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賢二X林友寒X周裕穎跨界合作《無名的繆思》!全新共創消融建築、時裝、藝術的邊際
事物的存在總是必須具目的性?還是人們習慣加諸所謂——意義?
台東美術館洗滌內在的《江賢二2022個展》方落幕,藝術家接續帶來與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師林友寒、時尚設計師周裕穎,在台中「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跨界合作展覽《無名的繆思 INVISIBLE MUSE》。展覽延續先前江賢二以畫室舊浪板創作的精神,退去其作為建材的功能性,產生新的眼光看待物件本身的存在。
與上回個展散發藝術家內在寧靜及單獨的感受不同,這次林友寒與周裕穎將江賢二手中的浪板,分別轉換為如波濤亦如山般的空間設計,與剪裁活潑的服裝創作。三人各持不同背景,卻放下慣性創作邏輯,順應緣份,擁抱不完美,呈現另一種詮釋與觀看角度。
本篇將整理展覽及江賢二、林友寒、周裕穎、林平以「Topography of the Waste 曠地誌」為題的開幕座談,透過藝術家的眼光一起感受「無名的繆思」。
台東美術館洗滌內在的《江賢二2022個展》方落幕,藝術家接續帶來與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師林友寒、時尚設計師周裕穎,在台中「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跨界合作展覽《無名的繆思 INVISIBLE MUSE》。展覽延續先前江賢二以畫室舊浪板創作的精神,退去其作為建材的功能性,產生新的眼光看待物件本身的存在。
與上回個展散發藝術家內在寧靜及單獨的感受不同,這次林友寒與周裕穎將江賢二手中的浪板,分別轉換為如波濤亦如山般的空間設計,與剪裁活潑的服裝創作。三人各持不同背景,卻放下慣性創作邏輯,順應緣份,擁抱不完美,呈現另一種詮釋與觀看角度。
本篇將整理展覽及江賢二、林友寒、周裕穎、林平以「Topography of the Waste 曠地誌」為題的開幕座談,透過藝術家的眼光一起感受「無名的繆思」。
「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江賢二X林友寒X周裕穎跨界合作展覽《無名的繆思 INVISIBLE MUSE》。(Photo Credit: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Photo Credit: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無名的繆思》由林友寒與東海建築出身的劉和宣,師生共同策劃。展名中,「繆思」是掌管藝術與科學的女神,代表激發靈感的人與事;「無名」意指在主流之外,被認為和藝術無關的創作材料與手法,或許是未完成的、瑕疵的、廢棄的素材,然而「無名」的美也許僅是尚未被發掘,甚至可能是因有時我們暫忘了,生命能夠純粹的充滿熱度。
這次展覽源自於這幾年在建造「江賢二藝術園區」過程中,建築師林友寒看見藝術家對工地的熱愛,他將畫室的舊浪板、廢棄的水泥塊與鏽鐵、包覆清水模黑模版作為創作媒材,且數十年來創作從來「沒有對象」,只真誠闡述心中所感。江賢二形容,每天早上自己的心情像極了小孫子 Henry 找他玩積木一般,四點天才剛亮,喝完咖啡後就立即開始一天,到工地尋寶,「因為我每天都有很多想做的事,友寒提到我的創作『沒有對象』,我覺得這是藝術家很幸福幸運的事,也是最自由的地方。」
本次展覽「無名的繆思」以江賢二今年以浪板創作的〈火與冰 Perish II〉設計主視覺。(Photo Credit: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本次展覽「無名的繆思」以江賢二今年以浪板創作的〈火與冰 Perish II〉設計主視覺。(Photo Credit: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Photo Credit: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Photo Credit: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本次亦展出建築模型《江賢二藝術園區》,此建築為林友寒建築師從江賢二 2007 年《13.5坪》立體雕塑出發的建築構想,是林建築師參觀江賢二畫室時「撿到」的經驗,靈光一閃的他當場就開始動筆繪製草圖,思考「雕塑成為空間體驗」的可能,建築考慮臺東的氣候,同時達成空間的精神性。(Photo Credit:Peiling Lin)
