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數據光景》集9組國內外新媒體創作者,打造沉浸異地共演、互動創作
今年《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以「數據光景」為題,不同於以往多為裝置創作,今年邀來 3 組來自美國、日本與烏克蘭的國際藝術家、6 組台灣新媒體創作者,共 9 件作品,運用包含 5G 運算、遊戲引擎、物聯網技術、AI 生成技術等眾多新興科技進行創作。
由 Iury LECH 與台灣創作者吳秉聖於 U-108 SPACE 設計的 360 度沉浸式環形音像創作〈光的時間量子〉,到日本藝術家透過精確校準投影,互動玩轉觀者影子的〈碎形〉,以及現地連結國美館戶外樹木、打造出另一層獨立的數位生態系之作〈樹的噪訊〉,藝術家極度感性的音樂、光線,必須運用理性而精準的科技呈現,頗具挑戰性!
由 Iury LECH 與台灣創作者吳秉聖於 U-108 SPACE 設計的 360 度沉浸式環形音像創作〈光的時間量子〉,到日本藝術家透過精確校準投影,互動玩轉觀者影子的〈碎形〉,以及現地連結國美館戶外樹木、打造出另一層獨立的數位生態系之作〈樹的噪訊〉,藝術家極度感性的音樂、光線,必須運用理性而精準的科技呈現,頗具挑戰性!
本次邀請台北常態性聲音表演活動《失聲祭》策展人、新媒體藝術創作/教育者葉廷皓,以及清華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教授暨所長邱誌勇擔任共同策展人,以「數據光景」為題,展開「數據運算介入」、「感官資訊轉換」、「5G即時交流」等三大主題。
「新媒體藝術領域中,新科技對創作者來說就是新的材料,我們除了知道新材料的『正確』使用方式,也想要盡可能的使用、實驗其他的可能性,甚至是『錯誤』的使用它,製造出新的意義出來,並持續質疑『這個使用方式真的是正確的嗎?』」策展人葉廷皓提到,新媒體創作經常如同一種抵抗、或嘗試突破的精神,本次九組創作中除了選入國外炙手可熱的新媒體前輩藝術家之作,更包含近年來台灣漸漸養成,具有高度實驗性的創作者。
01 〈光的時間量子〉:西班牙國際音像大師 Iury X臺灣新生代藝術家吳秉聖,異地共演沉浸式音像作品
先前國美館與空總合作異地共演的 U-108 SPACE,為搭載 16.2 聲道的獨特環形場域,這次邀請到烏克蘭/西班牙跨領域數位藝術家尤里.勒赫(Iury LECH)與臺灣藝術家吳秉聖,以 5G 跨國連線、異地共演!
兩人共創作品〈光的時間量子〉以多頻道的音像畫面營造聲歷其境的體驗,其中畫面生成是透過重疊不成律的音符,以及複節奏的音樂結構、顆粒合成、大量處理影像紋理並利用點雲技術來創造 3D 模型,營造出一種具有迷幻氛圍的視聽體驗,並以即時生成演算和即興隨機的技巧,在視覺畫面和聽覺體驗間建構出更多不同的可能。
〈光的時間量子〉(Photo Credit:國立臺灣美術館、Photograph by 汪正翔)
〈光的時間量子〉(Photo Credit:國立臺灣美術館、Photograph by 汪正翔)
〈光的時間量子〉(Photo Credit:國立臺灣美術館、Photograph by 汪正翔)
▴ 藝術家尤里.勒赫(Iury LECH)
尤里.勒赫年輕時期即落腳於西班牙,他的創意來自融合音樂、新媒體藝術和文學的非典型環境,使他成為西班牙電子和數位音像界的少數先鋒人物,並於 80 和 90 年代開始發展音像表演和錄像藝術作品。他開放且難以歸類的風格,以其具催眠性的質感貫穿當時已貧乏無力的前衛藝術概念,將鮮活的生成性視覺手法和聲響氛圍注入反應式多媒體舞台場景,成為構思新媒體藝術實驗的另類路徑,也發揮互動和感官沉浸科技的優勢。他同時是西班牙馬德里現代數位科技影音藝術節(MADATAC)的創辦總監,這項仍在進行中的獨立計劃始於2009年,將於2023年5月舉辦第12屆。
▴ 藝術家吳秉聖
吳秉聖是英國巴斯斯巴大學聲音媒體碩士,創作為電腦音樂、音像演出、新媒體裝置。參與團隊獲頒數位藝術表演獎首獎,獲邀西班牙巴賽隆納演出、兩廳院年度製作擔任聲音設計。近年獲選至紐約駐村,並獲邀法國聲響實驗中心 IRCAM及紐約EMPAC聲響實驗室製作。獲選C-LAB CREATORS創研計畫,擔任臺中歌劇院「城市聲溫」戶外音像演出開場,2021擔任一當代舞團聲音設計,發表於Miami Artbasal。
