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建築 Architecture

【2021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精選五大讓人意想不到主題館展覽!以藻類製作建築防護網、從廁所設計看種族與文化問題

今年五月登場的「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 由黎巴嫩建築師、麻省理工學院(MIT)建築與規劃學院的院長 Hashim Sarkis 擔任策展人,相較於上一屆主題「自由空間」強調人文關懷與分享精神,隨著當今社會衝突不斷、地球面臨環境危機之時,今年雙年展向世界建築提問:「我們將如何共同生活?」(How will we live together?)

 

除了 61 個「國家館」,展中的「主題館」更是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建築、設計、藝術創作者,共同探討我們如何與自己、社會、環境「共同生活」,囊括來自 46 個國家的 112 組參與團隊,繼先前介紹過八月剛出爐的金獅獎得主阿聯酋館《Wetland》,這次我們選輯其中 5 個特別有趣的團隊!
策展人 Hashim Sarkis 以五種尺度來探討「我們將如何共同生活?」,分別由「Among Diverse Beings」思考與其他物種共存的多元環境;「As New Households」透過科技與創新的建築方法探索家戶新型態;「As Emerging Communities」為社會提出新的公共空間想像、「Across Borders」跨越國界思考全球城市間的差距,保護空氣、海洋與雨林環境等共享資源;「As One Planet」將全球視為整體,聚焦於未來,並對全球氣候變遷提出解決方案。
 
此外也包含由全球大學研究單位深入分析的「Co-Habitats」、「Station」,探討衝突地區(如印巴邊界、貝魯特、艾茲賴格難民營)的社會狀態,以及其他相關議題。「How Will We Play Together」則由孩子們的視角出發,邀請五位建築師,思考當代遊樂設施的新樣貌。
 
01. 從巴西聖保羅的公共設施,交織於城市中具有活力與包容性的場所
《Access for All: São Paulo’s Architectural Infrastructures》(Co-Habitats)
 
說到優異的公共空間經營,大多會直覺式想到北歐國家,不過其實擁有高達 2,200 百萬的人口、作為世界十大城市之一的聖保羅,政府一直以來不斷投資公共建設,希望解決空間短缺及娛樂文化需求。正當許多城市邀請知名建築師打造標誌性建築吸引觀光客來訪、期待複製「畢爾包效應(Bilbao effect)」時,他們反其道而行,以「讓所有人都能拜訪(Access for All)」為出發點,讓建築與城市緊密的交織於一。


《Access for All: São Paulo’s Architectural Infrastructures》展出1950年代至今直得認識的公共空間設計。(Photo Credit:Laurian Ghinitoiu)
 
展覽由德國建築博物館 Architekturmuseum der TUM 策劃,選集 1950 年巴西現代建築起步之時至今 70 年間多件公共設施,包含教育、醫療保健、體育和文化空間,甚至是公園上簡單的頂棚設計,詳細分析建築的使用現況,透過影片、照片、建築模型與圖像、訪談,闡述聖保羅如何打造出一個個人們自在享用的空間。
 
以位在市中心的綜合文化大樓「Sesc 24 de Maio」為例,由曾獲2006年普立茲克獎的建築師Paulo Mendes da Rocha 與巴西建築團隊 MMBB Arquitetos 共同設計,他們將原 Mesbla 舊總部大樓加以改造。無論是底層善用原建築挑空設計,改造成與周圍接到連接的「SESC廣場」;或是垂直動線的再思考,於各層樓間透過寬敞舒適的坡道連接,增加空間流動性;甚至是都市中央也能享受陽光的屋頂游泳池,都能看出他們的城市思考!
 
Sesc 24 de Maio 頂樓泳池(Photo Credit:Ciro Miguel)
 
 
02. 無需燃料也能飛翔高空的塑膠袋氣球!引起人們意識當今石化燃料與全球暖化問題
《Museo Aero Solar For an Aerocene Era》(Across Borders)
 
走進展場空間,瞬間被滿佈五連六色的塑膠袋包圍,宛如一件擁有獨特拼貼美感的當代藝術品。
 
由阿根廷當代藝術家 Tomás Saraceno 發起的「Aerocene」,將數千數萬個廢棄塑膠袋黏貼成一個大型的氣球,僅需透過眾人合作晃動袋子、注入空氣,無需石化燃料、太陽能板、氫氦氣,利用太陽光自然加熱,靠著內外空氣的密度差,就能以無碳排的方式漂浮於空中!透過簡易手作完成之作,背後傳達著人們當今對於能源的依賴,以及嚴重的塑膠廢棄問題。

