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彰化走讀藝術節登場!范承宗、黑川互動媒體藝術等10組團隊,在鹿港小鎮的閩式建築、街道巷弄中揮灑創作
彰化許多地方都保持著未被干擾的純樸,尤其在曾為天然良港的鹿港小鎮,舊時的閩式建築、洋式公會堂、媽祖廟之間,老街一帶巷中仍然可以看見製作傳統大蒸籠、曬烏魚子,甚至是居民坐在門口閒聊等生活的痕跡。
在彰化建縣滿 300 年的日子,以鹿港基地舉辦 2022 彰化走讀藝術節《彰開藝境》一系列活動!
不僅有眾多表演,也特別邀請藝術家們以當地文化為靈感,從桂花巷藝術村、鹿港文武廟、鶴棲別墅、十宜樓、到和興青創基地,創作 10 組藝術裝置,各藝術團隊期間更舉辦呼應創作的 16 場互動工作坊,若想更深入認識地方,假日也邀來文史工作者們帶領走讀旅行活動,分享小鎮記憶與趣聞軼事。
在彰化建縣滿 300 年的日子,以鹿港基地舉辦 2022 彰化走讀藝術節《彰開藝境》一系列活動!
不僅有眾多表演,也特別邀請藝術家們以當地文化為靈感,從桂花巷藝術村、鹿港文武廟、鶴棲別墅、十宜樓、到和興青創基地,創作 10 組藝術裝置,各藝術團隊期間更舉辦呼應創作的 16 場互動工作坊,若想更深入認識地方,假日也邀來文史工作者們帶領走讀旅行活動,分享小鎮記憶與趣聞軼事。
亮點 1:鹿港大街小巷中 10 組藝術裝置,用藝境虔讀土地的意境
遍佈鹿港各地的裝置藝術由原物創意擔任總策劃,邀請包含范承宗、成若涵、黑川互動媒體藝術、禹禹藝術工作室...等共 10 組藝術家在鹿港的大街小巷中創作,無論是在閩洋混合風格建築「鶴棲別墅」旁的閒置地、閩式建築「鹿港意樓」窗邊,甚至是剛修復好的「十宜樓」,這等當年文人雅士相邀清夜吟詠、品茗對月之所,都能見到轉化彰化工藝與匠思的藝術。策展團隊也特別為此打造導覽地圖(☞請點此連結),讓民眾按圖索驥,遇見當地特色場景及藝術。
1. 范承宗《遊戲》
藝術家范承宗經常以創作回應逐漸消失的傳統技藝與記憶,在「鹿港文武廟」戶外草地的大型空間裝置藝術作品《遊戲》,則試圖再現傳統戲棚竹構劇場的方法,以上千隻孟宗竹搭建的戲台裝置,除了使用許多圓弧設計,呼應鹿港廟宇的翹脊、閩式建築山牆的弧型等等,設計讓人們得以「登台」的階梯、或是藏身「戲棚腳下」的空間,人們於此上台和下台、不斷穿梭,時而在外成為觀眾,時而也入戲遊走其中,如同遊於戲台,也若好戲上演。
《遊戲》在白天歡迎著人們入內乘涼休憩,入夜華燈初上之際將點亮燈光,在竹構之間泛出幽微美麗的微光。
范承宗《遊戲》,竹、木、烤漆鐵件、LED燈具,1300 x 900 x 450公分。(Photo Credit:原物創意 提供)
選址於「鹿港文武廟」旁,可以直接對比感受藝術家挪用當地建築圓弧元素的特色。(Photo Credit:原物創意 提供)
入夜後裝置點起昏黃微光,形成黑夜中溫暖的所在。(Photo Credit:原物創意 提供)
2. 成若涵《鹿港,好!》
曾經創作《紙雕,台灣百景圖》細膩刻畫人物表情、街道巷弄生活的新銳紙雕藝術家成若涵,這次在「鹿港龍山寺」前創作《鹿港,好!》,取傳統廟宇擲筊時一正、一反「聖杯」允諾為「好」之意,透過造型訴說鹿港是個好地方。
親訪龍山寺的過程中,成若涵感受到傳統廟宇藏著許多前人智慧與秘密,此次特別與鹿港國中美術班共創,先邀請導覽老師為學生們講解廟宇建築元素,接著讓孩子們親手繪製自己感興趣之處,再將這些圖騰加以轉化為適合金屬鏤刻的圖騰,呈現於 3 米高上的裝置之上。此外,一旁還有互動籤筒,讓民眾在抽籤之後可以掃描 QR Code,即便沒有專業講解,也能感受廟宇之美背後身後的典故意涵。
