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面幾座充滿溫馨及人道理念的建築案例,就是坂茂本身最有說服力的一套履歷,看過之後,讀者們絕對會發自內心給這位普立茲克新得主更多的肯定!
日本高取紙教堂(Takatori Catholic Church)
這座教堂,是坂茂此次榮獲普立茲克建築獎的代表作。原先位在神戶高取的天主教堂,毀於 1995 年阪神大地震,坂茂利用當時逐漸步上軌道的紙管概念,並結合當地上百位志願者與捐贈建材的數個單位,僅花 5 個星期的時間便搭建完成,為甫經災難惡夢的虔誠信眾,找到茫然無助後的歸屬感。
2005 年,因建築可攜永續性及新教堂的完成,這座紙教堂功成身退後再於 2006 年捐贈給台灣、飽受 921 大地震毀壞的南投埔里災區,將所有原建材再次重新搭建,並命名為「Paper Dome」。


盧安達臨時避難所
1994 年,非洲盧安達發生慘無人道的種族屠殺事件,其後更造成超過 200 萬人口流離失所。聯合國難民署(UNHCR)在當時為這些無家可歸的災民提供多處避難所。
然而當地物資匱乏問題的無解,使得後來許多難民便將這些難民營的建材私自變賣,再墾伐木材補救支撐。1999 年時任聯合國難民署顧問的坂茂,就地利用低成本的紙管,設計出簡易但卻堅固耐用的帳棚,且提供當地民眾不少工作機會。


斯里蘭卡的基林德(Kirinda)海岸區重建計畫
2004 年南亞大海嘯,導致斯里蘭卡的基林德海岸區面目全非。由於當地居民多半信奉伊斯蘭教,並以漁業維生,坂茂在這裡為受災戶設計住所計畫時,就採納了他們的風土民情與生活模式,打造串連開通式的實用房屋。
同時,建材也是利用當地土泥做出的壓縮泥磚及橡膠隔板,不僅節省成本,也大幅少去建造的難度。


紐西蘭基督城紙教堂(Cardboard Cathedral)
2011 年,紐西蘭基督城發生史無前例的地震災害,造成擁有百年以上歷史的基督城大教堂(ChristChurch Cathedral)嚴重毀損,坂茂在去年落成的這座「過渡教堂」,僅在原大教堂隔幾個街區的位置,不但保留多數大教堂的元素,室內還可容納 700 人座位。
紙管、木板等簡單的結構企圖創造另一種替代表徵,亦成為當地頗具新意的美麗地標。



以上作品,雖仍只是坂茂展現人道精神表現上的一小部分,卻能從這些簡約而實用的建築中,發現他熱誠、期盼帶給人幸福的意念。
坂茂在獲知得獎後,反倒以更戒慎恐懼的心,希望未來能用更多的專業,不斷地精益求精,延續他堅守和平信念的建築之路。讀者們不妨也一塊期待坂茂的幸福建築再次與大家相見吧!
編輯撰文/黃心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