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Art

2022馬祖國際藝術島攻略!一起到馬祖藝術跳島旅行,完整策展概念及必買周邊搶先看

2022馬祖國際藝術島「島嶼釀」開幕了,自即日起至4/10,於馬祖四鄉五島透過8個策展計畫,邀請了41組跨領域團隊與在地共創,共展出39件藝術作品,今年四月前無法出國,那就到馬祖來一場跳島的藝術旅行!

 

MOT TIMES特別飛到馬祖,跟著我們一起走入地下坑道、潛入東莒的神秘小海灣,精選必看藝術作品,透過藝術的視角重新認識馬祖在地的文化與歷史。
2022馬祖國際藝術島正式登場了!由中華文化總會與連江縣政府主辦,吳漢中擔任總策劃的2022馬祖國際藝術島「島嶼釀」,如同其名,值得來到馬祖慢慢看、細細體會藝術與在地文化交會的陳香。
 
「風土交會是我們策展策略的起點。」吳漢中說。面對越來越多的大型藝術季出現在台灣各地,總策劃團隊希望此次馬祖國際藝術島能更向下扎根,與在地有更多的對話與交流。

因而,2022馬祖國際藝術島邀請藝術家生活於在地,在島上長期觀察交流,積累結晶出一件件藝術作品,誠懇謙遜地回應馬祖的在地文化與歷史,大部分作品更是現地製作。馬祖國際藝術島也不僅僅是一個藝術季,更期許是一場文化運動,盼以10年為願景,長期藉由文化與藝術促進各島間的交流,重新想像未來的馬祖,進而打造具有獨特魅力的馬祖國際藝術島。
 

 
(Photo Credit:馬祖國際藝術島)
 
2022馬祖國際藝術島怎麼玩?

然而眾多作品,該如何規劃行程?MOT TIMES先就藝術類展覽推薦規劃行程(建築類展覽將於之後另有一篇完整報導)。建議前兩天可先以南竿島的「地下工事」及「傾聽島嶼的聲音」為主,第三天再搭船至東莒「迴島嶼吧」,安排東莒一日遊。若尚有時間,則可以到北竿及東引走走(各有一件《採光》及《風塔》作品)。
 
此次馬祖國際藝術島有哪些精彩作品呢?前往馬祖前,先跟我們一起來一場線上的跳島旅行!


《風塔:乘風而行的藝術共創旅程》。(Photo Credit:馬祖國際藝術島)
 
「地下工事」── 潛入地下坑道冒險,以藝術重新看見戰地歷史
地點:南竿77據點、南竿山隴排練場、南竿軍人紀念公園、北竿後澳民宅

馬祖擁有著世界級獨特的軍事地景,光是在南竿島上就有95座軍事據點,是全世界軍事坑道最密集的島嶼。
 
今年是馬祖戰事解除的30週年,而由林怡華(Eva)策展的「地下工事」正點出馬祖特殊的軍事風景。她以南竿77據點為主展場,邀請大家走入軍事坑道,藉由「藝術翻土」的動作,希望能帶大家透過藝術作品,重新看見這段歷史,並思索當戰爭停止時,這些空間又能如何被想像。
 
走下蜿蜒的坑道,遇見的第一件作品是曹楷智的《地下的故事-永夜淘光》。長期在馬祖深耕藝文的曹楷智老師,南竿77據點一直是他的藝術工作室,進駐後,就持續的整理地下坑道內的空間,鑿開原來封印的射口,讓坑道重見光明。Eva特意請曹楷智保留鑿出的土壤,象徵著他精神勞動跟創作的過程,並對照著過往士兵其實也是如此開鑿隧道,同時亦邀請觀眾拿起鏟子體驗翻土鑿洞,讓觀眾不只是觀看,更以身體的動作,引領我們回到當初那個勞動的狀態。利安.摩根《照理來說,應該可行》則選擇設置於士兵們的地下寢間,運用人工燈光,讓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植物委靡的狀態回應著當時士兵長久生活於地下無法見光的精神困頓性。