成若涵《鹿港,好!》,金屬、LED燈,400x200x300公分。(Photo Credit:原物創意 提供)
《鹿港,好!》一正一反的「聖杯」上,分別刻鏤「鹿」、「港」古字,並在圖騰處一面以圓孔呈現傳統建築的古樸、一面以三角形融入當代創作的現代感,彼此交融。(Photo Credit:原物創意 提供)
《鹿港,好!》(Photo Credit:原物創意 提供)
《鹿港,好!》(Photo Credit:原物創意 提供)
3. 路瓦里維拉(Lua Rivera)《水神》
過去鹿港其實是個河道深闊、可供大船入港繁華港埠,「水」之於這座小鎮有著特殊意義。此次墨西哥視覺藝術家 Lua Rivera 使用台中、彰化一帶成衣工廠所提供的布料角料製作《水神》,布條在舊鹿港溪水岸隨風飄蕩,呈現如水般「流動」的概念。
策展人蔡致偉分享,由於這次藝術裝置走入聚落社區之中,許多藝術品都在創作過程中受到街坊鄰里的關注,尤其是《水神》這件作品,從最初的形式到如今的樣貌,可說是與周圍鄰里密切交換想法的呈現。
Lua Rivera 《水神》,布料、鋼筋、油漆、LED燈,600公分(長)x1000公分(寬)x 200公分(高)、200公分(長)x 50公分(寬)x 150公分(高)。(Photo Credit:原物創意 提供)
《水神》(Photo Credit:原物創意 提供)
《水神》(Photo Credit:原物創意 提供)
《水神》(Photo Credit:原物創意 提供)
4. 考工記工作室《魯班月》
昔日夏郊旗下大行號「慶昌」陳家的閩式建築「鹿港意樓」,建築保存良好,抬頭可見美麗雕刻,橘紅磚牆流露著主人精心照拂的潔淨色澤。在老建物上,「考工記工作室」的木製作品以千年歷史的三軸組合積木「魯班鎖」為創作基礎,透過數位參數化建模軟體進行運算,產生外圍密集至中央逐漸空透,且由實漸變到虛的圓形立體雕塑;並為了不傷及建築,此作未有任何侵入式固定,全以易拆卸的構建繫於窗戶上。
考工記工作室《魯班月》,木、烤漆鐵件、LED燈具,200x200x40公分。(Photo Credit:原物創意 提供)
《魯班月》(Photo Credit:原物創意 提供)入夜後《魯班月》亮起溫暖的光線,成為鹿港老街牆上一輪圓滿傳統工藝智慧與現代數位科技的明月。(Photo Credit:原物創意 提供)
5. 王振瑋《湧流》
在前身為日本時代「和興警察官吏派出所」宿舍群的「和興青創基地」,藝術家以傳統建築屋瓦下的輔助材料「瓦押條」為媒材,作品的姿態意喻青創基地的產生,仿若在鹿港這傳統場域裡再次注入源源不絕的活力。
王振瑋《湧流》,瓦押條、壓克力顏料、鐵,800x200x650公分。(Photo Credit:原物創意 提供)
《湧流》以手工為每個瓦押條上色,並配合場地人行在約2米處才進行木條交錯變化。(Photo Credit:原物創意 提供)
《湧流》以手工為每個瓦押條上色,並配合場地人行在約2米處才進行木條交錯變化。(Photo Credit:原物創意 提供)
《湧流》(Photo Credit:原物創意 提供)
6. 賴彥勳《不材之木》
過去鹿港文風盛行,曾在日本時代任鹿港街長的陳懷澄,過去便常邀請當時的三大詩社之一「櫟社」於「十宜樓」聚會,此地「宜琴、宜棋、宜詩、宜酒、宜畫、宜花、宜月、宜博、宜煙、宜茶」因而得名,為過往文人雅士們相聚之所。