《Museo Aero Solar For an Aerocene Era》展場照片(Photo Credit:Francesco Galli、Courtesy of La Biennale di Venezia)
 
自 2007 年開始,Tomás Saraceno 組織的「Museo Aero Solar(太陽能航天博物館)」彷如一個大型社區,上百人共同動手創作,橫跨世界各地 20 多個城市,至今已再利用了數十萬個原本將被丟棄或掩埋的塑膠袋, Tomás Saraceno 說:「這是一個完全由重複使用塑料袋所組成的太陽能氣球,每次旅行世界各地,都會再添加新的部分」,希望藉此讓大家意識到,我們其實可以創造一個更加友善自然、無碳排的未來。

《Museo Aero Solar For an Aerocene Era》展場照片(Photo Credit:Marco Zorzanello 、Courtesy of La Biennale di Venezia)

Aerocene
 
03. 用藻類覆蓋建築立面,淨化空氣之餘還能食用!打造友善環境的新型態生活
《BIT.BIO.BOT》(As New Households)
 
今日全球面對著疫情與暖化威脅,我們是否能發展出全新的生活方式?EcoLogic Studio 研究下,他們發現藻類吸收二氧化碳、排放氧氣的性能比一般樹木更高,在家中培養藻類,不但能淨化空氣,快速生長特性還可供食用,作為蛋白質攝取來源!

《BIT.BIO.BOT》展出培養藻類的「Vertical Garden」、可做為建築立面簾幕的「Living Cladding」、以及提供食用藻類的「Convivium」。(Photo Credit:Andrea Avezzù、Courtesy of La Biennale di Venezia)
 
在《BIT.BIO.BOT》展區中,可見一個個由 3D 列印生物塑料製成的培養容器組成「Vertical Garden」,其二氧化碳吸收量等同於三棵成熟的大樹;以及高 3 公尺、寬 7 公尺,每個如同簾幕般的「Living Cladding」,可培養高達 7 公升藻類。(過去 EcoLogic Studio 便曾以此與歐盟關注氣候變遷與適應的組織 EIT Climate-KIC 合作,實現將 Living Cladding 覆蓋於建築立面之上的「Photo.Synth.Etica」,有效的為室內降溫、過濾空氣,如同現代城市生活的一層防護傘!)

Vertical Garden(Photo Credit:Andrea Avezzù、Courtesy of La Biennale di Venezia)
Living Cladding(Photo Credit:Andrea Avezzù、Courtesy of La Biennale di Venezia)
 
最後當然也可以到「Convivium」區域,在精緻的 3D 列印水晶玻璃杯中,細細觀察並品嚐培養容器所收穫的藻類。EcoLogic Studio 共同創辦人 Claudia Pasquero 指出,理想的狀態下,若我們能在地生產,共同透過這項機制將空氣、水汙染物轉化為高營養價值的食物,不平衡的生態由食物鍊與空汙傷害人體的機率,便可能大幅下降。

Convivium(Photo Credit:Marco Cappelletti)
 
 
04. 「洗手間是政治建築,是戰場!」從英國監獄、美國星巴克等七處廁所,看世界各地文化與政治隱性議題
《Your Restroom is a Battleground》(Station)
 
廁所雖是非常普遍的基礎設施,然而文化習慣以及現代社會中的經濟、環境問題等等都會影響到廁所建築的樣態。今日雖開始出現如 The Tokyo Toilet 結合美學並包容不同族群的公廁設計,然而放眼世界各地,仍不乏於性別、宗教、身障者、弱勢族群議題上相當不友善的如廁空間。此次由 Matilde Cassani(建築聯盟學院)、Ignacio G. Galán(哥倫比亞大學 巴納德學院) 、Iván L. Munuera(普林斯頓大學)、 Joel Sanders(耶魯大學)合作策劃的《Your Restroom is a Battleground》,一開始便直言:「洗手間是政治建築,是戰場。」

《Your Restroom is a Battleground》展覽現場(Photo Credit:Imagen Subliminal (Miguel de Guzman + Rocio Romero))
 
