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土地發聲的建築!《建築慢慢》 紀錄江文淵、廖偉立、黃聲遠、曾志偉的建築與生命追尋之路
在全世界都往資本化、全球化靠攏的年代,台灣也搭上這一波商業化的浪潮,人們追求所謂「進步」,本該容納生活的建築被化約為市場中的商品。當代的我們究竟該如何共同生活?
由謝欣志、陳芝安執導的全新公視紀實作品《建築慢慢》,紀錄台灣在地四位建築師——江文淵、廖偉立、黃聲遠、曾志偉,他們不甘於只侍從市場與業主的需求,而希望與土地有更深的咬合關係,在一次次自發性的反思、實踐之中,期待挖掘出屬於台灣在地化的特色,修補現代性過於均質的不足。
《建築慢慢》 5 月 13 日(四)晚間 10 點即將於公視頻道播出!跟著兩位導演的鏡頭,走過建築師一件件作品,看見他們日常中對自然、人文、社會的執著,也引導著人們重新思考:我們是誰?我們該看重什麼價值?有沒有新的生活契機與樣貌值得嘗試?
由謝欣志、陳芝安執導的全新公視紀實作品《建築慢慢》,紀錄台灣在地四位建築師——江文淵、廖偉立、黃聲遠、曾志偉,他們不甘於只侍從市場與業主的需求,而希望與土地有更深的咬合關係,在一次次自發性的反思、實踐之中,期待挖掘出屬於台灣在地化的特色,修補現代性過於均質的不足。
《建築慢慢》 5 月 13 日(四)晚間 10 點即將於公視頻道播出!跟著兩位導演的鏡頭,走過建築師一件件作品,看見他們日常中對自然、人文、社會的執著,也引導著人們重新思考:我們是誰?我們該看重什麼價值?有沒有新的生活契機與樣貌值得嘗試?
叩問「什麼是台灣建築」!《建築慢慢》紀錄四位建築師,誠實面對當代社會議題的回應
「我們將如何共同生活?」是 2021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主題,也是這個時代對於建築最重要的提問。
這次合作超過十年、多次獲金鐘獎入圍與獲獎肯定的雙導演組合謝欣志、陳芝安推出全新作品《建築慢慢》,全片叩問著這個核心問題,在一年多的時間,選擇跟拍紀錄江文淵、廖偉立、黃聲遠、曾志偉等四位建築師,導演謝欣志分享,雖然這四位建築師風格都不同,「但是台灣建築的商業環境很辛苦,能誠實問自己的建築師並不算太多,能夠保持誠實、相信自己其實是很難的」。
公視紀實《建築慢慢》將於5月13日(四)晚間 10 點於公視頻道播出。(Photo Credit:公視紀實)
此次由「半畝塘」創辦人江文淵建築師多年實踐「都市造山」拉開序幕,點出生活中最重要、卻是當代缺失最為嚴重的,那對於所處生活環境的「覺知」能力。「立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廖偉立建築師,則嘗試對抗21世紀的快速社會、長期關照常民生活中的能量,藉此回應台灣土地的歷史、情感、記憶。
而長期蹲點宜蘭的「田中央」黃聲遠建築師,則分享著「什麼是好的公共空間」、「我們需要什麼公共空間」。走入士林的「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自然洋行」曾志偉建築師以獨樹一格、以原始靈性與自然共處的方式來設計建築。「他的原始是非常多蚊蟲的、帶點恐懼跟可怕,更接近吳明益式的自然,並非純然甜美的,而是真實的自然。」謝欣志說。
而長期蹲點宜蘭的「田中央」黃聲遠建築師,則分享著「什麼是好的公共空間」、「我們需要什麼公共空間」。走入士林的「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自然洋行」曾志偉建築師以獨樹一格、以原始靈性與自然共處的方式來設計建築。「他的原始是非常多蚊蟲的、帶點恐懼跟可怕,更接近吳明益式的自然,並非純然甜美的,而是真實的自然。」謝欣志說。
公視紀實《建築慢慢》劇照。(Photo Credit:公視紀實)
公視紀實《建築慢慢》劇照。(Photo Credit:公視紀實)
公視紀實《建築慢慢》劇照。(Photo Credit:公視紀實)
公視紀實《建築慢慢》劇照。(Photo Credit:公視紀實)
公視紀實《建築慢慢》劇照。(Photo Credit:公視紀實)
讓自然走入建築中——江文淵
全世界超過一半的人生活在都市裡,然而熱輻射讓都市形成一個大蒸籠,廢熱、廢氣、懸浮粒子、粉塵和人們一起在這個壓力鍋裡蒸煮,我們看似身在進步的時代,生活品質卻非常低落。於是江文淵成立了一個與一般房地產公司風格迥異的「半畝塘」,要讓住在都市高樓大廈裡的人們,也能生活在一座座的山林。
對於「都市造山」計畫,兩位導演剛開始也心想「會不會是只建案廣告」,但當他們帶著鏡頭,親自走入半畝塘與專業植物學家、土壤學者合作,所打造自然生態與高樓建築共存的空間,隨即感受到建築師真正回歸人本的理念。
半畝塘不僅在大樓屋頂種灌木、家戶陽台種小喬木、內縮空間種可食原生植物,創造出森林般的複層空間。地面的公共空間更非一般花園,而彷彿真正走入自然山野,水流引入、種植周圍郊山踏查所見植物,藉此找回了上百種動植物,讓昆蟲、蛙、鳥都願意回到與人共存的環境。
