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屏東必訪!力口建築將老糧食局變身「德旅店」,留下過往建築的記憶與竹田米業風華
搭著火車一路駛向屏東,於竹田車站下車,對面即是「力口建築」與「丁尺建築師事務所」改造老碾米廠的「大和頓物所」,完全保留現有穀倉結構與外牆,在充滿歷史韻味、流溢南國光與風的空間裡,油然而生一間現代感咖啡館,如今已是許多旅人品嚐咖啡的幽境。不過,這只是老德興米廠轉身的第一步。
2018 年,德興米廠創辦人張德財的第三代子女,邀請「力口建築」重新設計一旁前身為糧食局的透天厝,活化與改造為竹田第一間可提供住宿的空間場域「德旅店」,經歷近 3 年規劃整理後開始對外開放。光與風在建築垂直動線之間交錯,引自豐沛地下水層的中庭水池緩和了當地夏季的炙熱氣候,台灣櫸木、山馬茶花、穗花木蘭、薜荔等等各種植物悠然生長,仿若一座垂直花園。
2018 年,德興米廠創辦人張德財的第三代子女,邀請「力口建築」重新設計一旁前身為糧食局的透天厝,活化與改造為竹田第一間可提供住宿的空間場域「德旅店」,經歷近 3 年規劃整理後開始對外開放。光與風在建築垂直動線之間交錯,引自豐沛地下水層的中庭水池緩和了當地夏季的炙熱氣候,台灣櫸木、山馬茶花、穗花木蘭、薜荔等等各種植物悠然生長,仿若一座垂直花園。
德興米廠後代返鄉,力口建築設計保留糧食局風華的「德旅店」
屏東竹田過去曾是南部重要稻米囤貨集散地,在日本時代也因此得名「頓物」。1942 年「德興米廠」創辦人張德財在木構造車站前一磚一瓦的建立起米倉群,不但成為當地碾米儲藏、糧食局米穀繳糧的重要基地,也是孩子們玩耍的遊樂場、大家心目中的客家大夥房。
「德旅店」的前身即是當時的糧食局,也是德興米廠創辦人的起家厝,然而經歷產業沒落,德興的倉庫群體與糧食局被分割且各自分屬於不同地主,在 2015 年大和改造舊碾米廠後,2018 年張家第三代姐妹兩人,也回到這個充滿兒時回憶的場域,將原為糧食局的建築變身為旅宿,希望重拾這裡熱鬧的風華與記憶。因此,如何重新組構與延續記憶的熟悉感,成為力口建築設計的核心課題。
透過建築語彙,融入米倉記憶
如同一旁的大和頓物所與石院子,「德旅宿」也著重於留下過往紋理,除了保留與鄰房的舊磚牆,透過傳統洗石子工法創造建築的新皮層,使壁面粗礪如同米粒觸感;設計也在既有建築體外牆留下山型屋架木橫樑嵌入磚牆的孔洞,加強磚造上排列有序「口」, 彷彿看見舊時屋頂的形狀。除此之外,立面上也另造了 51 個窗口,讓風、光、植物能自由的通透穿梭,甚至成為鳥兒休憩的空間。
如同向南國氣候敞開的垂直花園
在這裡,建築向自然敞開。中庭引入基地豐沛地下水,創造一圓型薄池,在常日艷陽的屏東具有微氣候調節作用,順著水池的弧形動線走入玻璃屋接待大廳中,可見屋頂運用磚紅色火山石堆砌達到遮陽效果,陽光透過石隙,光影灑在磨石子地坪。
力口建築拆除舊有透天厝的直梯,並另設計了多處垂直梯間。通透的空間形成風的通道,熱空氣往上形成對流,陽光也得以走入了空間;一旁栽植貫穿樓層的樹木,創造可呼吸的建築。
空間分佈上,二樓提供六床的背包客房、衛浴區與交誼廳,每個獨立床位皆有各自的置物、掛衣空間;三樓則以中間的花園作為兩間家庭房的焦點;依循著旋轉梯向上,頂層為屋主的房間與開放花園,提供一處視野寬廣的戶外休憩空間。
打開一處半公共空間,重新詮釋過往熱鬧氛圍
此外,一樓民宿入口,力口建築順應土地產權分割而切出一個開口,退縮一處駐留的前院,讓街道空間得以延展到內部的半戶外空間,增加街區連結感。週末時,一樓的私領域對外開放為半公共性的微型廣場,連結竹田驛園的市集,引導遊客們進入私領域空間。晚上也提供場地租借,成為鄉公所與各社團夥伴們交流互動的空間,藉由適度的開放性,活絡鄰里之間互動,如同大家族們回家的夥房客廳。
力口建築提到,「鄉村是近年來不斷被討論的議題, 從都市計畫與土地使用分區,建築上的混構與游移在法規邊緣的模糊性,帶來許多混亂、粗曠但又自成微型模矩的空間型態」,在屏東竹田,他們與地方團隊合作,從起初的大和頓物所、石院子到現在落成的德旅店,都在嘗試找出回應屏東氣候,同時又能將歷史痕跡融入現代生活的建築型態,在鐵皮倉庫與透天厝混構的紋理上,找出共生的對話交流。
■ 德旅店
地址:屏東縣竹田鄉豐明路22號
■ 力口建築 Studio APL www.sapl.com.tw/
■ 德旅店
地址:屏東縣竹田鄉豐明路22號
facebook:www.facebook.com/hosteltokutabi.tw
■ 力口建築 Studio APL www.sapl.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