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台灣獨有的「北回朝聖路」!種籽設計操刀2021文博會地方總論館,尋覓島嶼、探索內在
西班牙朝聖之路壯闊的風景,引著無數尋找心靈歸依的人們上路,但其實沿著北緯23.5度走,台灣也有自己的「北回朝聖路」!
2021文博會「地方總論館」由種籽設計操刀,他們一路考察北緯 23.5 度所行經的澎湖、嘉義、花蓮,搜集了 17 處不同的風景,不但把大片野百合、松木等植物搬進場內,也邀請嘉義與花蓮兩地的工藝師,將山林、濕地、海洋中的美景與省思製成展覽作品。
順著「北回朝聖路」,從展場入口吊掛魚燈的島嶼西部海洋意象,逐漸行經阿里山的森林與八通關古道,攀升至玉山海拔 3 ,952 公尺的頂峰,再走向東岸飛魚躍起水面的靜浦部落,地圖上短短的路徑,卻在島嶼上幻化多樣豐饒生態。一路上的景觀變化,是內在探索,也是更深切認識家鄉的旅程。
2021文博會「地方總論館」由種籽設計操刀,他們一路考察北緯 23.5 度所行經的澎湖、嘉義、花蓮,搜集了 17 處不同的風景,不但把大片野百合、松木等植物搬進場內,也邀請嘉義與花蓮兩地的工藝師,將山林、濕地、海洋中的美景與省思製成展覽作品。
順著「北回朝聖路」,從展場入口吊掛魚燈的島嶼西部海洋意象,逐漸行經阿里山的森林與八通關古道,攀升至玉山海拔 3 ,952 公尺的頂峰,再走向東岸飛魚躍起水面的靜浦部落,地圖上短短的路徑,卻在島嶼上幻化多樣豐饒生態。一路上的景觀變化,是內在探索,也是更深切認識家鄉的旅程。
這是一條認識自己的島嶼之路「北回朝聖路」
當人們想尋找內在的寧靜,總是會嚮往不曾熟悉的國度。但當我們開始能夠發現身旁的美、重新回探自己的所在時,「我們能不能沿著北緯23.5度,走自己的朝聖之路?」其實是種籽設計總監淦克萍對島嶼身世的探問。
(Photo Credit:PeilingLin)
在山與海的路上,你是哪種探險家?前往「北回朝聖路」前,先來看看種籽設計五大探索精神,是注重「山屋」的建築思維,友善山林飲食炊法的「山麓食」、少年森林智庫、民族植物花藝師、敘事繪本,或是如種籽寫字畫畫的紀錄初衷?不同的精神將帶你看見不同的風景。(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PeilingLin)
在山與海的路上,你是哪種探險家?前往「北回朝聖路」前,先來看看種籽設計五大探索精神,是注重「山屋」的建築思維,友善山林飲食炊法的「山麓食」、少年森林智庫、民族植物花藝師、敘事繪本,或是如種籽寫字畫畫的紀錄初衷?不同的精神將帶你看見不同的風景。(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澎湖虎井嶼為舊時的戰略基地,種籽設計在考察下發現,現在荒廢場域都被野貓們佔據了!因此以澎湖代表性的玄武岩,以及貓兒的雕塑圍繞出這件藝術作品。(Photo Credit:PeilingLin)
若你沿著地圖上北緯 23.5 度繞行,便會發現這道太陽直射地球的北界多是沙漠,唯有台灣是其中難得孕育豐富生態的所在。種籽設計順著台灣北回歸線的路徑,探查澎湖虎井嶼、嘉義鰲鼓濕地、阿里山多變的林相,接著穿過中央山脈,來到花蓮通往玉山頂峰的八通關古道、瓦拉米步道、紅葉溫泉...等,同一緯度上,隨著海拔起降,一路上 17 個場景景觀大不相同,卻處處充滿自然啟示、內在對話、創造新關係的各種可能,更凸顯這條路的迷人之處。
種籽設計請嘉義在地交趾陶剪粘工藝師,製作流經西部的黑潮支流。除了希望觀者黑潮對於島嶼的重要輕,也為過去廟宇工藝敘述新的呈現方式。(Photo Credit:PeilingLin)
嘉義東石鄉的「鰲鼓濕地」是台灣季節性猛禽渡冬最大的集散地,「小亨利木工」在門口的木雕作品以濕地中高蹺鴴為外型,並融入家的意象。(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交趾陶、鳥雕、微型景觀,從觀賞過程看見花蓮與嘉義的地方手工藝
而展覽在思考呈現方式時,也特別請來地方上的創作者參與,希望呈現嘉義、花蓮兩地的工藝特色或問題意識。包含請來嘉義在地師傅,運用曾在萬國博覽會上被譽為「嘉義燒」、如今卻逐漸失落的交趾陶剪粘工藝,呈現黑潮的流動與生命;小亨利木工父子二代運用木藝、海廢材料共創,點出山海之間環境交互影響;台灣著名鳥雕藝術家李宜融,以 1:1 等比例雕刻北回歸線上的山鳥、溪鳥;興趣誌 AMO 製作微型景觀,以及各種雕塑、手繪、手寫等,透過一雙雙創作的手,牽起這條北回朝聖路。
