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崎 我對剛才提到的十個條件很感興趣。長岡先生覺得除了「良好的設計性」之外還有更多必須思考的項目,或許景觀設計也該參考這種思維。如果十條中有一條是「良好的設計」,其他九條就可以思考「應該建立什麼樣的組織」、「如何提升賣場的服務品質」等等,全部的條件成立後就能誕生出良好的空間和狀況。 拜讀長岡先生的著作《長岡賢明的思考》、《長岡賢明的工作術》,看到很多他對溝通、組織和經營的見解,會感覺這個人是認真想要營造「好的狀況」。
長岡 原研哉先生曾經跟我說過「要培養自己的頭銜」。如果你想要掛上「設計師」的頭銜,得再次檢視設計的本質。你因為憧憬前人拓展好的狀態才想掛上的頭銜,去質疑它一下,思考這份工作的社會角色是什麼。雖然我也是嚮往設計師這個職業才成為其中的一份子的,但是當接觸越多,越會反思到底什麼是「談設計」或「設計是什麼」。然後就會冒出「我現在不應該繼續做設計」、「應該要賣合理的設計」、「應該要開店」等等的想法。最近則是覺得,如果不從事農業就沒辦法設計,所以開始經營農園……。已經搞不懂自己了(笑)。 但是為了推廣自己認為合理的設計,我自己必須遵守十條規定,也要培養認同這個理念的市場,這是我得出的結論。
山崎 我同意您說的,要培養頭銜、市場和行動,就必須好好把自己在做的事傳達給他人知道。開放空間完成後不是到此為止,為了讓當地人可以在這裡放風箏、探險里山1等自由地活動,就得制定管理機制、建立自己的溝通手段。如果範圍再擴大到管理公園周遭的城鎮,要思考的事情又更多了。必須用簡單明瞭的語言,去說明要做什麼才會產生什麼樣的狀況,這也是景觀設計的能力之一,是培養自己頭銜的必要過程。
[1] 日文有故鄉之意,泛指介於村落或山間的地方。


目前 D&DEPARTMENT 除了東京店,也在四個都道府縣開設分店。右為大阪店,左為札幌店。(Photo Credit:行人文化實驗室)
長岡 我會時時提醒自己保持「全國不分區」的心態,還為此在公司設置公關部門。比方說我們有一個企劃想要刊登在《Casa BRUTUS》,但是對方因為某個理由拒絕刊登,「那我們該怎麼做才好呢」、「帶社會性的訊息要再多一點」去做這些討論。現在手上正進行一個協助某地方設計縣立美術館的案子,大家都希望蓋出第二座「金澤二十一世紀美術館」。但是我認為那個地方是靠公關宣傳的力量成功的。因為公關用全國各地都通用的話術宣傳,還找了藝術家代言。全國放送的宣傳必須讓任何人都清楚好懂。如果你想傳達自己的設計理念,你的發言就要有刊登在媒體上的價值。
山崎 我同意您說的,要培養頭銜、市場和行動,就必須好好把自己在做的事傳達給他人知道。開放空間完成後不是到此為止,為了讓當地人可以在這裡放風箏、探險里山1等自由地活動,就得制定管理機制、建立自己的溝通手段。如果範圍再擴大到管理公園周遭的城鎮,要思考的事情又更多了。必須用簡單明瞭的語言,去說明要做什麼才會產生什麼樣的狀況,這也是景觀設計的能力之一,是培養自己頭銜的必要過程。
[1] 日文有故鄉之意,泛指介於村落或山間的地方。

思考設計得到的結論是農業。在千葉縣經營農場 D&FARM,栽種自家食堂使用的無農藥食材。(Photo Credit:行人文化實驗室)
時時提醒自己保持「全國不分區」的心態
山崎 有一件事情算是我的煩惱吧。在某個地區組織活動團體,一開始居民們都運作得很順利,但是常常過了幾年之後組織都會出現排他性,開始出現分別「我們」和「他們」的封閉感。為了社群的團結,增加成員對組織的向心力,做出區別某種程度上也是沒辦法的事。但是過一段時間就會發生新人很難加入的狀況,慢慢地組織的活動會變得疲乏。如果沒有新面孔的參與,也很難產生新點子,所以組織該怎麼維持開放的狀態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我會特別把團體在進行的活動有系統地記錄,每個案子都會製作一本手冊指南,讓中途參加的人也能有自信地加入。這方面長岡先生有特別為了培養人和市場做什麼努力嗎?
時時提醒自己保持「全國不分區」的心態
山崎 有一件事情算是我的煩惱吧。在某個地區組織活動團體,一開始居民們都運作得很順利,但是常常過了幾年之後組織都會出現排他性,開始出現分別「我們」和「他們」的封閉感。為了社群的團結,增加成員對組織的向心力,做出區別某種程度上也是沒辦法的事。但是過一段時間就會發生新人很難加入的狀況,慢慢地組織的活動會變得疲乏。如果沒有新面孔的參與,也很難產生新點子,所以組織該怎麼維持開放的狀態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我會特別把團體在進行的活動有系統地記錄,每個案子都會製作一本手冊指南,讓中途參加的人也能有自信地加入。這方面長岡先生有特別為了培養人和市場做什麼努力嗎?


目前 D&DEPARTMENT 除了東京店,也在四個都道府縣開設分店。右為大阪店,左為札幌店。(Photo Credit:行人文化實驗室)
長岡 我會時時提醒自己保持「全國不分區」的心態,還為此在公司設置公關部門。比方說我們有一個企劃想要刊登在《Casa BRUTUS》,但是對方因為某個理由拒絕刊登,「那我們該怎麼做才好呢」、「帶社會性的訊息要再多一點」去做這些討論。現在手上正進行一個協助某地方設計縣立美術館的案子,大家都希望蓋出第二座「金澤二十一世紀美術館」。但是我認為那個地方是靠公關宣傳的力量成功的。因為公關用全國各地都通用的話術宣傳,還找了藝術家代言。全國放送的宣傳必須讓任何人都清楚好懂。如果你想傳達自己的設計理念,你的發言就要有刊登在媒體上的價值。
之前上了NHK的節目「Top Runner」後,我的心得是說話的時候不要用專業術語和行話。一定要講阿公阿嬤都聽得懂的話。因為NHK播放的區域遍及都市和鄉下,必須用全國性的語言,得用這種觀點來談設計,讓所有人都可以理解。我花了五、六年的時間才意識到這件事。
山崎 所以說為了不要讓社群封閉起來,我們必須創造機會讓外部觀點被看到。換個說法就是讓社群注意到外部眼光。考慮的面向會不同於在《新建築》、《LANDSCAPE DESIGN》、《idea》、《BRAIN》等業界雜誌,那種提高專案知名度的思維,最重要的是不要以只有專家和業界才懂的方式去說話。
長谷川 這個議題滿有意思的。山崎先生提到的算是某種社區設計的封閉性吧。這也是我一直很在意的部分。但要形成一個社群就必須先封閉起來。或許解決辦法就是剛才提到的全國性,在一個良性的基礎上引進外人的觀點,重新打開封閉的社群。
編輯/彭永翔Josh Peng、張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