界進步的脈動在走,因為她率先在六零年代,使用了當時完全不可能拿來做為衣料材質的聚氯乙烯(PVC)設計時裝,引起極大震憾,以及將原先做為男性服飾的元素放入女性服裝設計之中。」

藉由此展覽,我們將回溯至1960年代當時,瑪麗官是如何透過服裝設計反映社會的樣態。因為對瑪麗官來說,時尚是屬於每一個人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權力去定義什麼是時尚,最重要的是時尚如何介入社會跟文化,而不僅僅只是流行的代名詞。
 

展場一隅。(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瑪莉官不僅是服裝設計師,更是時尚的革命者
 
在這檔展覽中,我們將回顧瑪莉官從實驗性質的服飾店「芭札爾Bazaar」,到同名品牌「瑪莉官」以鮮明的小雛菊商標席捲全球市場的過程,並可一睹其如何以青春、俏皮的風格挑戰巴黎高級訂製服的主導地位,為戰後英國塑造出前瞻、創新的形象。

同時亦可感受到她以代言大使之姿穿著自身設計,並趁勢運用當時消費與媒體的爆炸性增長,帶動了迷你裙、褲襪、背心裙等風潮,成為當時的創意領航者以及全球職業女性的楷模。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一探這次精彩展覽的六大展區吧!
 
(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區1:「芭札爾BAZAAR」創立之前—關於瑪莉官的小故事
 
有別於其它國家巡迴展的展場設計,北美館在這次展覽中,首當其衝將瑪麗官在1955年開設的實驗性精品店做為展場入口,彷彿像是一個時空隧道般,引領大眾一步步重返那個青自由反叛的年代。


有別其它巡迴展,北美館將將瑪麗官在1955年開設的實驗性精品店做為展場入口,(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回溯瑪莉官的童年,1930年出生於倫敦近郊的她,因1939年,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一家人被迫撤離到四十公里外肯特郡(Kent)的鄉村。她在自傳《Quant by Quant》中,曾描述到在如此風雨飄搖的時局,她反倒覺得刺激,下課後與弟弟呼朋引伴到處玩耍,享受無比的自由;也提到她年幼時就愛上縫紉,喜歡簡單、有型的服飾,對當時公式化、華麗繁複的成人衣飾則感到抗拒。
 
二戰結束後,她回到倫敦完成學業,後來成功說服父母,在金匠學院(Goldsmiths College)修習藝術教育課程。在一次化裝舞會中,她結識了後來的先生兼商業夥伴亞歷山大.普倫凱特.格林(Alexander Plunket Greene)。不同於瑪莉官的中產階級家庭背景,格林來自富有的貴族家庭,他將瑪莉官帶入其熟悉的藝術社交圈。學院畢業後,兩人認識了同時具攝影師和地產開發商身份的阿奇.麥克奈爾(Archie McNair),他慧眼獨具,看見瑪莉官獨特的時尚品味和設計天賦。

1955年,瑪莉官、普倫凱特.格林與麥克奈爾三人承租了國王路街角一家店面,合夥開業精品服飾店「芭札爾Bazaar」,更於三年後在具百年歷史的哈洛百貨(Harrods)正對面開設了第二家分店。

瑪莉官與其丈夫兼商業夥伴亞歷山大.普倫凱特. 格林,1960 年。(Photo Credit:Courtesy of Terence Pepper Collection. © John Cowa n Archive)
 
「芭札爾Bazaar」以獨特的設計、詼諧妙趣的櫥窗展示與爵士風的服裝秀,受到眾多時尚編輯的認可好評,一躍成為當時職業女性追求線條流暢、摩登風尚的終極所在。這不僅呼應了二戰後,倫敦為擺脫戰時的束縛,所展現自由奔放不羈的搖擺精神(Swinging London),同時也徹底卸下了女性以高級訂製服裝為潮流所指的社會氛圍。

展場一隅。(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區2:品牌的建立—翻轉男裝、建構職業女性穿搭
 
瑪莉官翻轉英式時尚和傳統,以服飾挑戰階級制度與性別常規,如將維多利亞時代的荷葉邊、立領、燈籠褲和華美印花重新運用;或是將紳士西裝或軍裝所使用的剪裁或面料,誇大演繹成輕鬆有趣的女裝;她熱愛使用領帶、領結,甚至也曾改造肉販圍裙變身女裝,突破性別框架。
 
她所引領的風潮,不只重新帶回1920年代「飛來波女郎」(flapper)的男孩風格,亦呼應上個世代女性生活和時尚的劇烈轉變。不只如此,1963年瑪莉官還發表了「雨天系列」,以新穎的聚氯乙烯(PVC)這種閃著光澤、有著塑焦塗層的棉布,反映對現代性與日俱增的迷戀。

1960-63 翻轉男裝:瑪莉官將原本拿來製作紳士西裝或軍裝的剪裁面料,誇大演繹成輕鬆有趣的女裝。(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區3:關鍵時刻—以切爾西女孩風格征服美國青少年
 
