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Art

安穩熨平躁動的心,木雕家渡邊文矢首次亞洲個展《心之所向》

「因為是在完全放空的狀態下創作,當下的感受就會直接反映在作品上。」渡邊文矢說。

 

木雕家渡邊文矢經歷過傳統向老師傅拜師學藝的歷程,一路以來渴望創作的心,在札實的木雕手藝下如風般輕盈的刻出他的心境,大自然的植物、風、詩集都是他的靈感來源,認真的感受生活,也忠實的以木藝記錄感受。

 

在渡邊先生的作品旁,不知不覺就安靜了下來,內心輕飄飄的幻想與自由,從質堅的木頭傾溢而出。一年就要結束,在維摩舍飄忽的光影與木藝中,安穩熨平躁動的心吧。
「從作品彷彿看到了內心的投射」,這是身為藝術創作及策展人許哲瑜,遇到渡邊作品的第一個感受。
 
仔細端看渡邊先生的木雕創作,讓人彷彿感受到風正在流動。無聲地從髮梢掠過,靠在肩上,拂過雙頰,藏在裙邊,穿越獸角,或停在鼻尖。由於這難得的感受,策展人許哲瑜與郭中元決定邀請渡邊文史跨海來台展出,透過維摩舍的展覽空間,讓渡邊先生首次亞洲個展在這獨特光與風流動的展場上呈現。而策展團隊也到了日本的創作現場,紀錄渡邊先生的創作過程及生活方式,這樣的紀錄讓更多對創作有興趣的觀者,也能探究木雕如何與生活產生對話。


渡邊文矢擁有300多把雕刻刀具,刻劃每一個心之所在。(Photo Credit:樸實創意 Plain Design 提供)



(Photo Credit:樸實創意 Plain Design 提供)
 
循著傳統的腳步拜師學藝!渡邊文矢扎下深厚木雕基礎
 
渡邊文矢,是一位經歷傳統木雕工藝學習與磨練的年輕創作者,曾在日本富山井波跟著老師傅學習木頭雕刻技藝。研習時期的渡邊先生求知若渴,和每位工房學徒一樣,都是從寺廟雕刻、欄間雕刻開始扎根木雕工藝的底子。
 
而後至今從事木雕工作近10年,是技藝留身,需仰賴大量身體勞動的工作,相對地,養成按部就班、腳踏實地更為重要。基本功夫如同大樹往下扎根,越深就能延伸得更廣,越廣就能把木雕工藝廣遍流傳,成為日常生活的實用之美。



渡邊文矢的亞洲首次個展作品。(Photo Credit:樸實創意 Plain Design 提供)
 
為了忠實紀錄創作時的心理狀態,從素描到雕刻維持一天內完成 
 
然而談到工作外的創作,何時開始創作?「傳統工藝的技術是滿足客人,而創作是滿足自己。」渡邊先生用了淺顯易懂的比喻,受人委託與自我創作是不同的。「差不多在20歲左右,想要創作屬於自己的作品,自然而然地,習慣在下班時間開展了自我創作」。
 
渡邊先生說,素描塗鴉是他創作的基礎,也是最貼近每個當下心理狀態的記錄。「腦子全然開放的狀態,不帶著雜念進行素描。直到準備開始雕刻,才會思考如何把平面意象轉換成立體木雕,比方說,素描裡的人物手上拿著物品,該如何把手拿動作立體實踐,這是需要思考的地方。當草圖落在木頭上,又會再度進入放空的狀態,專注雕刻……」手稿塗鴉、立體雕刻、上色描繪,盡量保持一件作品在一天之內完成,也降低雜念產生的機會。



(Photo Credit:樸實創意 Plain Design 提供)
 
放空的狀態下,雕刻出「心之所向」
 
創作過程是感性與理性同時存在,感性地畫出眼前所觀察的人物景象,理性地思考如何立體化,再感性地進入雕刻與繪色。渡邊先生從原子筆、雕刻刀、水彩筆,工具與畫面轉換之間,提醒自己要柔軟地、放鬆地,與未完成的作品對話。不是看著素描,寫實地刻出作品;而是把內心所想,透過作品表現出來。自由,不帶著意念;專注,不要有加工裝飾。渡邊先生希望能在放空的狀態下,完成作品。因此創作時間不能拖得太長,倘若停留太多時間琢磨,反而會帶入不適當的修正與調整,就跟心違背了。



(Photo Credit:樸實創意 Plain Design 提供)
 
   「心之所向」是這次展覽的主題,是維摩舍與策展團隊期待透過渡邊先生的木雕創作帶給大家身之所往的想像,希望大家到展場感受看不見的風,與看看「自己」。


渡邊原創展覽紀念品。(Photo Credit:樸實創意 Plain Design 提供)

策展人帶領策展團隊深度紀錄創作過程編輯專輯。(Photo Credit:樸實創意 Plain Design 提供)

策展人深度踏查渡邊創作歷程。(Photo Credit:樸實創意 Plain Design 提供)
 



心之所向/渡邊文矢木雕個展
◆展期:2020 年11 月7 日(六)- 2020 年12 月6 日(日)
◆地點:維摩舍(台中市大里區永隆路153號B1&3F)
◆開放時間 二-五|13:00-18:00 . 六、日例假|09:00-18:00 . 一|休館
 
策展團隊
維摩舍|葉惠貞.吳偉民
創作|渡邊文矢
策展人|許哲瑜.郭中元
策展團隊|中島 GLAb
設計執行|樸實創意.中間研究室
展覽編輯|沈岱樺

編輯/林沛伶、文/樸實創意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