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美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許多台灣人可能腦中會先浮現那座草地上的三角形教堂──他與台灣建築師陳其寬合作的台中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這位擅長以鋼材、石材、混凝土和玻璃等材料創作出兼具幾何之美和功能性之作品的大師,有著「最後一位現代主義建築大師」美譽,在其超過一甲子的設計生涯中,除了創作出路思義教堂,更有無人不曉的巴黎羅浮宮金字塔,以及香港中銀大廈、約翰甘迺迪圖書館等等建築,即便大師已於2019年離世,貝聿銘於全球各地留下的經典作品和設計哲思仍持續地影響著後世。
 
 
今年剛滿開館兩週年的香港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日前預告了明年的重點展覽,其中將於2024年6月登場的《貝聿銘:人生如建築》便是這位建築巨擘的首個大型回顧展。M+將梳理、審視貝聿銘逾70年的設計人生,從他不同領域的經典作品中,深入探索那些冰冷建物中帶著溫度的建築哲思。
香港M+博物館2024年將舉辦貝聿銘的首個大型回顧展。(Photo Credit:Condé Nast)

由瑞士建築師事務所Herzog & de Meuron設計的香港M+博物館,量體除了呈現出一個倒轉的「T」字,具動態波浪感的陶瓦嵌板立面也為其特色,在2021年落成後便成為建築和藝文愛好者欲訪的文化地標,去年底展出的草間彌生回顧大展更吸引了全球各地超過28萬訪客人次參觀。
 

六大主題回顧貝聿銘的建築人生


日前M+博物館揭曉了明年的焦點展覽,其中最受矚目的便是建築大師貝聿銘的首個大型回顧展《貝聿銘:人生如建築》。展覽將分為六大主題──「跨文化底蘊」、「房地產和都市重建」、「藝術與公共建築」、「物料改良與結構創新」、「權力、政治和賞識青睞」和「重構文化和歷史原型」,藉由不同主題審視他在世界各地的作品,包括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巴黎羅浮宮透明金字塔、香港中銀大廈和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等等。

 
 
香港中銀大廈(Photo Credit: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杜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Photo Credit:Mohamed Somji)
 
在時代變遷下,何謂一件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建築?貝聿銘認為設計必須「堅持根本」,這從他最為人所知的作品中可以得到驗證——巴黎羅浮宮中央廣場上的金字塔建築,是1989年擴建成的博物館主入口,這棟以透明玻璃和金屬打造的當代巴黎代表地標,在工程初期可是因和周遭古典建築格格不入的前衛外觀,於當地掀起一陣批評和反對的聲浪;經多次和多方的溝通後,貝聿銘在不破壞羅浮宮原有建築的基礎下,以呼應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外型建成一個立體建築,並於地下擴充出舊羅浮宮不足的公共空間,巧妙地連接了現代與古代,在時間推移下成為了巴黎的城市象徵之一,也是對大師當初的堅持之肯定。

巴黎羅浮宮金字塔。(Photo Credit: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巴黎羅浮宮金字塔內部向上視角。(Photo Credit: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縱覽貝聿銘的作品,可以發現類型多為公共或文教建築,其中反映著大師的創作與社會和文化間的緊密關係。貝聿銘曾言:「建築是生活的鏡子。你只需看著建築,就能感受曾經的過往、觸碰到一個地方的靈魂,它們就是社會的倒影。」看著這些與生活密不可分、由光線勾勒出的大師之作,似乎就能一窺貝聿銘的人生片刻,以及他對於不同文化、地域和社會的獨到見解。
 

以當代視角看大師作品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中,觀眾將能欣賞到與大師作品相關的一系列繪圖、草稿、錄影、模型、相片和多項檔案紀錄,其中包括多件首次曝光的展品,更廣而深地展現貝聿銘多個面向。而展覽也委託何兆南、久保田奈穗、李國民、喬瓦娜.席爾瓦、穆罕默德.薩姆吉、田方方和米田知子等新一代攝影師拍攝全新照片,以當代視野呈現貝聿銘的經典和較少人熟悉的建築作品。

Giovanna Silva A bride’s photoshoot captured from Passage Richelieu at the Grand Louvre in Paris, 2021 Photo commissioned by M+ (Photo Credit:Giovanna Silva)
 
此外,展覽也與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的建築學院合作,製作模型展現貝聿銘建成和未實現的項目。《貝聿銘:人生如建築》將於2024年6月29日開展,詳細展覽資訊請關注M+博物館官方更新。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
日期|2024年6月29日開幕
地點|香港M+博物館 西展廳
展覽頁面
 

編輯/Kura Yang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