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本身就在詮釋城市,一如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中提到,「在路過而不進城的人眼裡,城市是一種模樣;在困守於城裡而不出來的人眼裡,她又是另一種模樣。」如何以有別歷史視角、時代觀點、場域性格,甚至文化以外的觀察力,重新聚焦建築之於使用者的體驗感,或許可以透過一檔展覽進行一次深刻的爬梳。
 
即將於明日(2月11日)登場的台北當代藝術館(以下簡稱當代館)2023年首檔主題大展「超出建築— —田中央+七位藝術家 聯展」,由建築策展人王俊雄擔綱策劃,邀集蔡明亮、陳逸恩、聶永真、江國梁、林聖峰、姚仲涵、黃聲遠與田中央工作群共同參與,以橫跨電影、設計、聲音及表演藝術的創作語彙展開跨域合作,交疊構築出一個可深入感受田中央建築場域,且同時又能創造超出想像的建築群像展覽。

以跨域合作讓建築成為眾人的體驗

 
策展人王俊雄一開場即說明,「為什麼展覽要取為『超出建築』,因建築主要分成生產、製造與體驗,一般討論多偏重前者,特別是早年建築專業的訓練,多與生活脫節,也與社會毫無關連性,因此超出建築其實就是讓建築回歸本質。」
 
這檔展覽以建築師黃聲遠創設的田中央,所創造與地方環境相融合的建築實踐為立基點,邀請七位曾以不同方式介入田中央建築的參展者,透過開放的方式進行跨域合作,進而發展出一系列對話,並呼應田中央對建築的定義—「讓建築成為眾人的體驗」。這也是當代館首次將窗打開,讓大眾在觀展途中得以藉由不同窗景看到旁邊建成國小的校園即景,為觀者帶來一種童年的熟悉感。

建築師黃聲遠。(Photo Credit:Chris Chen)
 
黃聲遠也分享到,「大家都說是我把這一堆人串起來,但我覺得不是,我比較像靈媒會召喚很多命中註定的緣分;比如蔡明亮跟我是在雲門劇場兩個人穿著拖鞋坐在後面變熟,而林聖峰則是從頭到尾都在救我的人,因為他總是用最少的材料打造出最像我們的審美。」
 
特別是「人生很長,如果沒有答案該有多好,如果我們田中央這個共和國裡面,沒有人可以隨便去指揮別人,當別人說你壞話時,你願意聽一聽,然後也不要太受到他的影響。尤其團隊的幕後有很多同事,讓大家都被看到,我們社會會比較像王俊雄說的我們心目中真正的建築。他不會真正停下來的那一刻,才是我真正可以放心的時刻。因為所謂的『超出』不是『超越』,而是不要有特別的人說了算。」

「超出建築——田中央+七位藝術家 聯展」參展團隊大合照。(Photo Credit:Stephie Chiu)


一睹九大亮點展區作品

 
為了打造出擁有「田中央」建築表現形式與風格的展覽,王俊雄刻意以一樓三個展場空間(蔡明亮、江國梁影像作品、建築家林聖峰立體結構裝置)作為免費開放場域,強化建築與藝術的公共性,同時也將當代館所有遮蔽物打開(使觀者可以看到建成國小校園),體現戶外的自然光與流動的聲響,並藉由交織田中央與宜蘭這塊土地一同脈動交融的狀態,揭開展覽的序曲。
 
接下來就讓我們順著動線,一睹九大亮點展區作品吧!
 

01 日常即景裡的詩意!蔡明亮《出走走》

 
一踏入展館,率先出現在入口處的是導演蔡明亮《出去走走》(2019年)的影像,鏡頭下一幕幕山色、水影、稻田、溪流、飛鳥,引領觀眾走進宜蘭的風景裡,一同凝視以宜蘭為基地的「田中央」所關注的視野。這是從2021年黃聲遠與團隊受邀參與威尼斯雙年展時,蔡明亮為展覽特別拍攝的影像中,所擷取出來的部份影像,現場透過兩側的鏡面反射,營造出無限延長的視覺感受。
 
蔡明亮《出去走走》。Photo Credit:台北當代藝術館)


02 橫跨14年側錄田中央!江國梁影像「一處場所」


從2008年至今,持續14年多以鏡頭貼身紀錄田中央的導演江國梁,剪選多部團隊認真的在山、海、土、水中工作與生活的真實狀態,從過去的日常,拼貼出田中央眼中所眺望的未來圖景。從一樓到二樓共有27部影片,影片從做模型的手到沒有人的事務所,江國梁表示,單獨看每部影片都一片片的花瓣,但集合起來就如同一朵花,有著不同的氣味,亦可感受到田中央不同時期的狀態,其中還有三部聚焦黃聲遠的家庭生活,也值得大家花時間細細感受。特別是,展間裡的椅子都是從田中央搬來,觀者不妨試著坐下,體驗感受身處團隊之中的氛圍。
 

