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台北林蔭大道仁愛路旁靜巷,出現了一間全新的藝術空間 YANG ARTS,由藏家 Robin Chang 和 Roger Chang 共同創立,成長於台北和東京,長期受日本當代藝術薰陶的兩人,希望在台北創造一處以藝術交流為目的的場域。
 
目前開幕首展《芃 How lush the world is, how full of things that don’t belong to me — 》展出包含蜷川実花、荒木經惟、奈良美智、吉田志穗、Thomas Struth……等共 15 位藝術家,41件攝影作品,邀請獨立策展人/藝評家劉安蓁(Annette Liu)策劃。其中特別之處在於,本次選入作品都並非我們熟知的藝術家創作面貌,而是他們少見的「日常即景」攝影。
打造台、日藝術交流之所!YANG ARTS 預約制季度性實驗展、藝術品鑑與沙龍活動
 
「日本當代藝術自 1990 年代開始受到美國西岸的注目和崛起,而台灣藏家在藝術市場上的亮眼成績,近年亦備受國際藍籌藝廊的關注。我們也觀察到日本藝術圈對於台灣藏家逐漸重視,在東京代表性藝廊幾乎都會有一名台灣同仁,且東京現在有許多展覽是由收藏家舉辦自己或聯合收藏展,讓他們開始思考如果能在台北有個空間,提供第一手的日本藝壇訊息,展示自身東亞當代藝術收藏和引薦日本新銳藝術家到台灣, 會是件讓人引頸期盼的事。」Roger 和 Robin 提到。


台北全新藝術空間 YANG ARTS,現正展出首檔開幕展《芃》。(Photo Credit:YANG ARTS 提供、Photograph by 張國耀)
 
Robin Chang 與 Roger Chang 兩兄弟成長於台北和東京,作為收藏家第三代,兩人都曾在美國修讀藝術史和藝術評論,延續家族對中國古典藝術的涵養,他們從 2014 年開始跨入當代藝術收藏的旅程,本次攜手打造的新藝術空間 YANG ARTS,未來將以「季度性展覽」為核心,引入東亞和歐美藝壇矚目的當代藝術作品為核心,邀請獨立策展人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驗展。
 
展出內容上,將與日本藝術空間和藝廊合作,引進日本新進、有未來潛力的藝術家個展;以及創辦人豐富的私人收藏,包含韓國單色畫、日本高赤中心、具體派、物派的代表性藝術家,爬梳東亞戰後前衛藝術史,期望成為台灣收藏家舉辦收藏交流展的空間。
 
YANG ARTS 展覽採預約制,接下來也將不定期舉辦與藝術品鑑賞、收藏相關的沙龍活動,分享日本為主的嶄新的藝壇趨勢,期盼激發收藏家、藝術家、策展人、藝評家、藝術經紀人等交流聚會的靈感場所。


左為奈良美智《Taiwan》、《Sakhalin》,右為小山泰介《Untitled》。(Photo Credit:YANG ARTS 提供、Photograph by 張國耀)

(左至右)石場文子《Contour 2.5-Rubik's Cube #1》、橫田大輔《Untitled, from Color Photographs》、小林耕平《Work #2》、高橋本《Fukushima #45》,以及吉田志穗《Quarry / The Story of a Stone》兩件作品。(Photo Credit:YANG ARTS 提供、Photograph by 張國耀)
 
當代攝影展《芃》——試圖捕捉靈光乍現的實驗與嘗試
 
而本次開幕首展《芃》從 Robin 與 Roger 自身的攝影收藏出發,邀請同樣具多元文化成長經驗,並具備學習攝影與新媒體藝術背景的劉安蓁(Annette Liu)擔任策展人,從兩人眾多藏品中選件敘事,並特別以這些創作者較少見的「日常即景」為主,挑選大部分未曾在台灣展出之作。
 
在所有人都能輕易按下快門的此刻,日常攝影變得氾濫,然而為何這些藝術家選擇留下這些框景?Annette 提到,攝影藝術其實是「縮減(reduce)」過程的展現,或許我們可以反向思考,讓自己設身於創作者所在的場景,觀看與感受畫面沒有擷取的東西,從而理解他們留下的片段。
 
這次展覽標題取自美國詩人露伊絲・葛綠珂(Louise Glück)的詩詞:「世界是如此富饒,充滿著不屬於我的東西-(How lush the world is, how full of things that don’t belong to me —)」道出了對這廣闊世界的敬畏,和對於無法掌握一切事物的感慨。不過,Annette 也認為,這其實正如奈良美智所說,攝影對他的創作影響深遠,是他增加觀看的敏銳度、拓展視角的方式,代表著對世界的觀察與好奇。


《芃》展覽一隅(Photo Credit:YANG ARTS 提供、Photograph by 張國耀)

蜷川実花的時尚與人像作品廣為人知,而她在 2013 年也拍攝了多件日常物件,色彩則延續吸引人的鮮豔與亮麗。圖為《Work #9》。(Photo Credit:YANG ARTS 提供)

(Photo Credit:YANG ARTS 提供、Photograph by 張國耀)
 
匯集荒木經惟、蜷川実花等共 15 位創作者少見的攝影創作
 
展覽從在街邊櫥窗荒木經惟的〈非日記日記〉(Hi-Nikk),以及蜷川実花的非時尚攝影集作為展覽起點,以色彩繽紛的作品,多數近物和即時快拍所捕捉到的日常,凸顯於生活中的形式細節與視覺美學,透過藝術家獨特的影像語言,帶來一場可遠觀亦可近賞的視覺饗宴。

