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建築 Architecture

城中老屋漫遊,臺中「串遊季REUSE」拉近我們與古蹟修復的距離!

「文資修復」看似是個嚴肅的專有名詞,但其實你與它的距離很近!例如每逢周末人潮洶湧的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或是充滿各式展演活動的松山文創園區,都是古蹟修復、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案例。
 
但該修復到哪一個時間點的樣貌?如何規劃在當代的使用方式?在歷史與當代的設計語彙中,又該如何取捨?始終是在修復過程中,修復團隊必須回應的問題。繼「川游不息—綠川展2018」、「島中流域—河川的在地城事」後,策展人許哲瑜、郭中元再度為台中操刀策展「串遊季REUSE」,以擁有百年歷史的「台灣府儒考棚」為起點,串起四維街、府後街、林森路、自由路等各文資景點的裝置藝術展,引領我們漫遊這些已修復、或未來將修復的文化資產,探索未來城中城文化資產的可能。
在工地圍籬內的古蹟修復過程,總是漫長而寂寞的。

在「串遊季REUSE」中,策展團隊希望透過藝術或裝置作品,引領我們拜訪這些在歷史洪流中留下、曖曖含光的珍珠,讓城市中的你我開始去理解修復、思考修復。
 
繼「川游不息—綠川展2018」、「島中流域—河川的在地城事」後,策展人許哲瑜、郭中元再度為台中操刀策展,以擁有百年歷史的「台灣府儒考棚」為起點,串起四維街、府後街、林森路、自由路等各文資景點的裝置藝術展,漫遊這些已修復、未來將修復的文化資產,探索未來城中城文化資產的可能。
 
這次展覽,邀請了邀請11組創意團隊,包括版畫家沐冉(本名徐睿志)、視覺藝術團隊黑青、攝影工作者陳伯義、藝術創作者陳青琳、建築師陳宣誠、設計工作者莊騏鴻、藝術創作者張簡士揚、藝術創作者黃贊倫、插畫繪製者湯士賢、花藝創作者廖浩哲、產品設計師MIKE HE等人,透過設計與地景結合,一同思考我們與老建築修復之間的關係。
 
走入清代老考場,看見修復學與工藝

走入擁有百年歷史的「台灣府儒考棚」,古典素樸的木結構展現於眼前。「儒考棚」如果換作現代語言,其實就是考場,過去在這坐著的,是來此參加鄉試的考生們,這裡也是目前台灣僅存的考棚!面寬七開間木結構的考棚,採江南式樣的建築風格,留存原有完整的木構架,是日治以後臺中市區內僅見的清代官式建築,日前才修復完成,也是此次「串遊季REUSE」展場起點。


串遊季主展場臺灣府儒考棚。(Photo Credit:樸實創意)

展中呈現著修復的相關知識,例如你知道「大木」與「小木」是什麼嗎?原來負責傳統大木的匠師,指的就是負責修復建築承重木建構的匠師,所謂的小木,則是指負責製作非承重裝修工程,如傳統建築門窗、家具的匠師們,引領每一位觀者去了解修復的工法、修復過程,以及修復團隊如何分工,建構我們對於文資修復的基礎理解。


串遊季主展場臺灣府儒考棚。(Photo Credit:樸實創意)

串遊季主展場臺灣府儒考棚。(Photo Credit:樸實創意)

跟著我們一起逛城中老空間,那些遺留在歷史洪流中曖曖含光的珍珠
這次的「串遊季REUSE」,除了臺灣府儒考棚,還串聯了臺中地方法院舊宿舍群、臺中刑務所官舍群、臺中刑務所典獄官舍、西區四維街日式招待所等,跟著我們一起拜訪當代創意如何與這些老空間互動,連路線都幫你排好囉!

漫遊點1:台灣府儒考棚


花藝創作者廖浩哲作品《Re-PairStation》從修復Repair一詞出發,藝術創作者想像出一個多功能的修復站。在材質選用上,鏡面與老件新舊交融,以及庶民材料的運用,呼應著展覽場域「儒考棚」過去的歷史意義、痕跡,以及修復後的建築現狀。(Photo Credit:樸實創意)

攝影工作者陳伯義在本展創作計畫裡,安排在不同時間點串街拍攝老屋,在快門瞬間,把老屋回憶瞬間凍結。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某事,留下城中城的生活痕跡,是口耳相傳或從未見光的都市傳說。
(Photo Credit:樸實創意)

張簡士揚作品《穿梭學霸時光》。(Photo Credit:樸實創意)

漫遊點2:西區四維街日式招待所


沐冉(本名徐睿志)作品-《1938日式招待所》。(Photo Credit:樸實創意)

漫遊點3:臺中地方法院舊宿舍群



黃贊倫作品-《哈囉》。(Photo Credit:樸實創意)

漫遊點4:臺中刑務所官舍群


陳青琳作品《侘寂》。(Photo Credit:樸實創意)

莊騏鴻作品-《HOPE》。(Photo Credit:樸實創意)

黑青團隊此次以黑白的狀態攻佔了一面十米以上的圍牆,牆上的圖像有許多留白及鏤空的設計。期待這些留白能讓民眾把自己的色彩及故事創作其上,與黑青一同共佔這個空間,打破展覽的界線為自己發聲。(Photo Credit:樸實創意)



編輯/彭永翔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