順著動線,中間會經過從江國梁導演紀錄影像中,特別挑出黃聲遠剛到宜蘭時每天「泅水」的錄像。「水」對宜蘭是重要的地景元素,也是一種身體性的表現,透過當代館樓梯特性,更展現出一種日常即景裡的詩意。(Photo Credit:Chris Chen)

江國梁影像「一處場所」。(Photo Credit:台北當代藝術館)

江國梁影像「一處場所」。(Photo Credit:Stephie Chiu)


03 以無數鋼條焊接成曲面!林聖峰《形成》

 
在106與107展間,為建築家林聖峰的作品《形成》,主要詮釋「形還沒成,也快要成的狀態。」

架構上先讓售票區向後退,林聖峰再將原先封閉的走廊、展間窗戶打開,重新建立起觀者、作品與校園的連結以及街道的關係。作品以無數鋼條焊接而成,做出兩個曲面的片狀,並搭構出讓觀眾可不受限於佇立、行走,或在曲面上或坐或臥的體驗空間《形成》。不只打開前所未有的知覺交流,同時也傳遞田中央建築對於自由、開放與探索的理念。

林聖峰《形成》。(Photo Credit:台北當代藝術館)


04 首次曝光!集結黃聲遠學生時代模型作品《在建築之前》

 
《在建築之前》展區設計由林聖峰協助操刀,算是這次展覽中相對接近建築展形式的區域。主要內容則是聚焦黃聲遠在落腳宜蘭前求學與成為建築師的過程。展出作品包括在學時期製作的模型、只畫了四小時卻贏得大獎的競圖等;一件件書寫語錄、照片、畫作及模型,猶如閱讀小說般的鋪陳線索,這些不受限的「習作」皆成為他進入建築體制後對於「自由想像」的提醒。
 
黃聲遠說到,「牆上八個文本是展間內每個作品的說明,裡面也包括與形式發展有關的內容,另一面則展示出一系列手繪圖。此外,也包括田中央第一個完成的作品『礁溪桂竹林籃球場』(1994-1995年),透過這個簡單質樸的作品,其實正反應出前面這些展示作品的精神。」
在這個展間裡不妨花上點時間細細觀察,相信會感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黃聲遠《在建築之前》。Photo Credit:台北當代藝術館)
黃聲遠《在建築之前》。(Photo Credit:Stephie Chiu)
黃聲遠《在建築之前》。(Photo Credit:Stephie Chiu)


05 猶如修行般的影像節奏!蔡明亮《沙》、《宜蘭》

 
行至二樓的樓梯間,首先映入眼前的是兩塊垂掛而下的紙簾,源自蔡明亮與黃聲遠合作「壯圍沙丘旅遊服務園區」《沙丘》展覽中,由蔡明亮以炭筆線條繪製、原先貼附於玻璃帷幕上遮光的不規則撕紙。
 
拾梯而上,則播映他以「壯圍沙丘旅遊服務園區」周圍自然生態為背景的第八部行者作品《沙》身著紅色袈裟的行者(李康生)踽踽而行,在陰灰天空下迎著冷冽的東北風,慈悲而堅定,當行者緩緩踏出一步,和上下樓梯觀者的心跳共鳴著,這個影片有50幾分鐘,卻能與黃聲遠的建築產生一種對話,觀者在此凝視亦彷彿有種修行的意味。
 
蔡明亮《沙》。(Photo Credit:台北當代藝術館)
蔡明亮《沙》。(Photo Credit:Chris Chen)


而另一個展間,則播放由蔡明亮拍攝南館市場、城隍廟的早餐店、復興路的燒餅店、宜蘭的山水和稻田的日常影像《宜蘭》紀錄片,蔡明亮以擺定的鏡頭、沒有編排的情節,讓畫面貼進生活的樣貌。展區內也特別擺放著小吃攤常見的圓椅,讓人充份感受到田中央建築深受宜蘭地貌風土與人情牽引的景況。


蔡明亮《宜蘭》。(Photo Credit:台北當代藝術館)
蔡明亮《宜蘭》。(Photo Credit:Chris Chen)


06 跳脫平面!聶永真的立體柱型作品《假建築》

 
聶永真表示,「平面設計與建築設計在尺度與媒材上有極大的不同,如果建築最常使用的是混凝土,平面設計便是紙張。」因此在這件《假建築》中聶永真特別挑選田中央5件代表作及2本為其操刀之出版品,這些建築及書籍所展示的色彩、比例、構成方式,再將它們解構後重組、配置取樣、裁切成紙張,並藉其各類紙張間不同的結構特性,成為混合視覺思維及紙媒,構成七組似建築非建築、似平面非平面的立體柱型作品《假建築》。
 
為了此次創作他一共使用兩到三萬張紙,厚薄密度皆有所不同,從「壯圍沙丘」到「櫻花林園」的色彩表現,聶永真沒有刻意說明哪個柱體特別指涉田中央哪件作品,主要希望大眾能自己一探究竟。此外,因紙張會受到環境影響,從開展日到4月閉展,有些紙張或許會因濕度而產生捲曲、軟化現象,這也是透過《假建築》反應「真建築」與環境、時間條件的變化。

