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山一條路】三間店四個人,從台南開山路尋回都市鄰里間的緊密情誼!
台南開山路三巷裡風和日麗的午後,「小山林家庭料理」的小薇人在店中,聲音卻穿過自家門窗及小巷,向著正從「白做研究所」門口走出的小沃大聲呼喊:「晚上我要做千層麵當自己的晚餐!小沃你要不要?」
小沃從另一頭爽朗地回說:「好啊!」,接續又問,「那妳甜點還有嗎?我問問看工作坊的學員們要不要訂?」
「小山林」的斜對門鄰居正是選品店「白做研究所」,當下小沃正為了店內即將進行的刺繡工作坊作準備;每次「白做研究所」有工作坊,小沃總會不吝順便跟學員推薦「小山林」的甜點,再由小薇親自人體uber eat,走路30秒送至白做的門口。小薇笑著說,這「親送服務」只有白做研究所才有。
左上起逆時針:「小山林家庭料理」的小薇、複合空間「鼴鼠」的 Ziti 和大桓、選品店「白做研究所」的小沃。(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小巷中的開山大集團?
小沃與小薇本來並不認識,是開山路串起了她們之間的緣分。之後,開山路也串起了她們與複合空間「鼴鼠」的大桓、Ziti 的緣分,幾個人都會去彼此的地盤串串門子、互通有無,一群人還笑稱自己是「開山集團」。前些日子,剛來到「白做研究所」不久的第二隻店貓 GAGA 跑出店外,大家都貼出告示、幫小沃一起找,到店裡拜訪時也總不忘關心一下找到了沒。(似乎還是沒找到呢…希望 GAGA 只是在附近找到了其他的歸宿!)
住在都市裡的我們,在物理距離上和鄰居十分靠近,但在人際關係上呢?上一次跟鄰居說話是什麼時候?
在 MOT TIMES 去拜訪的不久前,三巷裡的清水寺為清水祖師的誕辰辦桌,是這座清靜的寺廟一年中難得的盛事,幾個人也開心去湊了熱鬧、當作是「開山集團的新年春酒」,儼然已經融入開山路的社區生活。
開山路三巷內的「六合境清水寺」和社區內的彩繪。(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在開山路待最久的小沃說,這裡的里長十分用心經營社區,例如邀請大家一起做巷內的彩繪、吸引了不少人,也會積極爭取政府和其他單位的資源,讓社區營造團體進駐;此外,里民也很用心維護這裡的環境,都會有打掃和巡邏的志工。開山路逐漸變得熱鬧,小沃覺得是里長與里民的功勞,不一定跟自己與朋友們的店有關。
除了環境本身,是什麼讓四個各有夢想的年輕人在開山路相遇?最重要的原因說來現實,就是「租金」。就像小沃與香港夥伴的「白做研究所」先在台南萌芽,而不是高租金高門檻的香港;而從台北人的眼光來看,總覺得「鼴鼠」在台北一定會吸引一批死忠客群,但一想到台北的租金,種子還沒萌芽就已經被澆了大盆冷水。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台南是個容易讓夢想萌芽的城市
小薇說:「台南是個讓夢想容易在此萌芽的城市」,相對低廉的租金是其一,其二則是她在台南受到了許多朋友的幫忙。「一但他們接受了你,他們就會盡其所能的幫助你,但前提是,他們接受你。」儼然開山路大姊頭的小沃就是其中一位重要的朋友,串起了人生地不熟的她與一群台南朋友的情誼;當初能找到開山路店面,也是因為「朋友的朋友」牽起的緣分,小薇說:「如果沒有這些不同時期出現的人來幫助我,現在也不會有小山林」。不只是小薇,「鼴鼠」的大桓也同樣受到「1828」青年旅館和「伏流物件」兩間店老闆的許多幫忙,「鼴鼠」店裡的東西可說是「他們一人貢獻一半」。
隨著附近的台南美術館一館正式開放,可以想見開山路一帶未來將吸引更多人,目前已經有一些店家正準備起步。小沃對此抱持樂觀態度,因為「開山路算是圓環這一帶最不熱鬧的路了」;但另一方面,她也希望開山路的發展「剛剛好就好」,最不希望引來炒地皮,一旦炒起來就「連租也租不起了」。就像以前的中山路曾是婚紗街,但現在空屋很多,因為沒人租得起。這也是小薇看到開山路發展而產生的擔心,不過她擔心的不是自己,而是身邊的「白做」和「鼴鼠」,「他們都不是隨便開店的,是將很多自己的想法投注在店裡,可是像這樣的店本來生存就不容易了,如果租金不斷上漲,像這樣的店家只會被驅逐而已」。
台南美術館一館就在開山路附近。(Photo Credit:台南美術館)
有想法的街區養成需要時間,空洞化卻極為快速
街區構築了一整座城市,有想法的小店間接營造了豐富的街區生活。它讓老住民看見年輕人新思維,讓年輕人拐個彎走入僻靜小巷,發現城市歷史,讓破敗建築有了新生命。然而,一條街區的養成需要時間,但空洞化卻極為快速。如果走入台南神農街,可以發現已有店面進駐了夾娃娃機,部分仍有想法的店家繼續嘗試持續經營,但根據一青妙接受聯合新聞網的2018年9月的採訪時提及,短短一年就有1/3的特色店家消失,高漲租金是重要原因。
街區的多樣化是造就街區生活精彩的重要因素,一但街區同質化後,往往也是街區沒落的開始。有幸的,開山路三巷目前仍然維持著樸拙的原貌,小山林、白做、鼴鼠仍靜靜的在這裡。但願未來,這小巷仍能維持它恬靜素樸的面貌,等待尊重它的人靜下心來好好拜訪。
小沃從另一頭爽朗地回說:「好啊!」,接續又問,「那妳甜點還有嗎?我問問看工作坊的學員們要不要訂?」
「小山林」的斜對門鄰居正是選品店「白做研究所」,當下小沃正為了店內即將進行的刺繡工作坊作準備;每次「白做研究所」有工作坊,小沃總會不吝順便跟學員推薦「小山林」的甜點,再由小薇親自人體uber eat,走路30秒送至白做的門口。小薇笑著說,這「親送服務」只有白做研究所才有。
左上起逆時針:「小山林家庭料理」的小薇、複合空間「鼴鼠」的 Ziti 和大桓、選品店「白做研究所」的小沃。(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小巷中的開山大集團?
