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百年鐵道部!「臺博館鐵道部園區」開幕,精緻動態模型還原50年前鐵路風景
在台北舊城的北門旁,曾有一座管理台灣鐵路交通的重要廳舍「鐵道部」,過去只有核心人員才能出入的空間,今日在臺灣博物館修復下,成為臺博館繼本館、古生物館、南門館的第四大館舍,將於明日 7/7 正式開幕!
鐵道部園區過去先後曾是日本時代的鐵道部、戰後的臺鐵總局本部,做為臺灣鐵路營運總部 70 年之久。開放後不僅能參訪內部建築群中精緻的和洋混合風格,博物館亦設有常設展,展出台灣各地的鐵道建築,還有細膩的動態模型,還原 1970-80 年代鐵道部園區周遭交通系統的歷史現場!
鐵道部園區過去先後曾是日本時代的鐵道部、戰後的臺鐵總局本部,做為臺灣鐵路營運總部 70 年之久。開放後不僅能參訪內部建築群中精緻的和洋混合風格,博物館亦設有常設展,展出台灣各地的鐵道建築,還有細膩的動態模型,還原 1970-80 年代鐵道部園區周遭交通系統的歷史現場!
由鐵道部歷史建築看見過去,3大必看亮點建築
1908年臺灣西部縱貫鐵路開通後,日本政府於 1918 年開始逐漸建設鐵道部,作為臺灣鐵路的營運總部,陸續建造園區內六座建物:鐵道部廳舍、八角樓、電源室、食堂、工務室、戰時指揮中心。然而自 1988 年台灣鐵路管理局搬遷後,這裡逐漸荒廢,台博館經歷多年整修,才終於重現當年樣貌,如今走在園內彷如一場建築巡禮,且因為日本時代使用的檜木結構並無過多損毀,此次利用大量原材料修復,現在於室內還能嗅到陣陣檜木香!
亮點1:似「英國安妮復興式」風格的鐵道部廳舍
園區中最大的建築體「鐵道部廳舍」是一半木構建築,建築下半部採用紅磚牆承重,上半部則為木構造,並採用相似於「英國安妮復興式」的建築手法,屋外圍繞著門廊、正面設置兩座塔樓。於辦公廳內的牆緣與柱頭上,還可發現相當精緻的希臘風格雕飾。
從鐵道部廳舍辦公室牆上顏色不一的雕飾,可以看出空間的歷史痕跡,較深色為原本的雕飾,較淺則是新補上的材料。(Photo Credit:國立臺灣博物館)
精美希臘風格雕飾的柱式。(Photo Credit:國立臺灣博物館)
亮點2:優雅造型的八角樓,最初其實是?
亮點2:優雅造型的八角樓,最初其實是?
擁有優雅外型的八角樓過去曾是鐵道部的現代化廁所,如今則展示著園區內各建築的歷史。
八角樓外牆以洗石子與牆面分割線,表現仿石砌的古典風格,目前作為展示空間。(Photo Credit:國立臺灣博物館)
八角樓外牆以洗石子與牆面分割線,表現仿石砌的古典風格,目前作為展示空間。(Photo Credit:國立臺灣博物館)
亮點3:戰時指揮中心呈現鐵道在國防中的重要角色
園區中還有一個特別的圓錐狀鋼筋混凝土建築,這是當時作為鐵道部高層員工避難的場所,不僅有防空洞功能,內部還有全臺鐵路圖。一但戰事發生,便可作為控制中心綜衡全局,可見當時鐵道也被視為國防的一環。
1943年因應戰時需求而興建的「戰時指揮中心」(防空洞)分為上下兩層,上層露出地面約7公尺高,因考量防彈而採用圓錐狀造型。(Photo Credit:國立臺灣博物館)
單層洋式風格的木造建築,原本作為員工辦公處的工務室,目前作為古蹟修復展示工坊及兒童展示區。(Photo Credit:國立臺灣博物館)
單層洋式風格的木造建築,原本作為員工辦公處的工務室,目前作為古蹟修復展示工坊及兒童展示區。(Photo Credit:國立臺灣博物館)
電力為鐵路系統相當重要的一環,此建築為原本的電源室,牆身以扶壁柱磚造建築承重,屋頂則以木造桁架構成,目前此建物作為餐廳使用。(Photo Credit:國立臺灣博物館)
除了六座日本時代建物,還有市定古蹟「清代機器局遺構」的東側圍牆及石板道,鐵道部園區是台博館面積規模、建物數量最多的館舍。
園區中亦有清代機器局的部分構造。(Photo Credit:國立臺灣博物館)
除了可以欣賞園中經過細膩修復的國定古蹟,博物館也在園區中設立「鐵道文化常設展」,以咱的鐵支路、火車日常、解碼鐵路信息、現代性時空秩序等四大主題,爬梳鐵路現代化進程,並重現過往大家已習以常,卻不復再見的場景。這次我們特別從中挑出 3 個鐵道迷們到訪必看的亮點陳設!