聶永真《假建築》。(Photo Credit:台北當代藝術館)
聶永真《假建築》。(Photo Credit:Chris Chen)


07 以時間連結真實與異地空間!姚仲涵《時間》

 
藝術家姚仲涵《時間》試圖展現田中央透過時間逐步鋪陳空間的思維,現場由三個螢幕組成,分別即時播放宜蘭田中央的工作現場(田中央也能同步看見展場畫面)、空拍田中央的建築,以及展覽期間他在田中央建築現場的四場直播演出。
 
姚仲涵指出,「田中央的作品很常基地在這裡,但談得卻是兩側河流的關係或是遠方的山。因此我也想要在這個展間,以時間連結真實與異地的空間,並透過自由不受限的聲響,將他現場表演的空間感受直接傳遞給展場的觀眾。」

姚仲涵《時間》。(Photo Credit:Stephie Chiu)
姚仲涵《時間》。(Photo Credit:姚仲涵
姚仲涵《時間》。(Photo Credit:姚仲涵


08 最感官的情感連結!陳逸恩《身體的跟建築的》

 
舞蹈家陳逸恩《身體的跟建築的》回訪個人生命經驗裡兩個重要的關鍵建物場域—成長於宜蘭的「老家」、田中央設計的「雲門劇場」。他以感官直面建物、腦袋思索語言、身心回憶拼貼肢體動作,並透過三個不同面向,去重組出記憶隨著時間延展後,建築與自我情感連結的身體感。

 陳逸恩《身體的跟建築的》。(Photo Credit:台北當代藝術館)


09 拾梯而上,從另一個視角觀看建築《Together》


位於二樓最大展間,以田中央強調建築是集體表現的形式,打造一座架高階梯平台,觀眾可隨著導引路徑自然遊走,登高俯瞰整個展場,或是沉浸觀賞七位藝術家與田中央的影片、模型、作品等,透過開放的空間狀態,召喚出共同生活的社群本質。

此外,展覽期間,藝術家姚仲涵與舞蹈家陳逸恩亦將進行展演活動,讓建築的時間向度被探索,而這也是田中央建築的一項特點,因為當建築自知不再永恆,就得在時間面前低頭,和時間做朋友。
 
(Photo Credit:台北當代藝術館)
《Together》。(Photo Credit:台北當代藝術館)
《Together》。(Photo Credit:台北當代藝術館)

■ 超出建築——田中央+七位藝術家 聯展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展期: 2023年2月11日 - 4月23日
時間:10:00 – 18:00

系列講座
第一場|田中央建築
日    期|02/11(Sat.) 14:00-16:00
主    講|筏久美子Ikada Kumiko/日本東京間藝廊(TOTO GALLERY‧MA)館長
 
第二場|天地間的勞作與設計——田中央與現代臺灣
日    期|03/19(Sun.) 15:30-17:30
主    講|詹偉雄/社會觀察家
 
第三場|忘記時間的美學
日    期|04/09(Sun.)14:00-16:00
主    持|蕭有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與    談|王俊傑/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陳宣誠/中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龔卓軍/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教授
 
第四場|一起和風一樣自由
日    期|04/22(Sat.)14:00-16:00
主    講|黃聲遠/本展參展藝術家

藝術家面對面
日 期|03/11(Sat.)13:30-16:40
主 持|王俊雄/本展策展人
第一場|13:30-15:00
藝術家|江國梁、蔡明亮、聶永真、黃聲遠
第二場|15:10-16:40
藝術家|林聖峰、姚仲涵、陳逸恩、黃聲遠
 
■展演活動
☞身體的跟建築的+感覺現場
日 期|02/12(Sun.)15:50-16:30
演出者|陳逸恩、駱思維、林柔雯、姚仲涵
地 點|當代館一樓、二樓主展區
 
☞身體的跟建築的
日 期|第一場 03/11(Sat.)10:30-13:00
第二場 03/18(Sat.)10:30-13:00
演出者|陳逸恩
地 點|當代館一樓、二樓主展區
 
■感覺空間
日期|展期間的星期三、四、六或日
(演出日期視天候狀況而定,詳見當代館官網與FB粉絲專頁公告)
演 出 者|姚仲涵
展演地點|津梅棧道、宜蘭三星鄉、台北植物園、壯圍沙丘
直播地點|當代館二樓203展間
專家導覽 
2/12(Sun.) 14:00-15:30|王俊雄/本展策展人
3/12(Sun.) 14:00-15:30|黃聲遠/本展參展藝術家
3/19(Sun.) 13:30-15:00|黃啟清/臺北市立建成國民中學校長、首席教授
4 / 2(Sun.) 14:00-15:30|田中央工作群/本展參展藝術團隊

編輯/Christine Chen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