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經在萬華老公寓五樓,從窗邊伸出長長的木板,站在上面嗑了一個小時的瓜子;在北美館展間的至高處,一邊吃著花生,一邊把花生殼丟向觀者會經過的場域;在日本人車來往的街頭,端莊跪坐於車道的停止線、在安全島上不斷緩慢鞠躬、站在斑馬線上行禮。路邊的阿嬤投以疑惑又擔心的眼神,擦身而過的大叔表情啼笑皆非,有的人甚至是被這突如其來打破常規的舉動嚇了一大跳!(好奇她的創作嗎?可以先到這裡看看!)
 
她,是台灣行為藝術家許懿婷。
 
生於 1992 年的她,從小就像身體內建了監視器,靈魂出竅似的常常以抽離、俯瞰的視角觀察著環境全景,每次行為都在嘗試不同的視角,捉摸和傳達身體感知、社會意識的界線、人與人之間的觀看關係,創作據點經歷福岡、布拉格到台北,並於 2020 年獲得臺北美術獎優選獎肯定。
 
這次在台北伊通街附近的私人藝術空間 Gladys Lin Projects Space 新展《在靠近的過程》,相較於「行為」安靜而激烈的與外界對話,繪畫極其感性的抽象線條與塊面,是她與自己相處的日常之必要。本次也是她首次正式發表繪畫作品的個展,看似與行為藝術的試探、批判有所不同,事實上卻圍繞著共通的軸心,以更私密與內在的另一種姿態,透露著她纖細感覺的世界。
由藝術顧問林瑀希(Gladys Lin)主持的 Gladys Lin Projects Space,本次策劃《在靠近的過程-許懿婷個展》,聚焦藝術家自 2018 年以來累積的繪畫創作。與先前藝術家在行為創作裡冰冷的形象截然不同,她鮮少曝光的畫作用色繽紛,畫面結構在思緒洪流裡藏著微妙秩序,每一筆都是她所說「在記載移動過程中不斷靠近行動核心的過程」,觀者們似乎也由此更靠近了她的內在世界!
 
生活的時時刻刻都像行為藝術,這是一種回應世界的方式
 
如果你曾見過許懿婷的行為藝術,脫離社會常規的狀態,讓人們在微妙的距離感、異常而彆扭的感覺裡,突然意識到自己落入了某種慣性的框架。


藝術家許懿婷(Photo Credit:Gladys Lin Projects Space)
 
Gladys 說「現在文明與科技常常讓人們看待事物的本能被削弱了,削弱你的感知、你的創造性,但還是有人可以很存粹的活著」,而許懿婷就是這樣的藝術家,她的生活就像一場行為藝術,每一時一刻,主動感知水、風、光線、溫度等外在物質和現象,對於她的內在有著重要的影響。且若是腦中誕生了一些想法,就嘗試畫下來或轉換成行為實踐。
 
以本次展中一件在蘭嶼海域中「走路」的行為錄像而言,她說,「處於不同介質,身體都會有穿越、轉移空間的能力,因為我很愛游泳,我可以很敏銳知道在水中每個肌肉、皮膚的方向跟縫隙怎麼運動可以達到最大效率。這種肉體跟另一個介質相處的能力,對我而言在陸地上也很重要,我是相對敏感的人,我很需要某種穿透感去綿延身體感知的狀態。」敘說的時候,她眼神像無限遠處穿透延展,語調很輕盈,彷彿在用文字描繪奇妙的感知維度。


藝術家許懿婷於蘭嶼海域行走的行爲錄像。(Photo Credit:Gladys Lin Projects Space)
 
如此延伸而來在陸地上游泳、在水裡走路的空間調度,其實都在訴說某種物質世界與心理維度的串連,極度專注感知的同時,不但對外在觀察敏銳,她甚至會很抽離的、用內建「監視器」的視角看待眼前正在對談的人、正發生的事,也因此對她的行為藝術、觀看世界的方式,有大的影響。
 
比如早在藝校學生時期,許懿婷就試著探索社會上關於權力、規範、意識形態的「邊界」,畢展作品《邊緣之上》,她一人穿著白色短裙裝,遊走在牆上邊界,而在藝術殿堂北美館之作《飄浮身體-上牆》,她則坐居高處,輕蔑的嗑著花生、向下丟擲碎殼,在觀看與被觀看之間暗示社會潛行的權力機制。


2020年於北美館展演行為藝術《飄浮身體-上牆》。
 
「在高處、遠離人群,好像是我跟這個世界互動的方式,當你遇到各種事件會產生很多樣的狀態,這有點像在描述我經歷了什麼、內心又產生了什麼的狀態」。這次展中2020年以壓克力所創作的系列作品,如同此種全觀視角的紀錄,如《位柱》是她當時對於在上位者、掌權者的反感,但同時又顯現出他們所處之處難以接近、孤獨的狀態,《圍帳》則是走在城市裡偶然遇見一些令人反感的空間,她想像自己便在此搭建一個帳篷,違建般的任意居住、躲藏,向現況做出挑釁。


2020年所創作的系列作品,左至右為《架空身體》、《位柱》、《公事》、《梁屋》、《圍帳》。(Photo Credit:Gladys Lin Projects)
《梁屋》,紙 / 壓克力,2020。(Photo Credit:Gladys Lin Projects)
 
