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有那種感覺:這裡到底是要幹什麼?」

嘉義市百年老木屋新生成結合餐飲、活版印刷等多元體驗的新空間HERMIT。(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11/14更新|HERMIT目前外觀將入口改成以燒杉工法製成的黑色門扇,僅留一小個圓形開口得以窺探內部,更加符合設計的躲藏概念。(Photo Credit:HERMIT)
約莫10年前,嘉義市成仁街209號可是受當地年輕人、甜食愛好者喜愛的甜點店「屋子裡有甜點」,在其2018年歇業後,隔年便被圍起來進行修復工程,只要擁有同樣甜蜜的記憶,每次經過總會忍不住瞧一眼看看修復的進度如何。
成仁街另一側被稱為「美街」的路段上,與另一半Rainie共同經營著咖啡廳「木更Mugeneration」的Orisun也時常會路過這棟老木屋,並好奇著其未來的樣貌。在一次機遇下,夫妻二人進到修復中的屋裡參觀,「一進來就覺得這個空間滿適合我們的」,接洽上屋主後便於今年初開始設計、規劃這個老屋空間,10月乘著「嘉義美街圖鑑」成仁街計画中展露新貌。


HERMIT以獨棟姿態坐落街道轉角。(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百年木屋修復新生
這棟坐落街道轉角、擁有山牆形式(切妻式)屋頂的雙層老屋,過去因經手的業者屬性不同而曾多次改建,在2018年「文化部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 和其後的「嘉義市舊屋力計畫」修繕下,新生的HERMIT除了解決結構安全性問題,也再次恢復老木屋的往日風華。


山牆形式屋頂。(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量體本身歷史幽久,最早可追溯的建物資料為日治大正13年(1924年)由日本人建造為料亭「樂水」,1933年繪製的〈嘉義市職業別明細圖〉中也可看見樂水的紀錄;二戰時期被嘉義市役所徵收,其後於1958年成為「永成印刷廠」近半世紀,2000年歇業後閒置了一段時間,經過結構補強後又陸續轉為「完美煮藝」、「屋子裡有甜點」等餐飲空間,在近年官民合作的修復計畫協助下再次新生,成為現在的「HERMIT」。


目前以非常態營業的HERMIT開放時會提供霜淇淋和咖啡飲品。(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屋內保有以竹材、黏土、石灰等天然材料透過傳統建造工法製成的隔間牆面,修復團隊除了編補既有部分也進行了仿作,讓傳統工藝能更完整地延續其價值。(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二樓的空間一隅。(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修復後的木屋結構展現出工藝之美。(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寄居蟹躲藏意象、印刷元素貫穿新空間
Orisun接手這間木屋時,立面已經修復的差不多,接續處理內部的木作細節、地板裝修等工程後,邀請曾多次合作的彡苗空間實驗seed spacelab co.,ltd.負責空間設計,本事空間製作所則作為顧問協助,並由Salmo Works設計Logo,一起描繪出「HERMIT」的樣貌。


建築空間保有前身印刷廠的元素。(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由宜蘭藝術家Kingson Artworks耗費兩天完成的Logo玻璃彩繪。(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整體空間以不同材質營造若隱若現的氛圍。(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以自己低調的個性作為HERMIT的基調,Orisun和設計團隊透過擁有躲藏特性的「寄居蟹」去發想設計,從Logo到建材和空間布局,都巧妙地營造出寄居蟹和躲藏窺視的意象,正如品牌副標「We hide and seek!」,HERMIT是座蘊藏時間痕跡的巨殼,人們隱身於此和這座小城玩著捉迷藏,享受尋找時空遺跡、探索不同體驗的樂趣。