〈光的時間量子〉(Photo Credit:國立臺灣美術館、Photograph by 汪正翔)
〈光的時間量子〉(Photo Credit:國立臺灣美術館、Photograph by 汪正翔)
〈光的時間量子〉(Photo Credit:國立臺灣美術館、Photograph by 汪正翔)
(Photo Credit:Peiling Lin)
(Photo Credit:Peiling Lin)
02〈碎形〉:玩轉你的影子!日本藝術家打造高互動性投影
由日本藝術家笠原俊一、神田竜、比嘉了共創的〈碎形〉,是一套沒有「感測器」的互動系統,僅僅透過 8 台投影機不同角度投影,觀者走進時就可見到自己的實體影子透過程式被重組成為全新、不可預期的視覺樣貌,也許是碎片化、變形、紋理化,甚至變成各種視覺表現。〈碎形〉簡單的光學原理背後,蘊藏著藝術團隊高度精確運算,以及分毫不差的投影技術。
▴ 藝術家笠原俊一、神田竜、比嘉了
日本藝術家笠原俊一目前於索尼電腦科學研究室擔任研究計畫主持人,神田竜與比嘉了則為視覺藝術家與程式設計師。
〈碎形〉(Photo Credit:國立臺灣美術館、Photograph by 汪正翔)
〈碎形〉(Photo Credit:國立臺灣美術館、Photograph by 汪正翔)
(Photo Credit:Peiling Lin)
03 〈反射研究〉:Zachary LIEBERMAN 作品首度來臺,動手探索光的反射
〈反射研究〉是麻省理工學院 MIT 媒體研究室教授查克・利伯曼(Zachary LIEBERMAN)自 2016年開始發展的互動作品,透過一系列的軟體探索光如何反射,以及觀眾如何使用不同的技術,如折射和焦散,應用光來作畫。當你在光桌上移動不同造型的裁形片時,軟體會模擬光線如何從這些形狀反射回來,創造出令人目眩神馳的視覺效果。
▴ 藝術家查克・利伯曼(Zachary LIEBERMAN)
國際知名新媒體藝術家查克・利伯曼的創作哲學就是「要你大吃一驚」!其作品以創作表演和裝置藝術為主,透過擷取觀眾與作品互動時的身體姿態,讓觀者想像聲音可被看見的樣態,或是將人們的剪影輪廓轉化為音樂。
〈反射研究〉(Photo Credit:國立臺灣美術館、Photograph by 汪正翔)
〈反射研究〉(Photo Credit:國立臺灣美術館、Photograph by 汪正翔)
04 〈非歐幾何延伸公設〉:王連晟以美術館建築切角作為藝術延伸
臺北美術獎首獎、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參展藝術家王連晟全新創作的〈非歐幾何延伸公設〉,利用國美館的建築切角,以燈光創造出由許多直線所構成的類拋物曲線,利用超音波感測器偵測現場人移動足跡轉換為新的樣態。
在數學定義中,基於點、線、面公設(假設),「歐幾里得幾何」指的是平面空間和三度空間中的幾何學;在此藝術家將「公設」延伸為「公共設施」的縮寫,於既有建物上附著新的結構,燈光構成的拋物曲線,隨著往來的觀眾人流,閃爍著不同頻率的光線,美術館的一角因此成為可被觀賞的公共設施,並形成了新的感知空間。
▴ 藝術家王連晟
王連晟創作多為互動裝置和聲音表演,其裝置作品常讓觀眾有種特異的身體感知,而聲音表演常搭配程式即時生成的影像與聲音演出。
〈非歐幾何延伸公設〉(Photo Credit:國立臺灣美術館、Photograph by 汪正翔)
〈非歐幾何延伸公設〉(Photo Credit:國立臺灣美術館、Photograph by 汪正翔)
〈非歐幾何延伸公設〉(Photo Credit:國立臺灣美術館、Photograph by 汪正翔)
(Photo Credit:Peiling Lin)
(Photo Credit:Peiling Lin)
05 〈樹的噪訊〉:帶你在夜裡聽見國美館樹林的呢喃
在聲光裝置作品〈樹的噪訊〉中,藝術家張欣語試圖以偵測震動的方式,找出植物體內的秘密訊息,透過「聽覺」探索迷人的未知訊號!