跟著繪畫時候的感覺,行走到他方
 
不過除此之外,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她這幾年陸續創作的抽象畫。許懿婷說,自己誕生在這個世界、或被丟進了一個場域後所面臨到許多問題,「行為藝術」是對她參與及回應體制、社會上的人的窗口,但「繪畫」卻是一種不必言說,感受完全的自己的過程。
 
「我大學碩士期間常去高山,有空就會把自己放在那邊五天,作為一個人,有很多能力與肉體上的限制,可是繪畫這個動作,那些線條,它可以帶你去很遠的、你想去的地方,所以我會覺得它有點像帶我散步或走路,那個過程好像在陸地上游泳的狀態,你的肉體和所有的東西都隨著這些動作、線條,行走到不同地方去。


藝術家許懿婷繪畫過程(Photo Credit:Gladys Lin Projects)
 
在《邊界試探》系列中,她繪畫時運用許多卡紙創造出現塊面的稜角邊界,層層拼貼,每個塊面中都有不同的渲染、刷色質地,微微彎曲的弧線走筆則帶點輕巧,很像她散發出來有點神秘、有點ㄎㄧㄤ,又靜靜恬淡的感覺,與前述 2020 年創作的系列繪畫、以行為批判體制所產生較為冷靜、理性的樣貌相當不同。


前方畫作為《邊界試探#09》,壓克力/畫布,2021。(Photo Credit:Gladys Lin Projects)

(左)《邊界試探#01》,壓克力/畫布,2020。(右)《邊界試探#03》,壓克力/畫布,2021。(Photo Credit:Gladys Lin Projects)

(左)《邊界試探#01》、(中)《海風交疊》、(右)《在冰上行走》(Photo Credit:Gladys Lin Projects)
 
不過她也說,「雖然我的行為好像很有脈絡、很權力、很體制,可是我做行為時很重要的是,我一定要在那個空間很久,跟那個空間變得很熟,去找我的身體在哪裡或我想要去到哪裡,感覺身體如何解讀空間、我如何存在、如何遊走那個空間。」
 
聽起來是否很玄?但兩種不同目的性的創作,過程卻同樣是身體感或意識的延伸,尤其畫畫時候隨筆的線條、色彩、塊狀,對她來說就像在森林散步突然看到了一片葉子、一顆果實,就搜集起來的感覺,從來沒有刻意預設好的畫面,「因為我喜歡從未知裡尋找東西,人生大部分都是未知,你又會盡量想知道結果,但我很享受找不到結果的過程。」


《邊界試探#09》,壓克力/畫布,2021(Photo Credit:Gladys Lin Projects)

《如果風雨大》,相紙 / 鉛筆/ 色鉛筆/ 水彩/ 紙,2019。(Photo Credit:Gladys Lin Projects)
 
■在靠近的過程——許懿婷個展
展期:2022.05.07 至 2022.06.05
地點:Gladys Lin Projects Space(台北市建國北路一段 78 巷 28 號 5 樓)
Hsu Yi Ting 許懿婷 IG:@hsuyiting_artist  @hsuyiting_art

編輯/林沛伶

關於許懿婷
1992 年出生於台北,2020 年取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學位,2019 年至布拉格藝術學院學習交換,2016 年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作品著重於權力結構「邊界」的探索,位處中心與邊陲的交界對抗、挑撥、質疑體制核心,以行為連結邊界內外,試圖描繪更具開放性的視野。展覽經歷包含:伊日藝術「擲地」(2022)、臺北市立美術館「2020 臺北美術獎」(2020)、水谷藝術「飄浮身體—挖掘第三空間」個展(2020)、水谷藝術「發生關係」(2020)、「迷走和諧—2020 阿川國際行為藝術節」(2020)、布拉格國家美術館藝廊「之上」 (2019)、桃園展演中心「第十七屆桃源創作獎」(2019)、關渡美術館「看見—城 市空間」(2019)等。
 
曾獲「MOD 蹲點臺灣紀錄片新秀首獎」(2021)、「宜蘭獎優選」(2021)、「臺北美術獎優選」(2020)、「第十九屆台新藝術獎」提名(2020)、「第十七屆桃源創 作獎」入選(2019)。曾至日本糸島翼宿(2018)及上海奔放藝術村(2017)駐村。
 
關於林瑀希藝術計劃
林瑀希藝術計劃(Gladys Lin Projects)於 2012 年 8 月創立,服務項目為藝術品諮詢、公共藝術、展覽策劃執行,協助私人美術館建立藝術收藏,提供企業收藏諮詢或參與藝術項目、藝術跨界項目專業規劃諮詢與藝術家經紀。
 
藝術顧問林瑀希女士(Gladys Lin)於當代藝術領域擁有多年豐富的資歷,曾於紐約 Sean Kelly 藝廊擔任亞洲總監、印度夏可喜藝廊擔任東亞總監與台灣索卡藝術 中心國際部經理。2008 年開始,她將重要國際當代藝術家作品引進台灣舉辦展覽,並納入亞洲私人收藏,如榮獲威尼斯雙年展最高榮譽金獅終身成就獎非洲迦納藝術家 El Anatsui、英國藝術家 Antony Gormley、Anish Kapoor、Julian Opie、 美國藝術家 James Turrell、冰島藝術家 Olafur Eliasson、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 印度藝術家 Jitish Kallat 等。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