本次亦展出建築模型《江賢二藝術園區》,此建築為林友寒建築師從江賢二 2007 年《13.5坪》立體雕塑出發的建築構想,是林建築師參觀江賢二畫室時「撿到」的經驗,靈光一閃的他當場就開始動筆繪製草圖,思考「雕塑成為空間體驗」的可能,建築考慮臺東的氣候,同時達成空間的精神性。(Photo Credit:Peiling Lin)
以空間、服裝設計角度,詮釋江賢二「浪板」中的精神
這次新創作,三人選擇以「浪板」為主題,延續先前江賢二先生曾在台東美術館個展使用的媒材,他提到,相較於平面,他特別喜歡浪板「單純的美,很簡單又有一種規律的詩意」,擁有優美的弧線卻不誇張。這次展中共約七、八十片浪板,透過點墨的方式多層疊加顏料,創作出如海浪、夕陽般的美麗漸層。
浪板勾勒出空間的線條,同時在光線下透出江賢二創作時感覺台東風光的色澤,與一旁的鷹架、木構等多種材料一同再現園區工地的現場感受。(Photo Credit: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Photo Credit: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Photo Credit:Peiling Lin)
(Photo Credit:Peiling Lin)
林友寒與周裕穎則將江賢二的創作,轉化為空間及服裝。走進展場,首先會看到林友寒運用映照色彩的透光浪板,勾勒出穿越空間的弧面,彷如台東的山峰與海平面的結合,穿梭作品的過程,可以體驗仰望、俯瞰等不同的觀看視角。周裕穎則將浪板裁剪成禮服,以鐵絲縫製,試圖以「硬」媒材去呈現「柔軟」的質地。
(Photo Credit: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Photo Credit: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左側為《旅人系列:淨化之夜》,受北美館回顧展的鐵絲立體作品《淨化之夜》啟發,周裕穎多次嘗試並轉換後,以「吐司包裝束帶」呈現,「因為人生的淬鍊,唾手可得的素材都成為繆思存在的起點。」(Photo Credit: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看見物件退去功能性後,「不完美」帶來的自由
他們以完全不同的觀點詮釋浪板,然而相同之處在於,三人都注意與珍視材料的「不完美」及「無用」。
在開幕座談「Topography of the Waste 曠地誌」,台灣美術基金會執行長、前北美館館長林平分析,「曠」一字具有廢棄、荒原之意,「但當我們進入江老師的工作室,這裡卻像是靈感的溫床」,藝術能夠俯拾即是,是走過人生,在生活中經驗無常,不再針對一件藝術品、一個建築物過度要求,雲淡風輕反而於瑕疵裡看見美的存在。
什麼意思?江賢二說,「這有點像我們年輕時談戀愛,很激情的狀態,因為年紀輕,沒有經驗,有哭、有笑、有哀愁,因為年輕,就像一點都不完美的藝術品,但美就在於那些事。」林平補充道「當人生沒有缺口、不足,就會沒有希望,不會做出改變」,所有的一切環環相扣。
開幕座談「Topography of the Waste 曠地誌」。(左至右)服裝設計師周裕穎、藝術家江賢二、台灣美術基金會執行長林平、建築師林友寒、本次策展人劉和宣。(Photo Credit: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加上藝術創作、建築工地、服裝產業其實都極度「浪費」,過程中產生許多瑕疵的、丟棄的材料,林平說,假如此時藝術家產生另一種眼光,看待物質本身,懸置其功能性,與自己連結,「浪板就是為了浪板本身的存在,就是它全部的目的,不是要服務其他,忘掉功能性,這時候美才有機會出現」。
一如浪板在江賢二手中不再是建材,反而成了畫布,周裕穎設計的《旅人:金樽/秋》衣服上成排不能扣合的扣子,兀自存在表達著本身即是意義或美感,跳脫慣性定義,或「誤用」材料、或將無關的概念連結再一起,「這三位大藝術家日常中應該有非常多巧妙的霎那,讓他們暫時忘掉職業、忘掉每個東西都要有用這件事,靈魂因此獲得自由,審美的心就會出現,而這個能力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具備。」林平說。