展覽將哥倫比亞、英國、海地、美國、南非、中國等六個國家中七處廁所,以模型呈現於展中,並指出當地使用者所面臨的問題。
 
以英國坎特伯雷監獄(Canterbury Prison)為例,這裡關押來自 66 種國籍、信仰 17 種不同宗教的囚犯,監獄也因此設計滿足各種信仰需求的空間。然而在2009年,他們為穆斯林設計淨禮設備、蹲式廁所卻引起納稅人聯盟(TaxPayers' Alliance)反彈,認為這項規劃不具必要性,而激進基督教團體則擔心這些地方可能成為聖戰士份子的溫床。展覽指出:「包含英國、美國等西方國家,另類右派媒體都基於同化邏輯而拒絕這些裝置,要求穆斯林適應他們所居住的國家。」從廁所這樣的基礎空間,就能看出文化與意識型態的摩擦。



英國坎特伯雷監獄廁所模型,下圖可見提供穆斯林禮拜前清洗身體的空間。(Photo Credit:Imagen Subliminal (Miguel de Guzman + Rocio Romero) / Natalia Guardia)
 
此外,不僅是宗教議題,在美國費城的星巴克,曾因一名白人店員指控兩名黑人在點餐前執意使用廁所,而使他們受非法入侵嫌疑被捕,在網路上引起 #BoycottStarbucks、#StarbucksWhileBlack、#WhiteSpace 等社群抵制與討論,使星巴克為此暫時關閉全國高達八千間店家,為員工們進行種族歧視訓練(racial-bias training),並發布聲明,說明未來無論消費與否,廁所都將「對所有公眾開放」。然而2019年,費城是當時全美吸毒狀況最為嚴重的城市之一,為了避免癮君子在廁所使用靜脈注射吸毒,當地眾多星巴克都將廁所改為藍光照明,希望藉此使得他們因注射困難而卻步,但這並無法防止毒癮者吸毒,只是拒之門外,甚至可說是某種鄰避的暴力象徵。而透過藍光將某部分的人排除在外,是否又是對於「公共」的重新定義?



費城星巴克廁所模型,圖中可見與黑人權益訴求相關標語。(Photo Credit:Imagen Subliminal (Miguel de Guzman + Rocio Romero) / Natalia Guardia)
5. 孩童的遊樂空間不該被定義!將有趣的建築元素融入遊具,打開身體感受自由想像
《The Playful Eight》 (How will we play together?)
 
城市裡孩子們的遊具難道只能是溜滑梯、盪鞦韆?在充滿想像力的年紀,遊樂場所是否也能讓孩童有更多自己的發揮空間?
 
延伸自大會主題的「How will we play together?」邀請了 5 間曾投入遊樂場所設計的建築團隊創作,其中瑞士建築事務所 HHF Architects 認為遊樂場其實與我們的社會相似,大量同質性複製,如同我們期望控制那些人們害怕、具有不確定性的事物,但遊樂場本該是個充滿樂趣與創造力的地方。



《The Playful Eight》裝置於馬格拉堡(Forte Marghera)室外展出。(Photo Credit:Andrea Avezzù、Courtesy of La Biennale di Venezia)

HHF Architects 的設計總是為建築議題激盪出獨特的想法,比如他們曾與藝術家艾未未攜手設計位在紐約近郊的藝術收藏空間 Artfarm,用常見的農用鋼構與柔軟的PVC設計內部隔層,就製作出如同現代雕塑品般的空間;或與丹麥建築團隊 BIG 合作,為哥本哈根 3 Days of Design設計節打造 PUZZLE HOUSE,僅運用簡單的塊體,便打造可讓大人小孩合作同遊的物件。
 
此次作品「The Playful Eight」,他們從過去經手遍佈世界各地的項目汲取靈感,使用耐候的栗木製作拱門、弓形、圓形和水平等設計元素,製作了 8 種不受定義的空間。比如其中有一件圓弧錯落的構建,即是取自墨西哥哈利斯科州朝聖之路上的冥想與觀景平台 Ruta del Pelegrino,視線中一道道圓弧在攀升與穿梭的過程交錯,產生具有變化性的視覺感受。將這些有趣的概念濃縮到孩子們的遊具上,也為幼時的身體探索帶來更多變化!


 HHF Architects以過去在墨西哥朝聖之路上的作品Ruta del Pelegrino為靈感,將建築邏輯鑲嵌至遊具上。(Photo Credit:HHF Architects)

(Photo Credit:Andrea Avezzù、Courtesy of La Biennale di Venezia)

(Photo Credit:Andrea Avezzù、Courtesy of La Biennale di Venezia)

■ HHF Architects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