曹楷智《地下的故事-永夜淘光》,南竿七七據點。(Photo Credit:馬祖國際藝術島)
 
利安摩根 Liam Morgan《照理來說應該可行》,南竿七七據點。(Photo Credit:馬祖國際藝術島)

陳飛豪《水流之神》及丁建中《靜候之景:馬祖列嶼》則觀照著馬祖的地景與宗教文化。陳飛豪讓坑道一秒變身為電影院,他在《水流之神》的多部短片中,以不同視角探索著「水流屍成神」的應公信仰。另外,他將早期國家電影中心拍攝的馬祖政令宣導片中的空景,重新剪輯,變成看似紀錄馬祖日常生活的短片,原來政令宣導片中的配角變身為藝術作品中的主角,也隱喻著馬祖在脫離戰地角色後,重新看見在地居民的主體性。丁建中則將水霧迷茫的氣候反映於作品中,他拍下南北竿及東西莒的風景,隨著空間內的裝置噴灑水霧後,攝影的乳白感溼油墨材質,讓攝影畫面逐漸浮現,而且空間溼度越高越清楚,呈現記憶時而浮現時而消逝的狀態。

陳飛豪《水流之神》,南竿七七據點。(Photo Credit:馬祖國際藝術島)

丁建中《靜候之景:馬祖列嶼》(Photo Credit:Josh Peng)

廖建忠的大型作品《珠螺村藝術裝置》則展出於南竿軍人紀念公園。這裡過去其實是當地村民熱愛的休憩放鬆之處,然而忠靈祠設置於此後,諸多傳說讓村民不再至此。Eva與藝術家廖建忠特意選擇此處,是希望能藉由藝術作品,讓更多人願意踏入這片有著壯闊海景的公園,進而慢慢消解當地人對這裡的既定印象。廖建忠以連江縣縣花紅花石蒜(彼岸花)及象徵過往戰地記憶的槍砲創作此件作品,並讓花葉從不相見的彼岸花在此作品中相遇,期待為這裡再度帶來活力。


  
廖建忠《珠螺村藝術裝置》,作品名暫定,策展人Eva規劃正式作品名將由村民們投票決定。(Photo Credit:Josh Peng)

除了南竿77據點及南竿軍人紀念公園外,「地下工事」亦在南竿山隴排練場(舊中山堂)及北竿後澳民宅展出劉致宏的《漁火》及邱承宏《採光》,試圖重現過往馬祖的漁業及自然風景。

邱承宏《採光》,北竿后澳老宅。(Photo Credit:馬祖國際藝術島)

「傾聽島嶼的聲音」── 從聲音與空間的紋理開始,探索時間與地景的變動
地點:南竿馬祖民俗文物館、南竿53據點
 
「我覺得藝術可以成為重新啟動你認識這個島嶼的過程,認識不同的人事物,找到新的觀點。」策展人陳宣誠說。
 
由陳宣誠及廖億美共同策展的「傾聽島嶼的聲音」,是一個重新思考馬祖這塊土地的藝術採集與創造計畫。本身是建築背景的陳宣誠,花了三年時間與藝術家們,一一探勘南竿島上的軍事據點,探索各據點間、據點與地景及文化間的關係,策展思維及方法超級建築人。

共感地景創作《折射島》。(Photo Credit:馬祖國際藝術島)

共感地景創作《折射島》。(Photo Credit:馬祖國際藝術島)
 
「傾聽島嶼的聲音」共有南竿馬祖民俗文物館及南竿53據點兩展場。其中在南竿馬祖民俗文物館中,展出了此次藝術家們的採集方式及創作概念,建議在前往南竿53據點前,可至館內先看展,對於南竿53據點所展出的作品,會有更深入的理解。

南竿馬祖民俗文物館中展出了此次藝術家們的採集方式及創作概念。(Photo Credit:馬祖國際藝術島)

圖中的過道空間為藝術家澎葉生作品《一座遠離海洋的島》,走入其中,可以聽見藝術家在馬祖所收集的聲音風景。(Photo Credit:馬祖國際藝術島)
 