在周裕穎的眼中,瑕疵也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在嘗試轉譯江賢二的作品《台灣山脈》時,周裕穎馬上聯想以「緹花」讓畫面中的線條變得更精緻立體,他選擇被紡織廠視為瑕疵的織法「浮紗」製作《旅人系列 台灣山脈》,表現原作中的細細雨絲。(Photo Credit: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2021台北時裝周」周裕穎設計之「旅人」系列,數位印花以長版襯衫、流線形的披肩,詮釋對江賢二彷彿「旅人」般藝術創作歷程的解讀。(Photo Credit: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Photo Credit: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旅人:百年廟(廟香)》(Photo Credit: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右為《金樽/秋》與將其轉化為數位印花剪裁的設計服裝《旅人:金樽/秋》。(Photo Credit: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旅人:金樽/秋》細節。(Photo Credit: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透過藝術消融跨界合作的「邊界」
自由、破格的思考方式,某種程度也影響展中三人面對自己的創作的方式。
這次由林友寒與劉和宣設計的展場,特別運用了工地鷹架、運送作品使用的氣泡布和棧板等包材、佈展用的釘子及切割道具後的剩材,原本不可能出現在藝術場域裡的物件,被整齊排列或融入展場,產生觀看經驗的對比。林友寒提到,在台灣,每人每年丟掉的垃圾量約達 428 公斤,希望藉此探討「浪費」在這個社會上的定義與價值。
右側為本次新作《無名的繆思》,周裕穎跳脫服裝設計常軌,以鐵絲縫合江賢二創作的浪板,使用建築語彙表達禮服的優雅,運用「硬」媒材呈現「柔軟」的質地。(Photo Credit: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無名的繆思》細節(Photo Credit: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無名的繆思》細節(Photo Credit: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周裕穎則特別分享,這次創作原先亦是從服裝設計「打版」出發思考,以浪板製成百褶裙、用熱風槍形塑人體線條,然而並不成功;在挫折中他回想起最初到江賢二畫室中的感動,「老師用很多身體的力氣讓顏料透過不同的角度流動,我那時問老師『現在創作很少拿畫筆嗎?』,他說對,所以我也這樣思考,不用打版、縫針,沒有服裝的技術,只有敲敲打打,作出跟建築呼應的線條。」他將雞眼扣噴灑雙氧水、以泥土為顏料沾染裙襬,模擬風吹雨淋的效果,搭配鋁線營造出園區工地的感受。
江賢二X周裕穎《無名的繆思》亦嘗試於戶外展出,讓作品如建築般經歷環境風吹日曬。(Photo Credit: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Photo Credit: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過程中,他們需要不斷審視自己長久以來的價值觀,嘗試感受江賢二面對事物無常的眼光,如同周裕穎淺顯的比喻:不論是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達文西、東方宋朝的蘇東坡,在工業社會開始之前,人類以生活為本、面向不同領域,當代或許應該嘗試打破社會近百年才生成的制約。此次創作三人平等看待彼此,跨界創作的「界」走向曖昧模糊,在藝術視角中消融隔閡。
左至右為服裝設計師周裕穎、藝術家江賢二、建築師林友寒。(Photo Credit: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 無名的繆思 INVISIBLE MUSE——江賢二+林友寒+周裕穎 跨界聯展
展期|2022.12.22 (thu.) - 2023.03.11 (sat.)
地點|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台中市西屯區文心路二段201號 B2F)
時間|週二至週六 10:00-18:00
主辦|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協辦|江賢二藝術文化基金會、財團法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behet bondzio lin architekten、清水建築工坊、JUST IN XX
■ 延伸閱讀
- 從自然、廟宇至古典樂,北美館「江賢二:回顧展」,倒敘大師55年流轉的內心風景
- 江賢二台東雙展限期開放!走進「江賢二藝術園區」清水模建築中,自然與內在融合的精神世界
■ 延伸閱讀
- 從自然、廟宇至古典樂,北美館「江賢二:回顧展」,倒敘大師55年流轉的內心風景
- 江賢二台東雙展限期開放!走進「江賢二藝術園區」清水模建築中,自然與內在融合的精神世界