隨著旅遊運輸革新帶來的蓬勃國際交流以及大眾傳媒的普及,瑪莉官的設計服飾也迅速風靡世界各地。1960年,瑪莉官與丈夫飛往紐約,美國媒體大肆報導她的「古怪」服飾設計,讓她聲名大噪,這是她首度跨足美國市場,並以無袖連身裙和派對洋裝為主的「切爾西女孩」(Chelsea Girl)系列,襲捲當時的年輕世代。更重要的是瑪莉官本人就是自身品牌的最佳代言人,該系列於1962年9月,在美國華盛頓特區的英國大使館發表時,瑪莉官也親自上電視宣傳。
 
然而,當品牌觸角開始伸向國際市場,瑪莉官卻並未因而止步於此,1963年她再度推出全新副牌「激進派」(Ginger Group),以美國運動服飾單品做為參考,並採用「深紫」、「橙紅」和「灰褐」等少見色系提供無限混搭可能性,以有趣、前衛且較低價位的衣著改變時尚走向。且1965年,她設計了一系列迷你裙長度的摩德風格(mod-style)款式,與臭鼬樂團(The Skunks)及一群年輕模特兒們巡迴美國,蔚然掀起一股熱愛英式流行樂的美國青少年們的搶購熱潮。
 
尤其瑪莉官設計的「膝上高度」服飾,自六零年代之初便備受關注,一路延燒至1966年,許多年輕都會女性都開始熱衷穿上極短裙出行,自此「迷你裙」一詞也開始被廣泛使用,並成為倫敦青春造型及女性解放的國際象徵標記。

1963-67「激進派」品牌線。(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1960-64 英式怪奇:瑪莉官將維多利亞時代的荷葉邊、立領、燈籠褲和華美印花重新運用,突顯變化的速度和其設計的現代性。而「芭札爾 Bazaar」的櫥窗展示帶著假髮、姿勢奇異的假人,搭配如死去的龍蝦等道具,往往使行人駐足。(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區4:邁向全球—確立小雛菊標誌,瑪莉官是最早、最多元的生活風格品牌之一
 
1966年瑪莉官將小雛菊註冊為品牌商標,其青春活力的形象跟著她的名字與影像一同在全球行銷活動中曝光,成為戰後英國自信與正向樂觀的象徵。
 
此時她也發現了一款新型的毛料針織布(jersey),這種布料可製成各種鮮豔色彩、濃郁的色彩,也可透過加熱與聚酯纖維的裡襯黏合。因而創造出一系列「自然飄逸」、「具女性化線條」且可在日常生活中行動自如的針織洋裝。與此同時,瑪莉官也透過與「短吻鱷魚牌」(Alligator)雨衣的合作,將其對光亮、防水聚氯乙烯PVC材質的喜愛,轉化成色彩繽紛具斗篷造型的狂野雨衣,同時也為品牌帶來全新的生命力。
 
該時期她也發展出內衣、彩色褲襪、居家裁縫版型,甚至攜手玩具產業創造「黛西娃娃」,讓消費者不用花大錢就可以買到迷你版的瑪莉官服飾。利用高明的市場策略和高能見度的包裝設計,瑪莉官成為最早也是最多元的生活風格品牌之一。

1966-67 針織洋裝。(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場一隅。(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短吻鱷魚牌」雨衣(1965-67)。(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以大膽年輕為目標,瑪莉官的彩色褲襪曾引領風潮。(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黛西娃娃身著迷你版瑪莉官服飾。(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區5:時尚大解放—雌雄莫辨的中性風潮
 
1966年,崔姬(Twiggy)和一票與她同樣外型流露南孩子氣的女模們,用特有的瑪莉官風格宣傳迷你裙裝,此時的瑪莉官遊走在天真爛漫的稚氣,與雌雄莫辨的中性,亦反映出當時全球正刮起一陣追求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自由表現的風潮。

英國模特兒、歌手及演員崔姬穿著背心和短褲套裝,1966 年。(Photo Credit:© Photograph Terence Donovan, courtesy Terence Donovan Archive. The Sunday Times, 23 October 1966)

展場一隅。(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區6:時尚屬於每個人—我們的習以為常是瑪麗官的前衛作風
 
到了1970年代末,瑪莉官在日本工作時間越來越長,除了推出美妝書籍,品牌旗下的色彩小鋪也正式開業。當時她的設計又開始結合傳統,產生了新的發展,比如加長裙擺、荷葉邊,也正式將品牌轉往日本市場,然而做為時尚改革者,瑪莉官讓時裝不只屬於上流社會,也可以屬於每個人,因為時尚是對自己身體的態度,對照如今世界的潮流,她的作品反映了那個一切都在發展成形的時代變化,也造就如今我們習以為常的迷你裙、褲襪、防水睫毛膏等時尚風潮。

到了1970年代,連身全身的洋裝款式也獲得瑪莉官的青睞,成為晚禮服系列中的選項之一,黑白條紋這件亦可隱約看到維多利亞風格的影響。(Photo Credit:Chris Chen)
 
《瑪莉官:時尚革命者 | 英國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世界巡迴展》
展期:2022.05.28-2022.08.28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地下樓D、E、F展覽室

編輯/Christine Chen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