如今這座建築經過重新整修開放,藝術家賴彥勳新作《不材之木》以「櫟社」命名時所取之櫟木(台灣欒樹)為創作主體,九根櫟木象徵櫟社創社之九人。標題來自其社名用意「學非世用,是為棄材:心若死灰,是為朽木。今夫櫟,不材之木也,吾以為幟焉。」雖自稱是無商業價值,難以製材的欒樹,但卻彼此砥礪,堅持各種文化運動,如同廉材削尖,不但是朝向當權者的利矢,也是傳遞歷史文化的信箭。
賴彥勳《不材之木》,台灣欒樹,作品規模可依場地調整(約略400x200x500公分)。(Photo Credit:原物創意 提供)
作品將樹木根部削尖朝上,仿若武器般銳利,也象徵當年「櫟社」詩人們各具批判精神,不但是朝向當權者的利矢,也是傳遞歷史文化的信箭。(Photo Credit:原物創意 提供)
《不材之木》(Photo Credit:原物創意 提供)
7. 宮城有加《蛙港神社》
鹿港在 18、19 世紀作為台灣繁榮的商業港口之一,往來船隻多不勝數,是台灣與清朝的商品匯集之地。而隨商船南來北往的不只是民生物資和舶來品,起乘風破浪而來的還有各種寄居在貨櫃夾縫間的細小動物們。
如同旅人到了新天地需要拜碼頭、安神明,除了連結至過往當地也有座「鹿港神社」的記憶,日本藝術家宮城有加想像,或許在當時也有一個小地方是供這些跟著鹹水的「朋友」們下船休息、向神明報到的地方,就會看見這些青蛙、壁虎們,下了船後,到市區買了最負盛名的糕餅,提著來向神明拜平安,祈求旅途順利,這樣隱藏於市井的景色。
宮城有加《蛙港神社》,陶瓷、木材,作品規模依場地而定。(Photo Credit:原物創意 提供)
小神社上也可見到以鹿港的「鳳眼糕」裝飾壁面、「蝦猴」作為翹脊元素,以及兩隻「螃蟹」象徵神祇「田都元帥」過去為螃蟹濡沫長大的典故。而神社常見的狛犬,到這裡則變成了壁虎!(Photo Credit:原物創意 提供)
隨著動身靠近這座小神社,可以感受到成排鳥居的高度逐漸降低,直至尾端讓來訪「參拜」的旅人彎腰與之視線平行。(Photo Credit:原物創意 提供)
8.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無限陣列=[]》
黑川創辦人胡縉祥分享,在今日時代演變的速度越趨快速,就連藝術品也演進至使用 NFT(非同質化代幣)數位收藏,然而我們追求的是什麼呢?在桂花巷藝術村的草地上,《無限陣列=[]》是創作者到了鹿港後,在緩慢生活步調下對時代的反思。
白天隨著機器搖擺,鏡面反射四周光影,晚上在燈光下近看則如洞穴般無限延伸,光影動態之中,作品將結合黑川獨立製作的電子音樂、以及鹿港小鎮音樂,耳際之間仿若感受著舊時岸邊工人們歡唱的聲景。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無限陣列=[]》,互動程式、電腦、喇叭、推桿馬達、控制器、發光二極體、壓克力、鐵 ,每個單元120x120公分 /共12個單元。(Photo Credit:原物創意 提供)
《無限陣列=[]》(Photo Credit:原物創意 提供)
《無限陣列=[]》(Photo Credit:原物創意 提供)
《無限陣列=[]》(Photo Credit:原物創意 提供)
9. 吳芊頤 《窗景詩-鹿仔港》
到了鹿港公會堂前廣場,你知道自己腳下曾是一片泊船海港?藝術家吳芊頤以望向鹿港溪遠方的觀看視角,重現清代前期「鹿港飛帆」景象,將商業熱絡繁華的景觀重新詮釋,藉由解讀窗裡的元素,回望此地原為港灣的熱鬧風貌。