以精緻鐵道動態模型,重新還原1970-80年代鐵道部周遭地景!
從歷史照片僅能看見當年台北鐵路於路面交錯的片段,臺博館為此特別製作精緻的動態模型,重新還原1970-80 年代鐵道部周遭的地景,以宏觀角度回望台灣正值發展鐵路電氣化與末代蒸汽火車行駛的時代。
場景中不僅有台北鐵路地下化(1988年)前的中山北路高架橋、扇形車庫,及折衷主義的第二代台北火車站建築;甚至還呈現著不同時代的莒光號駛行於此,例如早期的莒光號其實並非橘色,而是簡約的白底藍線,如今看來,設計感依然十足!更特別的是,模型不只有白天風景,還營造了華燈初上、夜幕低垂時分的光線,俯瞰當年不同時刻的風景。
右邊區塊為鐵道部模型。(Photo Credit:Josh Peng)
扇形車庫模型。(Photo Credit:Peiling Lin)
右邊區塊為鐵道部模型。(Photo Credit:Josh Peng)
扇形車庫模型。(Photo Credit:Peiling Lin)
模型中製作出過去的鐵路月台,途中還可以看到過去蔣經國先生每年除夕皆會到訪的車站前噴水池。(Photo Credit:Josh Peng)
鐵道建築元素站出來!看見時代進程下的鐵道建築發展
鐵道迷一定會好好的注意坐火車時經過的各種鐵道建築,在常設展中亦匯集了全臺曾經出現過的鐵道風景。除了展覽各地的經典車站,還有以投影方式投放大尺度的隧道口樣貌,並展設不同建材的鐵道橋樑模型。
常設展中展出四種過往鐵道橋梁常使用的橋樑:鐵公路併用橋、磚造橋、鋼橋、木造橋。圖左為阿里山林鐵的木造橋、圖右為鐵公路共用橋面的「西螺大橋」。(Photo Credit:Peiling Lin)
常設展中展出四種過往鐵道橋梁常使用的橋樑:鐵公路併用橋、磚造橋、鋼橋、木造橋。圖左為阿里山林鐵的木造橋、圖右為鐵公路共用橋面的「西螺大橋」。(Photo Credit:Peiling Lin)
從最日常物件,勾起鐵道迷們的回憶
鐵路系統大幅提升移動的步調,在人們的生活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也因此發展出各種周邊商品與設施,像是印著廣告的火車時刻表、從紙盒發展成鐵盒的鐵路便當、鄰近車站的鐵道旅館......等。
(左)早期的鐵路邊當包裝樣式。(右)過去火車上餐車使用的玻璃杯皿。(Photo Credit:Peiling Lin)
(左)早期的鐵路邊當包裝樣式。(右)過去火車上餐車使用的玻璃杯皿。(Photo Credit:Peiling Lin)
這些物件與場景可能是青春記憶的片段,也可能是我們未曾相遇的故事,比方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台北車站前的新光三越,過去其實是一間富麗堂皇的鐵道旅館「臺灣鐵道ホテル」,外型與台中州廳、台南州廳略為相似,卻意外毀於 1945 年台北大空襲。幸而這些記憶今日透過鐵道部園區的空間保存下來!
如今我們還能從博物館展出飯店的餐食宣傳單,遙想當年的鐵道生活情境。傳單上標示旅社早膳到晚餐1元至3元,然而當時在猴桐挖礦的礦工,一天工錢僅0.5元,可想而知當時為相當高級的飯店。
除了常設展外,博物館開幕亦策畫了兩檔特展。《異論現代:1935臺灣博覽會》,帶領觀眾重返1935年臺灣總督府舉辦的「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探索當時人們如何回應現代體制;以及《臺灣鐵道旅館》,邀請觀眾體驗1908年因應縱貫線鐵路開通而建造的臺灣第一座西式旅館「臺灣鐵道旅館」,認識臺灣現代性發展的軌跡。
除了常設展外,博物館開幕亦策畫了兩檔特展。《異論現代:1935臺灣博覽會》,帶領觀眾重返1935年臺灣總督府舉辦的「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探索當時人們如何回應現代體制;以及《臺灣鐵道旅館》,邀請觀眾體驗1908年因應縱貫線鐵路開通而建造的臺灣第一座西式旅館「臺灣鐵道旅館」,認識臺灣現代性發展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