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今年的新一代設計展,工業設計類的作品在主題選擇上仍是以文化傳統、醫療設備、銀髮族照護、善待環境、運動休閒等為主,而兒童家具類型的作品件數也不算少,但是因為現場作品數量龐大,因此屬於小型的作品如餐具等,便容易在觀賞過程中被略過而少被詢問。另外此屆作品在材質的使用上,未見太多突破創新之處。
視覺與包裝設計類的作品,依舊以文創類商品為大宗,不過在此想特別提一下中原大學商業設計學系的作品,其展場內參觀人數雖不如其他學校,但就其作品題材而言,卻是相對顯得多元(也可說有點冷門)且具社會性,如外籍新娘、教育、背包客等在其他學校幾乎不曾看見的議題,卻都是中原商設學生的創作主題,而最後作品《為什麼外國背包客不來台灣?》獲得了新一代設計獎的數位多媒體設計類銀獎。
長久以來,大量的人潮、擁擠的會場幾乎與新一代設計展畫上等號,在這樣擁擠的空間中,確實難讓人靜下心來觀看作品,因此展場的動線規劃在新一代設計展裡就顯得重要,因此今年MOT/TIMES編輯群在盡力逛過會場後,一致認為台灣科技大學在展場的動線規劃上最為出色,展場以高低位階的落差引導參觀動線,且將類別相近的作品置於同區,讓參觀者在欣賞作品時,可以更快進入其所營造的情境之中。


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系的展場空間設計,也展現出此科系的獨特性與吸睛力,而實踐產品設計學系展場中,則是可見到多件以概念性為主,或是異材質結合的作品。總是外界關注重點的實踐大學,在19日公布的新一代設計獎中,也獲得了不少獎項。(不過編輯在實地探訪過實踐展區後,卻覺得有不少作品有似曾相識之感,因此較難以引起共鳴。)


不過,實踐大學的《TINY SENSE》卻是讓人印象深刻,《TINY SENSE》將許多日常生活中被忽視的小物件放大,並改變它們的功能性,賦予這些小物件新樣貌,讓人開始以新的角度體會生活。
而學生於會場上大肆販賣商品,也一直是新一代設計展較為人所詬病的現象,但在此屆設計展中可說改變甚多,幾乎不見大聲叫賣商品的學生,因此參觀者得以將焦點置於作品之上,而若有想要購買其作品的民眾,商品與標價多被置於不明顯的角落,不會讓商品搶了設計作品本身的風采。
另外值得讚揚的是,今年新一代設計展上,不乏看見許多有趣、具原創性與完整性,且試圖從根本處解決生活現況的作品,這也難怪台灣設計總是國外設計獎項的常勝軍,但也帶出台灣設計環境的斷層問題,這些獲得肯定的作品,未來又有多少有機會量產並成為商品在市面上被販售呢?另外,新一代展場上幾乎每件作品都貼上「專利申請中」的字樣,然而專利又真的能夠保護得了創作者與這些具原創性的作品嗎?不過,這當然不只是新一代設計展所面對的問題,國際上許多大型設計展與知名設計師也都面臨了相似的狀況,為此,今年米蘭家具展更邀請了多位設計師,一同現身談論他們對於創意被剽竊的擔憂(如下影片)。
最後,更多關於2013新一代設計展的現場與作品介紹,MOT/TIMES將推出「新一代設計展」影像報導,請大家拭目以待。
編輯/劉宏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