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動盪的 2020 年像是時代的轉折點,無論個人或企業都受到衝擊,對於工作時程經常橫跨數年的建築產業而言更是充滿挑戰。
 
長期關注各領域創新觀點的美國商業雜誌《Fast Comapny》,2021 年選出十大創新建築團隊,相較於去年著重於社區、環境等議題,今年獲選團隊則更強調面對疫情、許多相關產業停擺時,能否回應疫情所需、因應景況調整方向,或更前瞻性的拓展未來的社會需求。
 
今年入選團隊包含 MASS Design Group、 Studio Gang、 Diller Scofidio + Renfro、 Turenscape、LA Más 、Kurani 、Forensic Architecture、SGA、BLACKSPACE、Gensler 等。我們也特別與大家分享其中 3 個值得關注的團隊!
勇敢為環境發聲!中國土人設計 Turenscape 打造與自然和諧的「海綿城市」
 
由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教授俞孔堅帶領的「土人設計 Turenscape」創立於 1998 年,領域跨足建築、景觀、都市規劃。自創立初期,俞孔堅便不斷研究如何以保護河道、濕地、海岸自然形態等友善生態的方式,結合景觀設計,讓都市成為具有防洪功能的「海綿城市」。至今參與中國多項都市尺度生態規劃,以及如《建設事業技術政策綱要》等國家建設準則,項目擴及國內外 200 多個城市。
 
近年完成的「三亞紅樹林生態公園」更獲得美國景觀建築師協會獎 ASLA Awards 肯定。面對海南島當地原先河水遭受污染,並且因建設高聳混凝土防洪牆,而破壞紅樹林生態、使城市遇雨無法疏導水患等問題,「土人設計」透過拆除圍牆、地形改造,讓海潮能自然引入公園,恢復紅樹林棲地生態,並打造讓居民能沿河散步休閒的空中棧道,提供日常休閒,也讓人恢復與水親近的關係。


三亞紅樹林生態公園。(Photo Credit:北京土人城市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此外,2018年俞孔堅撰寫出版書籍《Letters to the Leaders of China: Kongjian Yu and the Future of the Chinese City》,致信給包含習近平等高層領導人,表達對中國大型水利建設造成環境傷害的批判,也引起建築界注意。對於正極力發展基礎建設的中國而言,如同保護環境的平衡力量。

■ 土人設計 Turenscape:https://www.turenscape.com/home/index.html
 
全球最大建築事務所 Gensler 分析各領域建築趨勢、將數位作為未來設計發展重點之一
 
第一間 Apple 專賣店、Facebook、Airbnb 設計總部,以及高達127層樓的上海中心大廈,都是知名建築事務所 Gensler 的作品!而除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築,事務所據點遍及五大洲的他們,近年更透過各種研究與多年的建築經驗,分析建築環境現況、未來趨勢。如《Impact by Design 2020》探討建築如何透過外型、水、電力、材料、...等六個領域,減緩資源消耗與對氣候變遷的影響;《Gensler Design Forecast 2021》則以 Gensler 年度報告為基礎,分析 Health、Work、Lifestyle、Community 領域中不同的建築型態未來一年的設計趨勢。
 
除了對社會趨勢的敏銳度,Gensler 將數位軟體融入建築的設計視為未來發展的重點。Gensler 的 Digital Experience Design (DXD) ,除了透過觀察既有建築中使用者行為,將搜集而來的資訊數位化、加以分析,優化空間使用狀況;也有如在去年引起話題的 Atari Hotels,結合 VR 和 AR 體驗,將電競場景搬到飯店裡。


(Photo Credit:Gensler)

■ Gensler:https://www.gensler.com/
 
Diller Scofidio + Renfro 操刀「美國奧林匹克和殘奧博物館」,打造一座從裡到外的無障礙建築
 
將紐約廢棄高架鐵路改造為「高線公園」(The High Line Park)的團隊建築團隊 Diller Scofidio + Renfro(DS+R), 2020 年新作「美國奧林匹克和殘奧博物館」以古代奧運擲鐵餅時旋轉與律動感設計的外型令人印象深刻,建築內部更打造成完全無障礙的參觀空間。
 
在設計初期,建築團隊就與殘奧運動員與身障者密切溝通,確保所有來參觀的人都能有舒適流暢的體驗。進入館內後,參訪者可以從一樓搭電梯到頂樓,接著順著館內坡道一路往下參觀各個空間。此外,DS+R 團隊也特別加寬坡道至約1.8公尺,讓輪椅、需使用輔助設施的人可以並行。而建築室外也打造了無障礙人行空橋,串連博物館建築與鄰近公園。


(Photo Credit:Diller Scofidio + Renfro)

(Photo Credit:Diller Scofidio + Renfro)

■ Diller Scofidio + Renfro:https://dsrny.com/

編輯/林沛伶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