走入南竿53據點,在此展示著9件現地製作的作品。藝術家王文心的《拜訪瓊麻2》,一株瓊麻與一片水池靜靜佇立於此,映射著周圍環境,捕捉了空間內的國民黨徽、窗外的天際風景、以及變幻萬千的詩意光線,想像著留在這裡的瓊麻感受到的是什麼樣的風景。

王文心《拜訪瓊麻2》。(Photo Credit:馬祖國際藝術島)

蔡宛璇聲音裝置作品《鄉音為響-言吾言寺》。
(Photo Credit:馬祖國際藝術島)

蔡宛璇《鄉音為響-有些字詞像鑰匙》。(Photo Credit:馬祖國際藝術島)
 
持續下行,位於53據點最底層的是鄒享想的《枕待》,作品名源自馬祖著名地標「枕戈待旦」。在陳宣誠眼中,此作品不僅是繪畫,更是一件「繪畫雕塑」。鄒享想的畫作凝縮了據點內的質地及時間,並將畫作概念延伸到整個立體空間,既是繪畫又似雕塑;作品展示跳脫傳統畫廊的呈現方式,她砌上仿若射口意象的水泥座體、架上生鏽鐵件,再將畫作置於其上,刻意不打燈,讓畫作與戰時士兵們在據點所做的標記融為一體。因而,作品與戰時遺跡的界線模糊了,過去與現在在那一瞬間交織,清晰與未明共存。


鄒享想《枕待》。(Photo Credit:馬祖國際藝術島)

鄒享想《枕待》。(Photo Credit:
馬祖國際藝術島)

東莒「迴島嶼吧」── 與在地及志工們一同共創,回看在地的信仰文化與生態議題
地點:東莒神秘小海灣、東莒大埔聚落、東莒64據點
 
你對東莒的印象是什麼?是擁有150年歷史的東莒島燈塔或是被CNN評選為世界15大奇景的藍眼淚海景?
 
「迴島嶼吧」策展人黃鼎堯、陳泳翰希望讓大眾看見東莒的在地「白馬尊王」的信仰文化,並反思藍眼淚觀光現象所帶來的生態問題。在物資珍貴的東莒島,兩位策展人與藝術家溝通,期盼藝術作品材料以自然素材或是回收廢材為主,且所有藝術品都能再被利用,而不只是一次性的展示。策展概念反映著馬祖人愛物惜物,一物多用的精神。
 
位於神秘小海灣的《路上藍眼淚計畫-島塑椅》,是由不廢跨村實驗室與島上居民及志工們共創的凳子,總共近50件。創作者之一的楊芳宜2019年時就曾來到東莒,當時就對島民們擅於廢物利用的精神印象深刻。此次團隊運用廢棄漁網、章魚籠、棧板及漂流木,邀請志工們以藍眼淚為意象編出椅墊並製作馬祖人常用的凳子,希望藉由作品回應在地精神,同時也讓觀眾意識到海廢所帶來的生態危害。期間並舉辦「出椅張嘴」的凳子認領活動,全數皆已被島民認領完,展期結束後,這些凳子將回歸島民家中,與他們一起好好生活。

不廢跨村實驗室《路上藍眼淚計畫-島塑椅》。(Photo Credit:Josh Peng)
不廢跨村實驗室《路上藍眼淚計畫-島塑椅》。(Photo Credit:Josh Peng)

不廢跨村實驗室《路上藍眼淚計畫-島塑椅》。(Photo Credit:馬祖國際藝術島)
 
由土偶及扌日土團隊創作的《犬島海馬-土擺暝》,從馬祖的特色信仰擺暝文化出發,打造出犬馬造型的土偶,分別象徵東莒(舊名東犬)及白馬尊王,所有胚土皆源自於東莒島。一個個圓盤上書寫著團隊所採集的故事,並以土偶們重現故事風景。這些圓盤與燈塔造型的酒壺,之後也將實際用在馬祖盛大的「擺暝」慶典的供桌上,一同答謝島上諸神一年的庇佑。