「你如果能夠很真切地跟一棵樹相處,那生態教育才會真正進入我們的血液裡。」江文淵說,半畝塘事務所的工作環境亦是處處可靜心覺知的空間,當我們不再隨著社會主流不斷的奔跑與追求,每一天都回到安靜的狀態,才能感受生命與生活。
公視紀實《建築慢慢》劇照。(Photo Credit:公視紀實)
將在地紋理轉化於建築——廖偉立
而建築師廖偉立,則企圖要為混亂駁雜的台灣建築提出了一個解答。他總是擁抱童年成長的小鎮記憶,因為他獨到的眼光,以及兒時在通霄所經歷的一切,和對土地強烈的情感與記憶,都成為他創作情感與熱情的來源。
「太專業、太學術、太理性的思考,生活的溫度就呈現不出來」廖偉立說,他很喜歡穿梭在不曾拜訪的小鎮、山中村落,從常民生活中所體悟到台灣對於人、事物親近的狀態,都體現在他的建築之中。
但反觀今日生活狀態,他深切地說「其實我有一點在對抗21世紀快速的狀態,以前我們可以寫情書,接著可以打電話,後來就用社群軟體,最後我們幾乎都不對話」。所以從鏡頭下的雲林《糖鐵綠廊》,橫越城市的長形橋樑動線,我們不單可以發現建築對街區串連的公共性,也突破橋樑作為單一動線穿梭的功能,加入許多人與人相遇、互動的空間,並且設計了一座觀景臺,讓人們同時也能直視歷史斷面,在進步的社會,也同時共感城鎮的記憶。
公視紀實《建築慢慢》劇照。(Photo Credit:公視紀實)
將空間還給公眾——黃聲遠
現代社會發展,人口往都市集中是趨勢,「田中央」建築師黃聲遠認為,往同一種制度集中不該是唯一選擇,城市不是鄉的下一步,鄉也不必為了城扭曲,每一個小地方都需要相信自己能夠有自己前進的方向。這樣的概念在2018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即將多年的實踐與大家分享,今年則更將代表台灣進入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大會主場館展出,令人期待!
我們看見黃聲遠的建築,幾乎都非單一房屋的尺度,而總是思考如何將周遭串聯成一個整體環境。在羅東文化工廠,他設計了一座高達18公尺的棚架,將文化展演空間懸空,底下廣場則可以讓人們自由選擇使用方式,除此之外,整個廊道甚至串連到周圍東光國中的體育場。「黃聲遠是一個沒有辦法克制自己、一直往旁邊做過去的人!」王俊雄笑說。
對黃聲遠來說,宜蘭就像一片葉子,田中央則是扮演著打造一個個「維管束」的角色,逐步疏通串起城市的通道。每個案子他們總會想做的更好,即使需要與多個單位溝通都在所不惜。「在財富上,你要做到大家共享真的太困難了,可是在其他可能的狀態下,我們可以盡量共享、無分別。」黃聲遠說。
公視紀實《建築慢慢》劇照。(Photo Credit:公視紀實)
在自然原始的狀態中找到安定——曾志偉
而48歲、擔任2021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策展人的曾志偉,在影片中代表的是台灣一個建築的新世代,他脫離了所有建築各種主義所建立的形式,自成一格,同時帶來啟發性。
在苗栗勤美學森大、少少感覺研究室,曾志偉都用突破了一般傳統建築人的想像,在被輕薄的網布、拱圈所包圍的空間中,自然的聲音、脈動都滲透了進來,人在這裡卻又有同時擁有被保護的感覺,「未知、原始狀態會給人一種安心,或是安定、療癒的狀況。」他說。
而這樣的經驗,也被帶入他的教學之中。曾志偉說:「怎麼用更相容的經營一個村莊的可能,打造你自己的場合,跟原生的狀態融合,也會是很新的挑戰與練習。」
影片中,曾志偉的學生何昕,身體力行的在馬崗漁村打造了自己畢業製作建築,真正走入環境理解地方的紋理,用雙手將漁村與自身的連結呈現出來。過程辛苦,卻也在當代中挖掘到建築與生命的關聯,也是曾志偉這幾年來一直反覆琢磨、甚至糾結與辯證的課題。
公視紀實《建築慢慢》劇照。(Photo Credit:公視紀實)
公視紀實《建築慢慢》劇照。(Photo Credit:公視紀實)
導演謝欣志總結,《建築慢慢》中四位建築人終究殊途同歸的回答了「我們在當代如何共同生活」的命題,「我們並非希望這四個人就告訴我們正解,而是透過他們二十、三十幾年不斷的追尋與思考,回頭去撞擊我們自己,問我們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生活的選擇,永遠在我們自己手上。」
公視紀實《建築慢慢》導演謝欣志、陳芝安。
公視紀實《建築慢慢》導演謝欣志、陳芝安。
■ 公視紀實《建築慢慢》
- 時間:5 月 13 日(四)晚間 10 點於公視頻道播出
- 公視紀實官網:https://www.pts.org.tw/ptsdocs2021/
【授權:本節目由公共電視提供】
【播放期間:2021年06/01 - 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