小沃與小薇本來並不認識,是開山路串起了她們之間的緣分。之後,開山路也串起了她們與複合空間「鼴鼠」的大桓、Ziti 的緣分,幾個人都會去彼此的地盤串串門子、互通有無,一群人還笑稱自己是「開山集團」。前些日子,剛來到「白做研究所」不久的第二隻店貓 GAGA 跑出店外,大家都貼出告示、幫小沃一起找,到店裡拜訪時也總不忘關心一下找到了沒。(似乎還是沒找到呢…希望 GAGA 只是在附近找到了其他的歸宿!)
住在都市裡的我們,在物理距離上和鄰居十分靠近,但在人際關係上呢?上一次跟鄰居說話是什麼時候?
在 MOT TIMES 去拜訪的不久前,三巷裡的清水寺為清水祖師的誕辰辦桌,是這座清靜的寺廟一年中難得的盛事,幾個人也開心去湊了熱鬧、當作是「開山集團的新年春酒」,儼然已經融入開山路的社區生活。
開山路三巷內的「六合境清水寺」和社區內的彩繪。(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在開山路待最久的小沃說,這裡的里長十分用心經營社區,例如邀請大家一起做巷內的彩繪、吸引了不少人,也會積極爭取政府和其他單位的資源,讓社區營造團體進駐;此外,里民也很用心維護這裡的環境,都會有打掃和巡邏的志工。開山路逐漸變得熱鬧,小沃覺得是里長與里民的功勞,不一定跟自己與朋友們的店有關。
除了環境本身,是什麼讓四個各有夢想的年輕人在開山路相遇?最重要的原因說來現實,就是「租金」。就像小沃與香港夥伴的「白做研究所」先在台南萌芽,而不是高租金高門檻的香港;而從台北人的眼光來看,總覺得「鼴鼠」在台北一定會吸引一批死忠客群,但一想到台北的租金,種子還沒萌芽就已經被澆了大盆冷水。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台南是個容易讓夢想萌芽的城市
小薇說:「台南是個讓夢想容易在此萌芽的城市」,相對低廉的租金是其一,其二則是她在台南受到了許多朋友的幫忙。「一但他們接受了你,他們就會盡其所能的幫助你,但前提是,他們接受你。」儼然
隨著附近的台南美術館一館正式開放,可以想見開山路一帶未來將吸引更多人,目前已經有一些店家正準備起步。小沃對此抱持樂觀態度,因為「開山路算是圓環這一帶最不熱鬧的路了」;但另一方面,她也希望開山路的發展「剛剛好就好」,最不希望引來炒地皮,一旦炒起來就「連租也租不起了」。就像以前的中山路曾是婚紗街,但現在空屋很多,因為沒人租得起。這也是小薇看到開山路發展而產生的擔心,不過她擔心的不是自己,而是身邊的「白做」和「鼴鼠」,「他們都不是隨便開店的,是將很多自己的想法投注在店裡,可是像這樣的店本來生存就不容易了,如果租金不斷上漲,像這樣的店家只會被驅逐而已」。
台南美術館一館就在開山路附近。(Photo Credit:台南美術館)
有想法的街區養成需要時間,空洞化卻極為快速
街區構築了一整座城市,有想法的小店間接營造了豐富的街區生活。它讓老住民看見年輕人新思維,讓年輕人拐個彎走入僻靜小巷,發現城市歷史,讓破敗建築有了新生命。然而,一條街區的養成需要時間,但空洞化卻極為快速。如果走入台南神農街,可以發現已有店面進駐了夾娃娃機,部分仍有想法的店家繼續嘗試持續經營,但根據一青妙接受聯合新聞網的2018年9月的採訪時提及,短短一年就有1/3的特色店家消失,高漲租金是重要原因。
街區的多樣化是造就街區生活精彩的重要因素,一但街區同質化後,往往也是街區沒落的開始。有幸的,開山路三巷目前仍然維持著樸拙的原貌,小山林、白做、鼴鼠仍靜靜的在這裡。但願未來,這小巷仍能維持它恬靜素樸的面貌,等待尊重它的人靜下心來好好拜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