土偶及扌日土團隊創作的《犬島海馬-土擺暝》。(Photo Credit:馬祖國際藝術島)

鐵鏽物件|陳穎亭《鐵鏽物件-東莒植物、礦物與鐵鏽染色計畫》。(Photo Credit:馬祖國際藝術島)

鐵鏽物件|陳穎亭《鐵鏽物件-東莒植物、礦物與鐵鏽染色計畫》。(Photo Credit:馬祖國際藝術島)

於2018年長期蹲點於東莒大埔聚落、經營「大埔plus計畫」的策展人泳翰,對著這片土地有著很深的感情。這些年,東莒人口持續外移,2009年時,大埔聚落更從全盛期的200多位居民變成無人聚落,2017年終於再度遷回第一位長住居民,經過團隊及在地居民的一起努力,如今共有9人長住於此(包含兩位在此租屋工作的朋友),這數字雖看似不多,但卻是極為珍貴的成果。「大埔plus計畫」每年皆會舉辦「換生活」計畫,邀請大家來此長住(至少10天)深入了解大浦,為大埔聚落帶來更多創意活水,詳細內容可持續追蹤「大埔plus計畫」的臉書。
 
從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始,重新認識馬祖
 
「我們的知識和信仰會影響著我們觀看事物的方式。」知名文化藝術評論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曾如此寫道。

馬祖國際藝術島正希望透過以藝術家及建築師的視角,讓我們看見馬祖並不只有藍眼淚,它還有極為珍貴的戰地歷史、閩東文化、擺暝習俗,種種文化交織了底蘊深厚的馬祖風景。當我們開始有了這些認識,下一次再來到馬祖,我們觀看到的一切,將不再僅止於表層的現象,而能繼續向內探索。

PLUS+馬祖國際藝術島必買周邊搶先看!
 
除了精采展覽作品外,這次策展人泳翰及鼎堯也在大埔開了一家馬祖國際藝術島的「限定商店」,銷售著可愛的小土偶及藝術家陳穎婷與志工們所創作的鏽染T-Shirt,所有收入都將贊助「大埔plus計畫」的廚房興建計畫。如果有來到東莒,別忘了為自己帶回紀念的記憶,同時支持「大埔plus計畫」團隊繼續走下去!

 
這次策展人泳翰及鼎堯也在大埔開了一家馬祖國際藝術島的「限定商店」,所有收入都將贊助「大埔plus計畫」的廚房興建計畫。(Photo Credit:左圖 by Josh Pneg 、右圖 by 馬祖國際藝術島)
 
「迴島嶼吧」策展團隊也透過《島嶼味蕾實驗室》和馬祖在地知名旅宿與好店:日光春和、西尾半島、依嬤的店,透過料理分享海洋、植物、傳統的故事。同時也在東莒發起「島人廚房」,並邀請台灣團隊吳謝私廚及墊墊胃駐點創作,轉譯島嶼特色食材,歡迎民眾登島品嚐,透過味蕾認識馬祖。每天限量推出,來到馬祖前記得先預約,品嚐在地的創意料理。

 
左為日光春和主理人劉浩晨及陳敏推出的限定餐點,右為日光春和主理人之一陳敏。(Photo Credit:馬祖國際藝術島)
 
依嬤的店推出的限定套餐,右為依嬤的店陳冠宇。(Photo Credit:馬祖國際藝術島)
 
左為西尾半島的創作團隊鍾京燁、施佩吟、李振元,右為西尾半島推出的限定套餐。(Photo Credit:馬祖國際藝術島)
 
此外,馬祖國際藝術島也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將馬祖的老酒文化融入拿鐵中,帶來Let's Cafe「老酒風味拿鐵」。微甜的口感搭配老酒的溫潤香氣,成為寒冷冬天裡最暖心的飲品。2月12日起,在馬祖的全家四間店舖就能搶先品嚐到這款「老酒風味拿鐵」,上島時別忘了買一杯!

延伸閱讀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