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台灣文博會展場空間,將從台北機場一路向西到華山文創園區,串起文創新廊道。(Photo Credit:2019臺灣文博會)
亮點一:演變舞台—遊走傳統與現代之間,展場即是表演場
「我們跑遍全台,探索我們的文化是什麼?但卻發現大家以為的文化記憶,跟真實是有斷層的!」2019台灣文博會策展人劉真蓉,感嘆傳統文化快速消逝,在今年新增了展區「演變舞台」,透過傳統戲劇、音樂、舞蹈演出形式,近百小時表演節目,演繹台灣文化的縮時。
Stage on the Move
以 「編導」回應今年文博會主題,在這個展區裡,打破前台、後台的界線,展場即是表演場,以「表演」和「紀錄」雙主軸策展,共有40場演出、動員29個參與團體,混接國內當代及民俗技藝,跨界演出,如布袋戲大師陳錫煌將與新生代台味搖滾樂團「拍謝少年」合作,打造前所未有的野台大戲。在傳統中創新,從每個演出背後的文化累進,看見台灣文化的真實動態。
展區 「演變舞台」打破前台、後台的界線,展場即是表演場,以「表演」和「紀錄」雙主軸策展。(Photo Credit:2019臺灣文博會)
亮點二:編輯地方—土地探討的考現學
除了「演變舞台」,今年同樣也是全新文化概念展區主題的「編輯地方」,首次以策展方式介紹地方文化館,由策展人王耀邦、游智維、方序中、游適任和舒米恩,分別策劃桃園、臺南、屏東及臺東四個城市,深入各地調查地景與風土,透過實際探索與紀錄,充分展現在地文化精神。
2019台灣文博會策展人劉真蓉。(Photo Credit:2019臺灣文博會)
劉真蓉:「傳統文化消逝太快,快到我們都來不及去認識。」
生命來自於土地,當人開始在追尋「我是誰」,就得回歸在地。該如何讓全民開啟這場行動?配合地方文化館所特別策劃的地方誌刊物「本土The Place」,由The Big Issuew Taiwan雜誌總編輯李取中,帶領編輯團隊深入各地理解,跳脫傳統經濟導向的思維,挖掘屬於地方「最野最現代」的一面,透過刊物的內容採集與製作,看見地方上努力實踐與定義美好生活的人事物,最後集結出四本地方誌。
配合地方文化館所特別策劃的地方誌刊物「本土The Place」。(Photo Credit:2019臺灣文博會)
亮點三:文化大學堂—混水釣蝦場
今年首度將「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與台灣文博會串連,以產業廊道為軸線,打造為尋找台灣文化樣貌、討論與思辨的「文化大學堂」會場,由島內綿延至海洋、生態、養殖、運輸到人的情感各面向,重新定位自我與澄清未知的思辨場。
海島如何與世界接軌
大會堂展覽以「混水釣蝦場(Lagoon Apeiron)」為主題,由草字頭主理人黃偉倫(Frank)策劃,向來以大膽的創意想法與細膩展覽的Frank,這次選擇以釣蝦場呈現,也與這片土地的過去有著很深的淵源。
大會堂展覽以「混水釣蝦場(Lagoon Apeiron)」為主題,由草字頭主理人黃偉倫(Frank)策劃,同時邀請文化評論家張鐵志,策動最大膽的空間實驗。(Photo Credit:2019臺灣文博會)

編輯/李玲玲、彭永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