作品使用一個個「蕈狀裝置」現地接收來自周遭樹木內部的聲音,以聲音作為養分驅動裝置,這些猶如大型真菌的裝置彼此間更有複雜的神經網路,交織成一個承載著樹木的脈搏以及周圍動物、環境變化的特殊聲響,與樹木共生的獨特生態系。
▴ 藝術家張欣語
新媒體藝術創作者張欣語,注重聲音生成的方法,並探討互動、聲音、裝置三者關係,藉由裝置藝術發現聲音的空間性、發聲機制及訊號轉譯。
〈樹的噪訊〉(Photo Credit:國立臺灣美術館、Photograph by 汪正翔)
〈樹的噪訊〉(Photo Credit:國立臺灣美術館、Photograph by 汪正翔)
〈樹的噪訊〉(Photo Credit:國立臺灣美術館、Photograph by 汪正翔)
〈樹的噪訊〉(Photo Credit:國立臺灣美術館、Photograph by 汪正翔)
06〈耳語〉: 走進裝置中,他們在你耳邊輕聲細語
一件式體感互動裝置〈耳語〉是藝術家蔡寧 2022 年「Arts@ITRI藝術家進駐工研院計畫」的延伸作品。當你走入裝置,由數十片環繞、包覆的鏡像板片上,將交互出現觀者被倒映的臉孔,以及透過 AI 生成出不屬於世上任何人的臉部凝視。同時在自我與想像他者的交替閃現中,隨著觀者與裝置間的距離,散落的單體喇叭播放著細碎耳語至眾聲喧嘩。
▴ 藝術家蔡寧
建築背景的女性創作者蔡寧,創作主題聚焦人類行為的互動性、邊緣主體、視覺文化與存在感知,多使用構築型裝置、互動投影、聲音與跨領域媒材。
〈耳語〉(Photo Credit:國立臺灣美術館、Photograph by 汪正翔)
〈耳語〉(Photo Credit:國立臺灣美術館、Photograph by 汪正翔)
(Photo Credit:Peiling Lin)
(Photo Credit:Peiling Lin)
07 〈植光.花〉:運用物聯網技術打造夜中人造「仿生」生態系
蔡宜婷的〈植光.花〉以「仿生植物體」型態,象徵著人類種植在地球上的希望,也指向人工生命的植物最終可能成為現實的未來。
此作每 16 株構件為一個單元,超過 1,000 株的花叢構件透過物聯網技術,實現彼此的連接網絡,讓光的訊號傳播變化,如真實植物之間與環境中的信號交流。蓓蕾狀的花苞等待著綻放,如植物蔓生隨風搖擺,日光下閃耀著虹彩色澤,夜晚逸散出自然呼吸的韻律光芒,一片晶瑩光海在你我面前搖曳生姿。
此作每 16 株構件為一個單元,超過 1,000 株的花叢構件透過物聯網技術,實現彼此的連接網絡,讓光的訊號傳播變化,如真實植物之間與環境中的信號交流。蓓蕾狀的花苞等待著綻放,如植物蔓生隨風搖擺,日光下閃耀著虹彩色澤,夜晚逸散出自然呼吸的韻律光芒,一片晶瑩光海在你我面前搖曳生姿。
▴ 藝術家蔡宜婷
蔡宜婷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所,擅長動力藝術與光影裝置,關注於變化之中有序關係,也在機械裝置中尋找生命運動的恆定狀態,以冷斂又詩意的方式轉化機械運動作為一種抽象語言,傳達一種生動的哲學。
〈植光.花〉(Photo Credit:國立臺灣美術館、Photograph by 汪正翔)
〈植光.花〉(Photo Credit:國立臺灣美術館、Photograph by 汪正翔)〈植光.花〉(Photo Credit:國立臺灣美術館、Photograph by 汪正翔)
08 〈青台〉:帶來隨著城市人、車流動而呼吸的作品
互動燈光裝置作品〈青台〉探討當代都市中個人與社會的關係。藝術家以浮空的氣囊裝置,隱喻城市在追求發展時所造成的失序。當觀眾走入金屬結構中,仰望而上,浮空氣囊正隨著臺中市區交通流量變化而呼吸著。
作品透過收集臺中部份路段的車流量與密度數據,改變作品燈光的速度、亮度及運動方式,同時影響巨型氣囊起伏,在高低落差變化中試圖喚醒觀者的身體經驗與感知,創造一個由空間、光線和運動組合而成的獨特感官世界。
