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建築 Architecture
當「聖水」成為泳池!MVRDV改造荷蘭百年教堂,讓歷史建物以詩意融入當代生活 當「聖水」成為泳池!MVRDV改造荷蘭百年教堂,讓歷史建物以詩意融入當代生活

當「聖水」成為泳池!MVRDV改造荷蘭百年教堂,讓歷史建物以詩意融入當代生活

MVRDV攜手Zecc Architecten,將荷蘭Heerlen的一座百年教堂改造為公共泳池,讓信仰與生活,以全新形式再度交會,也實踐歷史建物重回當代城市日常的可能。
隨著時代更迭,如何將閒置的歷史建築轉化為公共空間、重新融入當代日常,已成為全球都市設計的重要課題。像是嘉義的檜意生活村、台北的松山文創園區,或高雄的駁二藝術特區,皆為從日治時期的官舍、菸廠與港埠倉庫出發,在城市演變中重生為生活場域與文化據點的代表。
 
荷蘭南部城市 Heerlen 也正試圖將市中心一座百年教堂改建為公共游泳池「Holy Water」。這項大膽構想由 MVRDV 與 Zecc Architecten 攜手打造,設計保有原空間精神,又具當代轉化思維,最終脫穎而出贏得競圖。Holy Water 預計於 2027 年底完工,讓一段屬於信仰與社群的空間記憶,以全新面貌再次融入當代生活。
 
(Photo Credit:MVRDV)
 

百歲老教堂將大膽蛻變成社區泳池

 
由 19 世紀荷蘭建築師 Piet Buskens 設計、於 1923 年左右建成的聖方濟各教堂(St. Francis of Assisi Church),是一座融合表現主義與新哥德風格的紅磚建築。山牆屋頂、三道尖拱門與屋脊中央的小尖塔構成其外觀特色;教堂內則保留多件荷蘭藝術作品,包括 Charles Vos 的雕塑與 Henk Asperslagh 創作的鑲嵌彩繪玻璃窗。這座教堂在閒置多年後,成為 Heerlen 市中心再生計畫中的核心關鍵。
 
(Photo Credit:MVRDV)
(Photo Credit:MVRDV)
 
MVRDV 創辦人 Winy Maas 談到這座教堂時說道:「我們不是要否定它的歷史,而是想找到它下一階段的角色。」因此,設計團隊保留整體結構與空間尺度,將原用於聚會的中殿轉化為室內泳池,並引入可調整高度的泳池底部系統,讓空間可因應不同使用情境——從泳訓、聚會到展演,一如過往,它依然是一處讓人們聚集的所在。
 

游泳時仰望彩窗與穹頂,歷史與當代的詩意交會

 
Holy Water 不僅延續教堂莊嚴的空間感,更透過幾處關鍵設計,讓歷史與當代自然交融。入口設有一座發光圓頂,以現代語彙呼應傳統拱門形式,既致敬過往,也暗示內外轉換的儀式感。
 
(Photo Credit:MVRDV)

泳池設於原中殿,並以玻璃牆與側廊區隔,讓訪客可經由兩側通往更衣與餐飲空間,兼顧開放性與機能性。原有木質長椅被拆解重製為池邊休憩區,舊講壇則轉化為救生員觀察台。可升降的泳池底板,可依活動需求調整深度,甚至升至地面齊平,成為多功能活動場域。當底板降至最低、僅注入淺水時,整座教堂將倒映水面,構成一幅介於神聖與日常之間的詩意場景。
 
(Photo Credit:MVRDV)
(Photo Credit:MVRDV)
(Photo Credit:MVRDV)
 
細節上,設計團隊亦投注心力,延續建築原有質地與在地文化連結。像是室內馬賽克地磚將邀請當地藝術家參與設計,延續教堂原始色彩語彙並呼應 Heerlen 著名的街頭壁畫文化;泳池上方照明則取材自舊照片中教堂吊燈造型,並結合泳道導引功能,讓光成為連結舊與新的載體。
 

延續歷史記憶,重織城市生活的可能

 
將教堂變成泳池,絕非僅是「注水」這麼簡單。從濕度控制、結構強化、隔音處理到歷史建材的保護,建築團隊面對的是一連串精密技術挑戰。他們將泳池與其餘空間有效區隔,透過玻璃牆保護彩繪窗與藝術構件;屋頂則於外層加強保溫,內部保留紅磚與木構架,並增設吸音板以優化音場品質。所有機電設施則巧妙藏於地下空間之中,兼顧能效與空間純淨感。
 
(Photo Credit:MVRDV)
(Photo Credit:MVRDV)

這座泳池是 Heerlen 市中心再生計畫的一環。從新開幕的羅馬博物館、整修後的 Royal-Rivoli 電影院,到即將重生的教堂泳池,這些歷史建物被串接出一條嶄新的文化軸線。而教堂的角色,正是其中作為凝聚人群的文化據點,從宗教場域蛻變為生活共享的公共空間,以嶄新方式延續建築所承載的記憶,重新編入人們的城市日常之中。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