海洋生態與森林的關係密切,曾經是台灣最大的沙洲「外傘頂洲」如今卻逐漸消減。關注環境的「小亨利木工」主理人帶著孩子去淨灘,並以東石漁港坷為意象,運用海廢為材呈現海洋的心臟,希望透過實際完成作品傳遞給孩子生態保育概念(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承億文旅藝術長,同時也是在地嘉義人的黃韋維,運用「家」與「藝」意象,分享展出嘉南平原生活上的日常器具。也特別以「嫁接」植物,呈現嘉義是個人們相遇、生根的場域。(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種籽設計)
「瓦拉米」在日語便是「蕨類」之意。瓦拉米步道擁有高達 169 種蕨類,擅長微景觀設計,「興趣誌」主理人 Amo 運用多種蕨類將瓦拉米微型化,也製作出當地著名的瓦拉米吊橋。(Photo Credit:種籽設計)
花蓮的「紅葉溫泉」最有特色的便是日本樹蛙會陪你一起泡湯!外型可愛的日本樹蛙是只有台灣、琉球特有的動物。(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鳥雕藝術家李宜融因喜愛賞鳥,自學雕刻技法,作品1:1呈現鳥類形體,並以電繪羽毛紋路細節,色彩調配調研亦相當講究,每隻鳥雕必須費時 2-3 個月完成。(Photo Credit:種籽設計、PeilingLin)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18位各領域專家與職人,每週六日展開 15 場精彩「探索者論壇」
除了山海探險,更邀來曾為華文朗讀節策展的唐薇,策劃「探索者論壇 The Explore Club」。邀集還蓋天文學家、地理學家、自然書寫作家、生態繪者、節氣及氣味研究者、航海家、登山及古道專家等 18 位研究者,將在展期每週六、日舉行共 15 場不同議題討論,一齊循著北回歸線繞著地球聊一圈,從最微觀到最宏觀,打造世上第一個北回歸線聯繫點與知識的集散地,擴充思想、探險、旅行與各種打開的可能。
其中由江振誠主廚帶領的「風土的額葉」論壇,將與來自農法、飲食、品牌等相關領域的 50 位核心工作者,展開 50 問、50答,期待透過問題裡的各種觀看,切割出更多元的面向,共創新關係的認知和定義,為下個十年的生態與文化永續,帶來更靈活、精準的決策力量。
→ 探索者論壇 The Explore Club 細節資訊看這裡!
→ 探索者論壇 The Explore Club 細節資訊看這裡!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PeilingLin)
「北回 17 漬」每日定時發表!品嚐北緯 23.5 度上,不同風土味道的植物發酵飲
一腳自然探索、另一腳當然不忘最鍾愛的食物設計。食物設計師林佳妤以北回歸線上梳理出的百餘種物產為基底,從種籽調查地方近 100 種植物種,挑選出逾 70 種的代表特有種,再以「北回朝聖路」上 17 個風土的個性為發想,設計出「北回 17 漬」。藉著隱藏在食物的親緣關係,從倚賴的味道再出發,將在展期的每日定時進行發表,並以此調製特色發酵飲,邀請朝聖者們一同展開內在的路的探索之旅!
(Photo Credit:PeilingLin)
(Photo Credit:PeilingLin)
(Photo Credit:PeilingLin)
(Photo Credit:PeilingLin)
在選品店、展末拍賣會,把喜歡的物產與設計帶回生活
呼應今年文博「商策合一」概念,展覽最後也能到選品店帶回種籽設計的嚴選商品,包含主展紀念、閱讀自然、森林氣息、品味風土、手的創作、朝聖配件六大主題,不但可以買到嘉義與花蓮超過 70 種的文創商品與食物,熱愛手繪的種籽設計也特別邀請「童里繪本洋行」選書,陳列市面上少見的特色繪本。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研究院)
最棒的事,為了提倡永續,也讓設計走入日常生活,在展覽最後一日(4/25),地方總論館將於展場內現地舉行拍賣會「永續初衷的派對」,邀請所有喜愛展件設計的朋友們參加競拍,將因展而生的作品、變成因愛而生的永續設計!
今年地方館將地理上隱形的一條線,變成了一場可實際朝聖的旅程。觀展完後順著展覽的路徑,真正在台灣的土地走一遍吧,一起認識我們的美麗之島!
今年地方館將地理上隱形的一條線,變成了一場可實際朝聖的旅程。觀展完後順著展覽的路徑,真正在台灣的土地走一遍吧,一起認識我們的美麗之島!
展覽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
參觀時間:
04/16(週五)- 04/18(週日)10:00 - 21:00
04/19(週一)- 04/22(週四)10:00 - 20:00
04/23(週五)- 04/25(週日)10:00 - 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