街邊櫥窗荒木經惟的作品,是他2014年受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委託,每天拍攝一張照片,最終產出大幅超過預期,共有 1250 張彩色照。後續則收陸成〈非日記日記〉(Hi-Nikki),本次櫥窗也以攝影集的排版為靈感陳列作品。(Photo Credit:YANG ARTS 提供、Photograph by 張國耀)
(Photo Credit:YANG ARTS 提供、Photograph by 張國耀)
 
眾多作品中,Robin 推薦現正在東京都寫真美術館舉辦的大型個展《不思議な力(Small Miracles)》的野口里佳(Rika Noguchi),藝術家以她的方式觀看日常生活裡出現的自然事物,和主體往往保有特殊的凝視距離,她透過相機捕捉光和地心引力飽含視覺張力的瞬間,讓整體畫面既詩意又迷幻。


Rika Noguchi 野口里佳《At the Bottom of the Sea》(Photo Credit:YANG ARTS 提供)
 
Roger 則認為橫田大輔(Daisuke Yokota)的作品,出色展現「攝影」作為當代藝術裡一項類別的可能性。《Untitled, from Matter / Burn Out》是藝術家 2015 年於廈門展出他著名的 Matter 系列相片後,再於空地將其燒毀的影像紀錄,Roger 指出此作涉及了處理和再處理複數圖像,以及表現記憶可以作為一種數據形式,邀請觀者去體驗一種變動的感知,反映過去和當下之間的張力。


(左至右)奈良美智《Sakhalin》、小山泰介《Untitled》、荒木經惟《Hi-Nikki (Non-Diary Diary) Week Five Day Three》、橫田大輔《Untitled, from Matter / Burn Out》、蜷川実花《Work #3》、小林耕平《2-9-1》、石場文子《Contour 2.5-Rubik's Cube #1》。(Photo Credit:YANG ARTS 提供、Photograph by 張國耀)

Daisuke Yokota 橫田大輔《Untitled, from Matter / Burn Out》(Photo Credit:YANG ARTS 提供)
 
值得注意的是,展覽作品的安排並非以創作者分區,而是特別強調色彩與視覺的流動性。如觀者可從梅津庸一裸身於海邊攝影錄像《水平線の測量》與一旁野口里加身穿潛水裝備下到深海《At the Bottom of the Sea #1》之間,讀到影像之外的對比性;也能在 Thomas Struth 拍攝奈良東大寺的《Todai-Ji, Daibutsu-Den, Nara》與蜷川實花《Floating Yesterday》並置之下,感受到人面對建築、自然的渺小。透過作品直覺性的交叉對話,帶著觀者們看見攝影家們擷取的日常,及其中的言外之意。


圖中左三為Thomas Struth《Todai-Ji, Daibutsu-Den, Nara》,左四為蜷川實花《Floating Yesterday》。(Photo Credit:YANG ARTS 提供、Photograph by 張國耀)

Thomas Struth 托馬斯 · 斯特魯斯《Todai-Ji, Daibutsu-Den, Nara》。(Photo Credit:YANG ARTS 提供)

■ 芃 How lush the world is, how full of things that don’t belong to me — 
時間:2022/10/15 -2022/12/15
地點:YANG ARTS 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四段 310-3 號
開放時間:星期二至星期六 11:00 - 18:00
 
參展藝術家:
Ayako Ishiba 石場文子 / Daisuke Yokota 橫田大輔 / Ishu Han 潘逸舟 / Ken Kitano 北野謙 /  Kohei Kobayashi 小林耕平 / Mika Ninagawa 蜷川実花 / Nara Yoshitomo 奈良美智 / Nobuyoshi Araki 荒木經惟 / Rika Noguchi 野口里佳 / Sadaharu Horio 堀尾貞治 / Shiho Yoshida 吉田志穗 / Takashi Homma 高橋本 / Taisuke Koyama 小山泰介 / Thomas Struth 湯瑪斯 · 史特魯特 / Yoichi Umetsu 梅津庸一

編輯/林沛伶

關於 YANG ARTS
YANG ARTS 新生於台北市大安區的藝術空間,以辦理季度性藝文展覽為核心,引介當今東亞及歐美藝壇矚目的當代藝術作品,並不定期舉辦與現當代藝術品收藏、鑑賞、實驗策展主題相關的小型沙龍活動。為預約制的新型態藝文聚所,期許提供觀者私人細緻的藝術體驗。以跨地域、跨世代的多向對話,為台北當代藝術愛好者提供一個分享嶄新藝壇訊息趨勢的交流平台。
 
關於 策展人 劉安蓁(Annette Liu)
獨立策展人、藝術評論人;澳洲雪梨大學策展碩士、澳洲國立大學雙學士學位:攝影與新媒體藝術一等榮譽學士、國際溝通與人類學學士。 對當代藝術的探討,來自視覺素養培育、哲學思維訓練、社會學研究與跨文化成長歷程。 近期參與的策展研究計畫有 "Wolfgang Tillmans: To look without fear"(MoMA,紐約,2022)、 "Drawn by Stones" (4A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Asian Art,澳洲,2020-2022)、"Ceramics on Film" (4A,澳洲,2022)、"What I know to be true, and other encounters" (PhotoAccess,澳洲,2022);藝術評論散見於《ArtAsiaPacific》、《Art Monthly Australasia》、《Magnum Photos》、《Ocula》等各大國際藝術英文平台與雜誌。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