入口處有著外帶台迎接,半開放式的窗口令人想一探內部樣貌。(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除了寄居蟹,另一個亮點就是「印刷」元素。「紙張或是屏風都有一個隔開的感覺,所以我們大量運用玻璃纖維去呈現出遮蔽的效果,加上開洞的設計,你可以從不同視角瞥見不同的風景」,經營近半世紀的「永成印刷廠」是這棟老屋歷史脈絡中很重要的歷程,HERMIT除了以玻璃纖維連結躲藏和印刷元素,一樓空間中保存的印刷廠招牌、裁紙機和活版印刷機,也是過往時空的存在證明。


隔牆大量使用了玻璃纖維打造;Orisun以金屬塑造一個帶有魔法感覺的星星把手。(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二樓也以玻璃纖維打造有著圓形開口的屏風。(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永成印刷廠的機具和老件被保留下來。(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裁紙機和玻璃長桌的結合模擬了印刷流水線的概念,大量運用鐵件打造的一樓空間呼應著印刷廠的機械工業性,「我們還是要看環境去適應設計使用上的材料」,寄居蟹的殼就是長這樣,總是要寄居蟹去適應殼的,要讓它呈現原本的樣子。


長桌模擬印刷流水線,空間運用了五金鐵件打造燈具、椅具。(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設計師知道Orisun喜歡花草,便以窺伺的概念打造一處可放置盆栽的裝置,「擺放一盆如火焰的多肉植物,就像是《霍爾的移動城堡》中的火焰惡魔卡西法!」(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承載過去痕跡的殼,創造未來新的記憶
對於HERMIT空間亮點的提問,Orisun覺得比起美麗的木屋外觀,「空間本身乘載著過去的記憶」才是最大的亮點。

空間中擺有多件老件,像是二樓床之間中擺放的日本木製營業中招牌:春夏冬中少了秋,就是あきないちゅう(a ki nai cyuu),與營業中的日文「商い中」的讀音相同,非常有趣。(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老木櫃和真真zhēnzhēn的玻璃燈具為空間增添靜謐氛圍。(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它曾是印刷廠,這對我來說是很特別的,不然它就只是間漂亮的木屋。好比你印刷一個東西出來,那個紙張還在那邊,隨著時間它只是被淡化掉,但褪色的感覺也是會勾起記憶的。」對於空間跟感官的連結,Orisun更以木更Mugeneration在檜意森活村舊址的木屋說明,「我之前看過一部電影,內容是坐在日式的涼亭,前面有草皮,角色就坐在那邊吃西瓜,就是因為這樣的記憶投射,當初才會承租那間有著相似畫面的木屋空間」。

一樓的咖啡機是木更最初店址曾使用的機台,如今跟著住進HERMIT,就像寄居蟹換殼一般!(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未來HERMIT的樣貌將持續變動。(Photo Credit:Ms.kuishinbou)
巴舍拉《空間詩學》曾提到空間並非一個填充物體的容器,而是人類意識的居所,建築和生活於其中的人們相互影響、彼此交融,裡頭充斥著無形的情感、夢幻和想像。在HERMIT美麗的木屋結構下,散落在各個角落的陳年往事似乎才是最為吸引人的亮點。
目前HERMIT尚未常態性對外開放,一樓空間會擇期開放預約體驗活字印刷、內用霜淇淋和咖啡飲品,二樓則會以講座型活動為主,未來內用餐飲除了霜淇淋,也預計開發可頌、青柑茶等等品項。

刻有印刷廠記憶的空間會不定期舉辦活版印刷體驗,並與60,70年代曾為台中以南最大的活版印刷廠、位於新榮路的豐益印刷廠合作,讓鉛字印刷文化繼續流傳給下一代。(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海鹽焦糖霜淇淋與咖啡飲品。(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在咖啡與印刷油墨香的交疊、二樓木地板嘎吱響的歷史跫音迴繞下,HERMIT將以刻有歷史痕跡的殼,持續在嘉義街巷中與來去的人們創造出新的記憶。


(Photo Credit:嘉義地方歐巴 OBA IN CHIAYI)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Kura Yang)
HERMIT
地址|嘉義市成仁街209號
時間|不定期開放,目前無常態營業日
編輯/Kura 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