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翻新倫敦Holborn區近百年的老建築,創造有別於WeWork的寧靜感空間!
Note Design Studio共同創辦人暨設計師Johannes Carlström說:「我們想要創造一個寧靜、親密感的空間,與許多其他的共用工作空間做出區別。」一針見血的點破設計理念。
2008年創立、來自瑞典斯德哥爾摩的設計工作室Note,可不簡單!他們是今年荷蘭Frame Awards的年度設計師大獎得主,合作過的品牌包括Magis、Camper、Moooi等,並在2018年拿下2018米蘭家具展最佳展場設計,同時也是Wallpaper設計大獎、ELLE DECORATION國際設計大獎等國際獎項常勝軍。
2008年創立、來自瑞典斯德哥爾摩的設計工作室Note,可不簡單!他們是今年荷蘭Frame Awards的年度設計師大獎得主,合作過的品牌包括Magis、Camper、Moooi等,並在2018年拿下2018米蘭家具展最佳展場設計,同時也是Wallpaper設計大獎、ELLE DECORATION國際設計大獎等國際獎項常勝軍。
近日Note與倫敦共享辦公室營運商The Office Group(TOG)合作,在倫敦Holborn區,將一棟近百年的二級歷史保護建築Summit House,重新翻新成共享辦公空間。Note不僅保留了建築原本的裝飾藝術風格立面,包括:磁磚外牆和雕刻精美的木大門,並且以「瑞典式的優雅」為設計理念,跨越了1920年代的前機能主義與現代主義風格,向這棟矗立近百年的建築致敬。

倫敦Holborn區的Summit House,外觀上的磁磚外牆和雕刻精美的木大門,都呈現出當時裝飾藝術風格。(Photo Credit:Note Design Studio、Michael Sinclair)
Note設計的內部空間,高四層樓、總共約1,200多坪,規劃了一系列新空間,包括:屋頂花園、開放式宴會廳的私人休息室、私人辦公室、會議室和活動空間。但要如何運用設計帶給人平靜感?一走入接待處,彷彿建築結構般地層層堆疊的牆面及天花,設計靈感來自於美國導演Wes Anderson的電影作品,透過對稱的構圖和視角,來創造引人注目的設計細節。
另外,還貼心規劃了冥想室!當工作混亂無頭緒時,可以暫時遠離工作空間,進入冥想室中,讓身心靈再次充電。冥想室內採用簡約設計,淺色調搭配天然編織地毯及Note所設計的家具Arkad軟墊長凳,可以依照個人習慣隨時移動家具 ,並以燈光裝置作為房間主角,藉由水平光線的對稱平衡,給人精神上的穩定與平靜。

接待處的天花,彷彿建築結構般地層層堆疊,設計靈感來自於美國導演Wes Anderson的電影作品,透過對稱的構圖和視角,來創造引人注目的設計細節。(Photo Credit:Note Design Studio、Michael Sinclair)


冥想室採用簡約設計,淺色調中搭配天然編織地毯及Note所設計的家具Arkad軟墊長墊 ,可以依照個人習慣隨時移動家具,並以燈光裝置作為房間主角,藉由對稱的光線,給人精神上的穩定與平靜。(Photo Credit:Note Design Studio、Michael Sinclair)
為了創造具有寧靜與親密感的工作空間,在色調運用上,以溫暖的白色及焦糖色,與深紅、深綠色形成強烈對比,不僅平衡了建築裡的自然光線,平靜感也有別於一般WeWork;而在材質的搭配上,也運用溫暖橡木的深褐色調,搭配不鏽鋼、玻璃、磨石子等一般常見的材料,豐富室內的色彩;在家具選擇上,除了Note的設計家具外,也包含了目前歐洲當紅的設計師作品,像是Lee Broom 、Konstantin Grcic、Chris Martin,Philippe Malouin和Andreas Engesvik。

家具的挑選上,選用歐洲當紅的設計師作品,而這把設計椅是由德國設計師Konstantin Grcic所設計的Clerici休閒椅。(Photo Credit:Note Design Studio、Michael Sinclair)

材質的搭配上,運用溫暖橡木色調,搭配不鏽鋼、玻璃等一般常見的材料,豐富室內的色彩。(Photo Credit:Note Design Studio、Michael Sinclair)


室內空間為了符合寧靜與親密感,在色調運用上,以溫暖的白色及褐色,與深紅、深綠色形成強烈對比,不僅平衡了建築裡的自然光線,也創造出有別於WeWork的風格。(Photo Credit:Note Design Studio、Michael Sinclair)
看完了Note的設計,現在來看看美國第二大獨角獸WeWork,他們也將在今年進駐台灣,地點就選在台北信義計畫區的群益金融大樓,空間配置總共有八層樓。
在空間設計上,以 「光陰的故事」及台灣人物故事作為設計主軸。明亮辦公空間內,運用具有台灣風格的多元材料及藝術圖案,包括:天然橡木、白色水泥磚、磨石子、復古雕刻花玻璃及鐵花窗等細節,呈現台灣在地文化。開放式空間裡提供了沙發座位及吧檯座位,供會員在此討論或休憩;另外還設計了個人小空間,只要拉門一拉就可以單獨談話;現場除了全球據點都會提供的水果水與咖啡機外,台灣據點還會有咖啡師常駐,並且裝設啤酒機供會員自行飲用,目前已展開會員招募。
在空間設計上,以 「光陰的故事」及台灣人物故事作為設計主軸。明亮辦公空間內,運用具有台灣風格的多元材料及藝術圖案,包括:天然橡木、白色水泥磚、磨石子、復古雕刻花玻璃及鐵花窗等細節,呈現台灣在地文化。開放式空間裡提供了沙發座位及吧檯座位,供會員在此討論或休憩;另外還設計了個人小空間,只要拉門一拉就可以單獨談話;現場除了全球據點都會提供的水果水與咖啡機外,台灣據點還會有咖啡師常駐,並且裝設啤酒機供會員自行飲用,目前已展開會員招募。

WeWork的明亮空間、繽紛色彩,令人好奇屆時台北據點,他們將如何把台灣風格融入室內設計中,令人相當期待。(Photo Credit:WeWork官網,示意圖)
看完以上兩種截然不同風格的共享辦公空間,不知道哪一個空間最能給你工作靈感呢?但不論選擇哪一個,透過這些精采設計都已經翻轉了未來工作空間的無限想像。
編輯/李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