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文化的不同也造就了水的應用的差異性,在西方很多水池噴泉作以紀念事件、神話的象徵;東方融入風水的概念,水的流動隱含著意義。日常生活中,水在城市的存在從單純因壓力而產生的湧泉、農業灌溉、飲水系統,到現在轉換成街道的軟性裝飾,變化多端且充滿姿態。
60年代義大利導演費里尼的著名電影《甜蜜人生》(La Dolce Vita)的經典一幕,女主角 Sylvia 走進噴泉中,或是旅人向池中投入幾枚硬幣,許下終有一日再回到羅馬的願望,羅馬著名的街道家具之一,巴洛克風格的特拉維噴泉(Fountain of Trevi) 於公元 1762 年完工,Trevi 此名據說為當時指引古羅馬軍隊湧泉處的少女之名,又跟義大利文數字三有些相關(噴泉位於三條道路交匯處);還有今年上海世博從比利時遠渡重洋的尿尿小童 (Manneken Pis),這個世界上有最多套不同服裝的布魯賽爾小市民;噴泉水池相較於其他硬質地的建築,是歐洲城市中柔軟的街道家俱。

噴泉一字源由是從拉丁字泉水而來,也表明一開始噴泉的設置是利用從水由山上到山下的高低距離形成壓力傳送到地表,現今我們看到花俏變化的噴泉多作為觀賞使 用。早在西元前數千年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或如在中國西元前250多年前四川的都江堰,其主要目都是為了農業灌溉使用,在古羅馬時代留傳至今的水利系統更是 將水的運送廣泛使用到生活的不同層面,小從在農村供牲畜飲用的水池、路邊供行人解渴的噴泉,公共澡堂、或有錢人家的豪邸中的炫耀式裝潢,一路演變至今除了 一般在歐洲路邊常見樸實的飲水池外,許多水池噴泉多為了紀念某些事蹟、戰爭、浪漫的故事或希臘神話。除了在西方,在波斯帝國也就是現在一般認知的伊朗地 區,噴泉及水池也廣泛的出現在生活運用,另外在印度16世紀印度莫臥兒式的建築風格,結合傳統印度及穆斯林風格,噴泉在其中是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元素,完 美的對稱、映影、富含宗教寓意的裝飾符號,位於印度北部阿格拉(Agra) 的泰姬瑪哈陵就有這般的水池裝置。在中國方面,水利系統也是源於灌溉之用,除了依河而居的文明,井水與村莊的關係十分緊密,由於地理環境及文化的不同,噴 泉的運用則鮮少被提及,觀賞噴泉概念大約是18世紀傳入,最被人談及的則是康熙盛世圓明園中,大水法、諧奇趣及近年來屢屢傳出風波的海晏堂(部分十二生肖 人身獸頭銅像,出現於國際藝品拍賣會)。

行經歐洲大陸,在一般狹小街道的舊城區多數都還留有不同時期的水池,有些時用作馬匹飲水、有些作為街坊居民使用,從16世紀到18世紀不等形式,依各地的 水質而定,部分飲水池是可以生飲的泉水,目前並無太多實際用途,多半只是觀賞。近年來城市街道公共設施的概念盛行,亞洲的噴泉或水池多佐以了燈光或音樂, 成為另一種形式的表演,而在大中華地區水池及噴泉,更被添加了風水運勢的概念,除此之外噴泉水池,還有可能成為一項觀光景點,例如瑞士境內法語區大城日內 瓦,原來因為要疏解水力發電的水管壓力,而讓水入湖中卻造成一道水柱,一般人一開始認為人造的捷特噴泉(jet d’eau),會變成日內瓦湖畔上的一道醜陋裂縫,不過因為水柱奇相,這世界上最高的噴泉吸引了人們的駐足及眼光,經過幾次的水壓及位置的調整,高達 140公尺的水柱以時速超過200公里的速度往奔向天際,成為目前日內瓦最著名的景點之一,也讓各地紛紛想要仿效。

走過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色溫反映照片上形成不同的美感,城市中出現的物件或人,都是旅人行路中最佳的觀察對象,有時你注意到城市裡的招牌、鐘樓、公園、交 通號誌、或是文中談到的噴泉水池,看它的樣貌及歷史文化背景;正如文中看到水池噴泉的過去,卻也不禁想提及在地球上百分之97.5的水為不可飲用的鹹水, 而剩下的2.5是可飲用水,但其中有二分之三的水冰凍於在於南北兩極,其餘的部分就是存在表面及的一般地下水,也包括你從家中的水龍頭打開的水及噴泉水池 所湧出來的水,城市生活的水利設施帶來了許多的方便,在街頭上看到水景美感,也份外感到珍惜。
圓明園─大水法、諧奇趣、海晏堂
大水法是西洋樓最壯觀的噴泉,有一大型獅子頭、銅梅花鹿噴水,銅狗十三層的噴水塔,四周還有八十八根銅管水束。諧奇趣是乾隆十六年秋建成的第一座建築,設有銅鵝、銅羊和西洋翻尾石魚組成的噴泉。海晏堂是西洋樓最大的宮殿, 十二生肖的獸面人身銅像每兩小時就會輪流釋水。

Manneken Pis 尿尿小童
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市標,有將近四百年的歷史。

Jet d'Eau 大噴泉
瑞士日內瓦的著名地標,位於日內瓦湖畔的一座特大型人工噴泉。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