藝術家透過交代拼貼創作,使用銀色錫箔烘托港口繁華,一條條藍色膠帶則代表著濤濤海浪,豐富的拼貼色彩經過數位化後呈現於具穿透感的介面上,每日自然光映照出的影子變化,改變場域中光的流變,《窗景詩-鹿仔港》的循水探路下流露城市中的意外風景,創造跨越今昔的時空維度,形塑舊時代的記憶樣貌。
吳芊頤 《窗景詩-鹿仔港》,數位輸出貼於壓克力板、方管烤漆、LED燈條,990x200公分。(Photo Credit:原物創意 提供)
《窗景詩-鹿仔港》(Photo Credit:原物創意 提供)
《窗景詩-鹿仔港》(Photo Credit:原物創意 提供)
10. 禹禹藝術工作室《合十》
鹿港曾是臺灣商業、經濟、交通、人文薈萃之重地,經商來往的人們在此匯聚、交流並繁衍生根,隨著時空的推進,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人們持續深耕,創造與傳承並進豐富著鹿港的文化底蘊。
創作團隊以「合十手勢」作為發想,融入鹿港傳承百年的手工曬麵意象,讓「傳承」成為這塊土地的能量,並將人們雙掌合十向媽祖祈求的虔誠之心,伴隨著光影綻放渲染在土地上,期許人們追求良善的同時,也將此精神散發給身邊所有人事物上。
禹禹藝術工作室《合十》,竹、鐵件、LED燈具 ,380x180x400 (一組件) 、380x180x300 (兩組件)、380x180x250 (一組件) 公分。(Photo Credit:原物創意 提供)
《合十》(Photo Credit:原物創意 提供)
《合十》(Photo Credit:原物創意 提供)
亮點 2:16 場與創作者、工藝家們面對面的藝術工作坊
☞ 報名連結
即日起至 7/24 每週六、日,地方工藝師和這次參與藝術裝飾創作的當代藝術家們,將交錯進行 16 場極具實驗精神與意圖的工作坊,每場次約九十分鐘。個別以不同方式和視角,探索創作上新銳和傳統間的差異,試圖從形式、技法、媒材、題旨、美感經驗等各角度切入,追尋彼此創作本心和創作願景的共鳴,亦可謂新舊世代對戲。
即日起至 7/24 每週六、日,地方工藝師和這次參與藝術裝飾創作的當代藝術家們,將交錯進行 16 場極具實驗精神與意圖的工作坊,每場次約九十分鐘。個別以不同方式和視角,探索創作上新銳和傳統間的差異,試圖從形式、技法、媒材、題旨、美感經驗等各角度切入,追尋彼此創作本心和創作願景的共鳴,亦可謂新舊世代對戲。
若你在鹿港的旅途中看見了喜歡的藝術品,或對當地傳統工藝深感興趣,千萬別錯過這次與這些創作者們面對面動手交流的機會!
亮點 3:傾聽在地的故事!2 條藝術走讀輕旅行路線
☞ 報名連結
藝術走讀輕旅行分二條路線,包含藝術裝置路線「鹿港藝遊-新舊交融的小鎮」及文化體驗路線「鹿港巷弄-三百年文化的探索」,由在地文史工作者帶領民眾以藝術、產業、飲食探索人文,由不同出發點、中繼站和目的地,穿梭羊腸小徑、迂迴巷弄街道間,在聲音、氣味、景觀下,猶如演奏一段段鹿港美學之樂,隨著步伐抑揚迴轉的行進節奏,逐步摸索出「鹿港面孔」。
藝術走讀輕旅行分二條路線,包含藝術裝置路線「鹿港藝遊-新舊交融的小鎮」及文化體驗路線「鹿港巷弄-三百年文化的探索」,由在地文史工作者帶領民眾以藝術、產業、飲食探索人文,由不同出發點、中繼站和目的地,穿梭羊腸小徑、迂迴巷弄街道間,在聲音、氣味、景觀下,猶如演奏一段段鹿港美學之樂,隨著步伐抑揚迴轉的行進節奏,逐步摸索出「鹿港面孔」。
除此之外,期間也包含假日文創市集,以及眾多當代舞團、樂團及傳統南北管戲曲演出,更多活動訊息請見 2022 彰化走讀藝術節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