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建築結構詩人Santiago Calatrava首座台灣建築作品「遠東國際會議中心」落腳桃園,預計三年後完工面世
被譽為建築結構詩人的西班牙建築師Santiago Calatrava曾說:「我相信幾何變換的研究是獲得建築理解的關鍵。」這是他的作品中反覆出現幾何線條結構的原因,也是為什麼他始終以自己的建築詞彙,透過自己的方式,自由地傳遞訊息。
即將於三年後面世,由Santiago Calatrava規劃設計的「遠東國際會議中心」,鄰近元智大學,未來將作為通往校園的門戶,內含會議中心、有庠紀念館、表演藝術中心等3棟建築,是Santiago Calatrava在台灣的首件作品,風格上既保有他獨特的幾何特徵,同時也融入了傳統東方建築的語彙。
1951年出生於西班牙的Santiago Calatrava,是建築圈少見同時擁有結構工程師與建築師身份的奇才,他曾設計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徹斯特的橋樑,里昂、里斯本、蘇黎世的火車站,代表作則是2004年雅典奧運會的主場館。他認為「建築是一種藝術形式,建築語言可以極為貼近雕塑。」因此他不用電腦,甘於手繪一切,因為繪畫能幫助他思考建築。
1951年出生於西班牙的Santiago Calatrava,是建築圈少見同時擁有結構工程師與建築師身份的奇才,他曾設計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徹斯特的橋樑,里昂、里斯本、蘇黎世的火車站,代表作則是2004年雅典奧運會的主場館。他認為「建築是一種藝術形式,建築語言可以極為貼近雕塑。」因此他不用電腦,甘於手繪一切,因為繪畫能幫助他思考建築。
他經常以動態的方式呈現建築,在他的設計中,不只外觀極具雕塑美感,同時可以感受到猶如動物骨骼般的結構、幾何的魅力,並體現出建築獨到的力學之美。
遠東國際會議中心中心將由三座建築組成,面積為36,837平方公里,耗資約新台幣100億元。(Photo Credit:santiago calatrava LLC)
Santiago Calatrava在風格上既保有他獨特的幾何特徵,同時亦融入傳統東方建築的語彙。(Photo Credit:santiago calatrava LLC)
融以經典幾何結構與台灣傳統建築的語言
表演藝術中心戲劇性的彎曲屋頂結構,讓人聯想起台灣傳統建築的語言,而建築的主要入口,則以一種席捲般的曲度,透過半隱半現的方式包覆了屋頂,立刻讓人將視線聚焦。
Santiago Calatrava巧妙利用地面層與地下層間的景觀與水池,將三棟建物串連在一起。(Photo Credit:santiago calatrava LLC)
此表演藝術中心的公共大廳環繞著兩個主要的表演空間,分別為北側的管弦樂廳與南側的劇院。管弦樂廳屋頂為幾何線條式玻璃天窗,可引自然光入室,另一方面Santiago Calatrava也設計了可控制聲學大小的活動式反射天花板,充份展現出場域的設計靈活度。而劇院的亮點則在其戲劇性的喇叭形天花板,可使照明產生極具變幻的視覺效果。另外,座位安排上,現場採鏡框式劇院形式,將可容納400至700人,並以類似具坡度的葡萄園的概念,打造出傾斜的露台形式,如此一來,坐在不同高度的與會者都能擁有最佳的聽覺和視覺效果。
可容納1200名觀眾的葡萄園式音樂廳。(Photo Credit:santiago calatrava LLC)
除此之外,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有在表演藝術中心西側,有庠紀念館的雕塑屋頂。此建築入口為圓形廣場內的傳統三門拱門,在屋頂結構上由一系列彎曲的鋼骨連綿至最頂峰,建築外以長長的步道及荷花池提供了沉思的場域。而建築物內部,則以了引人注目的拱形,結合圓錐形的天窗,並透過螺旋式的樓梯連接到下面的展覽空間。
有庠紀念館以步道、景觀、水池,營造出一種環境的詩性。(Photo Credit:santiago calatrava LLC)
有庠紀念館以步道、景觀、水池,營造出一種環境的詩性。(Photo Credit:santiago calatrava L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