作品透過收集臺中部份路段的車流量與密度數據,改變作品燈光的速度、亮度及運動方式,同時影響巨型氣囊起伏,在高低落差變化中試圖喚醒觀者的身體經驗與感知,創造一個由空間、光線和運動組合而成的獨特感官世界。
▴ 藝術團隊「404N. F」
由新媒體藝術、材質創作與建築設計不同領域創作者共同組成的 404N. F,總是在不同空間場域中創造裝置,捕捉其中細微的感知與動態,藉此在人造與自然的對話中,重新定義人與空間裝置的關係。
〈青台〉(Photo Credit:國立臺灣美術館、Photograph by 汪正翔)
〈青台〉(Photo Credit:國立臺灣美術館、Photograph by 汪正翔)
〈青台〉(Photo Credit:國立臺灣美術館、Photograph by 汪正翔)
〈青台〉(Photo Credit:國立臺灣美術館、Photograph by 汪正翔)
09 〈福朗提爾壹號〉:歡迎來到網路生態的太空站1號,上傳你的文字與圖片成為其中一員
〈福朗提爾壹號〉為一太空站般的環形建設,環與環之間分層交錯旋轉,不同環上裝載著不同種類的網路資料,包含二進位資訊的數據湍流、空中緩慢漂浮的雲端資料、各種比例的顯示螢幕、沉積已久的世界地貌等,並於世界頂部打開一狹長的洞口——這個「空廊」便是現實世界與該太空站的交會之處。
現場可透過手機掃描 QR CODE 進入互動網站,利用 5G 低延遲網路技術下載與即時傳輸,你所輸入的文字或上傳的圖片將經過程式運算,在網站內與太空站即時互動,並透過演算法影響、生成影像,與 Google 熱搜、臺中天氣數據、NASA 太空影像等,一同成為虛擬太空站的漂浮物,一窺如鏡像世界般蓬勃運轉的網路生態。
▴ 藝術團隊「貳進」
創立於 2021 年,由四位新媒體藝術創作者莊恩齊、陳政維、 邱傑義、劉吉榮所組成,主要以影像裝置、動畫、網路資訊、遊戲引擎進行視覺藝術創作。近期專注於收集大量網路數據將其轉譯為具當代性的符號,並於遊戲引擎中重組,在作品中建構出一虛擬的生態系統。
〈福朗提爾壹號〉(Photo Credit:國立臺灣美術館、Photograph by 汪正翔)
〈福朗提爾壹號〉(Photo Credit:國立臺灣美術館、Photograph by 汪正翔)
〈福朗提爾壹號〉(Photo Credit:國立臺灣美術館、Photograph by 汪正翔)
(Photo Credit:Peiling Lin)
(Photo Credit:Peiling Lin)
2 場國際論壇、專家導覽、5G 科技應用工作坊
此外,今年還有系列的 5G 科技應用工作坊、策展人與藝術家親自帶逛的專家導覽,並且特別規劃了 2 場國際論壇,分別探討「速度與連結:5G 世代下科技藝術展演及其可能性」與「科技藝術與光節的永續經營」。論壇除了有國內學界、業界專業人士參與外,也特別邀請到被認為是新媒體創作理論探索的重要人士列夫.曼諾維奇(Lev Manovich)出席,他是紐約城市大學校長特聘教授,專於新媒體藝術與理論,並著有重要作品《新媒體的語言》(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活動於國美館演講廳舉辦,限額 200 人。
■ 數據光景―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戶外廣場、U-108 SPACE(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時間:即日起至2023年2月5日
※戶外展覽 17:00-22:00
※室內展覽 週二~週五 09:00-17:00/週六、週日 09:00-18:00(每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